7月10日,“因熱愛相遇--2021遠洋蔚藍海岸大地藝術季”在北戴河新區遠洋·蔚藍海岸開幕。此次活動由王端廷、楊衛、王春辰、段君、杜曦云擔任藝術顧問,邀請藝術家陳金慶、陳靈平、黃玉龍、密博、謝艾格、張勇&楊倩、韋冬、萬朵云、許倬爾、MEOWMEOWLAND IP參展,致力于探討海岸藝術生活與城市文化更新。活動由遠洋集團、遠洋·蔚藍海岸主辦,遠洋新絲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
“因熱愛相遇--2021遠洋蔚藍海岸大地藝術季”以遠洋蔚藍海岸社區作一個沿海文化特性研究樣本,社區中坐落的戶外雕塑裝置作品不僅是點綴小景,也是貫穿社區場景的靈魂主線,用藝術構建一個完整的場域敘事空間;同時作為“第三層次”的空間散點環境,戶外雕塑裝置作品作為遠洋蔚藍海岸社區的視覺滯留點,為觀眾和游客營造出整個遠洋蔚藍海岸的情感牽縈。
展覽現場:從社區到海灘 建構公共藝術新方式
![]()
謝艾格 蘋果派 綠 60cm×130cm×210cm 玻璃鋼 2009年
比如藝術家謝艾格創作的《蘋果派》位于社區主干道之中,作品雖然在作品形象上看來,是以蘋果作為雕塑底座,以近乎臃腫的人物的各式表情、姿勢來表現的,表現出人物的憨厚、樸素的情感。但是這里,謝艾格的雕塑作品以“蘋果派”命名,蘋果作為這整個系列雕塑中的一部分,或許有他對于文化的一個理解。
![]()
陳金慶 人之初系列之自在 240cm×218cm×178cm
陳金慶作品《人之初系列之自在》位于海岸沙灘之中,在藝術家陳金慶眼里,嬰孩是柔軟而敏感的,脆弱卻包含著無限可能性的。“人之初”之心纖塵不染,隨時準備著向這個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敞開,等待著這個世界在其純凈的心靈土壤上播下美好的種子,就算經歷命運的風霜,也能堅韌地綻放出不辜負春光的芬芳。
![]()
陳靈平 待那春暖花開時 320cm×300cm×300cm 玻璃鋼 2015年
陳靈平作品《待那春暖花開時》位于濕地公園,帶著“托物言志”的情感寄托,是陳靈平的人生階段(步入愛情婚姻階段)的象征,兩匹馬兒相互依偎,纏綿在一起,相愛相知,浪漫美好的氣息從中悄然釋放。各自頭頂生長出的桃花枝又好比兩人的情感神經的交織融合,迸發出象征著對未來共同的美好向往。
![]()
黃玉龍 Back 200cm×200cm×80cm 銅 2015年
![]()
黃玉龍 ON MY WAY 300cm×300cm×100 cm 銅 2015年
黃玉龍有三件作品參展,分別位于海岸沙灘的入口和沙灘之中,其中作品《天地》動態源于釋迦摩尼的動作,意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Back》表達的是一種父親與孩子互相凝望的溫馨情感。《ON MY WAY》這件作品是黃玉龍塑造的一個穿帽衫的半人馬神話形象,虛空的帽衫對于藝術家及其創作,已然成為他們永不褪落的第二層皮膚。
![]()
密博 e拉罐 200cm×150cm×150cm 不銹鋼 2019年
密博的《e拉罐》也位于海灘之中,密博以現代化的雕塑技法表現社會現實,通過種種原創的造型,讓不同的思想價值在撕裂與矛盾中形成鮮明的對比。
![]()
張勇&楊倩 松松&QIAN PROJECT 200cm×200cm×310cm 玻璃鋼紐扣等綜合材料 2018年
“松松的世界”是由藝術家張勇發起的一項公益性藝術活動,以“1+1”的聯合創作方式呈現一件完整藝術品。這次他與藝術家楊倩合作“松松&QIAN PROJECT”創作出系列作品。以泰迪為原型,身體全部附著五彩斑斕的紐扣珠片,視覺效果突出,著重宣傳關注自然和環境的主題,流浪動物也應該有美麗的生命,提倡領養代替購買。
![]()
萬朵云 The Door 320cm×220cm×50cm 金屬 2019年
萬朵云的《The Door》位于濕地公園,作品就像是一扇在真實與虛妄中來回切換的大門,也透過鏤空的金屬裝置打造了一個多維度的空間。
![]()
許倬爾 色彩時間3.分解 D300cm (主體)100cm×60cm×40cm(底座) 綜合材料 2019年
許倬爾的《色彩時間3.分解》裝置藝術作品也位于濕地公園,利用金屬、熱感材料、LED燈、煙霧機等這些超出常規概念的藝術媒介,制造出了一種偏離日常視覺經驗的劇場感效果,為戶外的夜晚增添了一絲神秘與動感。
![]()
韋冬 萬里扶搖--海洋環保藝術裝置 800cm×250cm×500cm 不銹鋼噴漆 2021年
韋冬的《萬里扶搖--海洋環保藝術裝置》位于海灘,所表現的是《莊子逍遙游》中描述鯤化身為鵬時所描寫的場景。
MEOWMEOWLAND IP 橘座系列分別矗立在社區和海灘之中,作品以貓叫聲的拼音首字母“M”為設計靈感,創作出一只軟萌毒舌、溫柔治愈的貓咪明星--橘座。
藝術論壇:專家學者建言獻策未來發展
![]()
![]()
![]()
![]()
論壇現場
此次大地藝術季還舉辦了藝術論壇,圍繞“海岸藝術生活與城市文化更新”主題展開,來自藝術領域的批評家、參展藝術家以及媒體人暢所欲言,為蔚藍海岸大地藝術季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
