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屆北京雙年展學術研討會現場
1月21日下午,第九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文聯大樓報告廳舉行。本次會議因疫情防控的需要,改為小規模線下學術研討會。中國美協分黨組副書記、一級巡視員、北京雙年展策委會召集人陶勤出席研討會并致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美術》雜志社長兼主編尚輝擔任主持人。
會議邀請了本屆雙年展在京策委、大型主題繪畫作者、參展美術家代表和新文藝群體作者代表等20余位藝術家、理論家圍繞主題進行發言。因疫情防控無法到場的國外美術家和京外美術家也錄制視頻現場播放。與會嘉賓各抒己見,就當代藝術創作與奧運精神、抗疫精神的理論關聯進行了深入探討,以全球化視野下的人文情懷,分享了多元文化之下的獨特視角和個性化藝術語言。有的對本屆雙年展主題含義闡釋了獨到的個人見解,有的對中外現當代美術創作展開深入的史論研究,有的對本屆雙年展作品的整體或局部觀感發表評價,有的回溯了個人參展作品的創作背景和過程,還有的對北京雙年展提出了中肯建議。主持人王鏞提到,本屆北京雙年展以“生命之光”為主題,從美術角度詮釋更加廣義上的奧運精神與抗疫精神,抒發了人們關愛生命、向往美好的愿望和信心,以此折射出體育運動、對抗病魔所激發出的生命的力量與光輝。在當前新春佳節、北京冬奧、疫情防控相互交織的特殊時刻,美術再次發揮了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連接人類共同命運的紐帶作用,本屆北京雙年展也必將被賦予不同尋常的歷史意義,長久存留在民族文化記憶中。
中國美協分黨組副書記、一級巡視員陶勤致辭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擔任主持人

《美術》雜志社長兼主編尚輝擔任主持人
隨后,陶勤副書記代表活動主辦方致辭。她指出,由于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本屆北京雙年展的征稿應該是有史以來困難最多的一次。即使如此,國內外藝術家們在疫情嚴重的情況下,依然心系展覽,用寶貴的時間、精力甚至生命去創作,這些都證明了經過近20年的深耕,北京雙年展已深深扎根在各國藝術家和藝術機構組織者的心里,他們用鍥而不舍的創作實踐詮釋了“生命之光”的內涵。在談及展覽亮點時,她介紹本屆雙年展參展國家數量再創歷屆之最和世界之最,填補了新冠疫情期間大型線下國際展覽空白;奧運精神與抗疫精神高度契合,是歷屆最切題的一次主題創作;線下與線上展示相結合,為中外觀眾迎奧運、過大年奉上一道藝術大餐。
一、“生命之光”語境中的當代藝術創作和機制研究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首先談到對于主題的看法。他說,主題“生命之光”的“生”既包含自然生命,也包含社會生命。而這個“生命之光”的精神既是體魄的生命,更具有精神生命的內涵。他還提到本屆雙年展的雕塑作品視覺鮮明、氣韻生動,體現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融匯、具象與抽象的結合,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而展出的中國畫既有大場面的主題性創作,也有細處描繪生活化場景,同時積極借鑒傳統和國外歷史題材,很有感染力,象征手法運用得很別致。
中國畫學會創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文史館館員劉曦林遞交了書面發言,認為“生命之光”是個多面的豐富主題,可從正面、側面多角度予以表現,但不都是為了敘事,而是為了表現生命的價值和生命活力。他還特別提到多件國外作品將植物的生命與人的生命聯為整體,在藝術思維上更傾向于中國哲學,做到了“聽弦外之音,思象外之意”。這種藉由自然物與人的精神的同構關系產生的巧妙構思,令人不禁聯想到對生命、對自然的敬重是全人類的共同大愛。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李庚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李庚論及展覽觀感時認為,本屆北京雙年展得以如期開展,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在參觀時能明顯感到無論中外作品,都緊扣“生命之光”這一主題,特色非常鮮明;多個特展補充豐富了主展內容,令人視野開闊。他還認為,繪畫語言、藝術語境、主題特色這些因素通常能在展覽中與時共進地相融合是非常困難的,但北京雙年展的策劃和展出效果實現了這一點,并以最大的尺度容納中外數百位藝術家們的創作,成功地做到了主題性和視覺性相統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代大權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代大權表示,從國畫水墨線條的運用中,從油畫絢麗豐富的色彩中,從版畫刀刻斧鑿的形象中,從雕塑空間體系的塑造中,不但看到了“更干凈、更人性、更團結”的奧運理想,也看到促進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精神與體魄之間和諧發展的主題。這樣一屆強調主題性、公眾性的展覽為藝術在時代與社會的框架中,如何以個性的視角去表現共性主題,達到相輔相成、相異互動的目的,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樣板。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宏劍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宏劍從人類歷史的高度,指出美術與科學、體育一樣,可以超越地域、文化、社會結構、思想意識,成為人類共同價值的載體。“生命之光”的主題不僅是指運動,還泛指人類文化行為和生存行為,給創作選材提供了足夠的開闊度。而且,影像、裝置等藝術門類開始在雙年展嶄露頭角,是難得的突破。他引用哲學家克羅齊的著名觀點“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來評價北京雙年展,認為北京雙年展就是有精神的當代,也是有精神的未來。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一級美術師孫立新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一級美術師孫立新談及三點,一是“生命之光”作為一個非常完美的主題,喚起了各國藝術家的良知、激情和創作靈感,讓藝術的感染力超越了時空和國界,凝聚了人類的共同理想、架起了中國美術與世界廣泛對話的橋梁;二是進入了語言的空間,讓雙年展呈現出濃厚的學術氛圍。各國藝術家都是在吸取本國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用個性化的造型語言,運用不同材料,從不同角度表達對主題的理解;三是入選的作者以中青年為主,體現出北京雙年展扶持青年美術人才的探索精神。

中國美協理事、教授馬書林
中國美協理事、教授馬書林對本屆雙年展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展覽所呈現出東西方藝術異彩紛呈又相互滲透的狀態,更加堅信世界文明是多元的、人類心靈是相通的。這種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與東西方文化平等對話的主張,正獲得越來越多世界各國美術家們的認同和擁護。同時,他