藝術評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端廷
藝術評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端廷:近幾年藝術的生態與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公共藝術熱,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藝術鄉建與城市文化升級,這次的大地藝術季屬于后者,這都是公共意識的建構。當下,藝術已經開始廣泛走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具體到海洋藝術生活,我們作為農耕文化發展起來的文明,與海洋文化發展起來的文明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偏向理性,思維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與大海有關,而我們更多是與四季變換、自然有關,是一種天人合一的世界觀;雖然我們也有很長的海岸線,但一直處在被隔絕的狀態,今天我們再談海洋文化,需要從觀念上、具體的藝術創作上一步一步去做。此次展覽作品非常多元,但能夠對海洋文化有更多的思考就更好,相信未來會越來越成熟。當然,這些都是中國當代藝術、世界觀念更新,出現的一些新的藝術現場和觀念,值得我們關注和重視。
![]()
藝術批評家、策展人、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秘書長楊衛
藝術批評家、策展人、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秘書長楊衛:近些年也陸續參加了一些與海洋有關的藝術活動,與北京這些地方做展覽都是在鬧市區,人群非常密集不同,這些地方做的項目,與海洋有關,但往往在度假區或者人口不那么密集的地方,有很強的季節性,屬于一種候鳥性場域,與我們在中心城市做展覽會很不一樣。所以,在活動舉辦的時候,定位要非常清晰,針對的人群是什么;此外,還可以針對眾多藝術院校設置獎項,邀請藝術家們來進行駐地創作;針對旅游的人們設置藝術博覽會,解決藝術家們面臨的很多實際問題。
![]()
藝術批評家、策展人王春辰
藝術批評家、策展人王春辰:這里離北京很近,所以要充分利用好這里的區位優勢。當下,利用藝術進行文化升級的例子很多,各個地方都在做,比如央美在青島有校區,未來在成都也要開設校區,大家都有這樣的意識,關鍵是如何調配資源,持久地做下去。我們可以看到,展覽的區域非常大,顯然不是做幾次就能將整體布局做好的,并且每次展覽的舉辦都要考慮到對后面展覽的影響。藝術是要有積淀的,可以借鑒的成功案例也很多,但不是直接借用照搬過來就行的,要突出自己的優勢與特色。
![]()
藝術批評家、策展人,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博士段君
藝術批評家、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博士段君:著名大地藝術家克里斯托包裹帝國大廈的案例非常值得我們借鑒,藝術家的創作不是從工作室直接拿過來放在這里,而是要挖掘大地藝術界或者大地藝術之間的內涵,在這里,大地不再作為一種自然的環境,也不再作為一種簡單的地理概念,而是應該把它形成一個當代場域的概念,是一個包括了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較量的場地,就像克里斯托的創作,藝術家們可以挑戰更大的難度,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這樣作品的內涵有了,社會熱點也有了。渤海是一個往內輻射的概念,與東海、南海向外輻射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挖掘海洋文化的輻射。做流量是很容易的,關鍵是如何做好內容。
![]()
藝術策展人杜曦云
藝術策展人杜曦云:當代藝術就像水一樣,原來是流向國際,而現在是回流,尤其是公共藝術領域,這些年變化太大了,三五年就有一個全新的面貌。同時,當下審美需求與日俱增,青年人變成藝術消費的主體,這個時候如果能有量身定制、創造性想法構思加入是非常的重要的,因為公眾的藝術需求越來越多樣,所以作品還要不要是一個靜態的雕塑,其實是可以商榷的。
![]()
藝術家謝艾格
藝術家謝艾格:此次活動的主題“因熱愛相遇”,我特別感動,為愛相遇,跟心有關系,愛是用心的,海洋是水,水代表情感,情感也來自于心。今天坐在這里,頭頂一片藍天,腳踩著大地,作為藝術家,是挺幸福的一件事情。這次只是小小的一個起點,相信未來肯定會越飛越高。
![]()
藝術家陳金慶
藝術家陳金慶:博伊斯當年種了7000棵橡樹,發動所有市民參與,是一個長期的藝術項目,同時還與保護環境有關,是對美好愿望的表達,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態雕塑,這是我們所需要的。藝術能夠參與社會發展,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我們應該把散點的藝術發展成為一個系統,或者是長遠的藝術項目,依托于社區或者城市文化,不斷進行挖掘和深入。
![]()
藝術家黃玉龍
藝術家黃玉龍:當下美術館越來越多,承載作品的機構以及藝術家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對于從事藝術的人來說,這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對于公共藝術,希望能夠強調其參與性與互動性,還有就是公共空間的合理性,至少不能影響或者破環其所處的環境。當然,如果能夠在一個特定的空間進行創作,將會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同時,作品也不必拘泥于某種形式,可以是光線、聲音等等。
![]()
藝術家密博
藝術家密博:隨著經濟發展與技術革新,使得社會處在深刻的轉型期,而這也帶來了藝術觀念的革新,比如之前的公共藝術更多的是作為一種點綴,而當下,公共藝術成為城市建設的參與者甚至是規劃者,這不管是對藝術家還是相關從業者都提出了很多的挑戰,當然也提供了很多的機遇。
![]()
藝術家楊倩
藝術家楊倩:我參與過“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對其有了更深的了解,比如在地創作,必須要學習當地的文化,同時藝術家只能攜帶20%創作材料,剩下的80%都要從當地選擇,所以作品會與當地的人文、生態、環境有很高的契合度。這次來到遠洋蔚藍海岸,環境非常好,也非常適合大地藝術的創作展示,未來能夠駐地創作,作品能夠有更多的互動性就更好了,這是一個開始,期待第二次相遇。
![]()
《藝術市場》副主編武文龍
《藝術市場》副主編武文龍:文化藝術離不開資本的支持,而前幾年藝術市場處在低潮期,正是像遠洋集團這樣的企業,對文化藝術的支持,對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活動的舉辦,起到了非常大的美育作用。藝術介入的深入性,人文歷史環境的呼應;作品的互動性,讓大眾具有參與感;還有就是持續性,只有持續的做,才能形成品牌,產生影響力。
![]()
雅昌藝術網雕塑頻道主編陳耀杰
雅昌藝術網雕塑頻道主編陳耀杰:近年來公共藝術活動很多,從中心城市廣場、商場等公共空間不斷的向二三線城市甚至是鄉村下沉,一方面改變了藝術只為少數人服務的現狀,另外一方面也改變了藝術創作和展示的方式、方法。但眾多活動中,很少涉及到海洋主題的,尤其是以“大地藝術”為主題的,可以說“遠洋蔚藍海岸大地藝術季”,某種程度上開創了公共藝術創作、展示的全新的階段和平臺。此次活動的主題“因熱愛而相遇”,這讓我又聯想到世界上著名的海岸雕塑節“澳大利亞邦迪海岸雕塑節”以及“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這些活動的初衷都很簡單,就是讓人們可以更好地對待生活、對待自己,回到人們最美好的事物上,從這個角度來說,“遠洋蔚藍海岸大地藝術季”已經具備了成為國際性公共藝術平臺的基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做下去。
![]()
新浪雕塑頻道主編李楊雷
新浪雕塑頻道主編李楊雷:公共藝術活動,作品的選擇是很重要的環節,尤其是在海邊這樣一個特殊的場域,活動的舉辦具有不同的意義。比如,在現場可以看到很多的小孩,這些作品放置在這里,相信產生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當然,展出的作品雖然數量上還稍顯單薄,但相信未來會逐漸的豐富起來;還有就是公共設施的建設,可以讓公眾更有參與感和體驗性。
![]()
《絕對藝術》主編丁曉潔
《絕對藝術》主編丁曉潔:不管是展覽還是藝術項目,大家最終會記住的還是藝術家,所以藝術家才是最重要的,從這個角度來講,不管做什么,對于藝術家的培養和扶持始終是第一位的。
遠洋新絲路展覽部負責人李超在最后總結中講到,遠洋蔚藍海岸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核既激勵當代實驗藝術,又鏈接傳統和當代,當前國家正在全面推進美育工作,范迪安院長也提出了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概念區分,社會美育主要依靠文化藝術資源的引進與藝術場館的建設。在未來,藝術一定可以為遠洋蔚藍海岸開拓更好的生活模式,也會從藝術角度影響到建筑、家居美學等,更能在泛文化背景下升華當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精神愉悅感。
![]()
?嘉賓合影
據悉,蔚藍海岸森嶼藝術示范區也在當日開放。本屆蔚藍海岸大地藝術季將持續展出至2022年1月10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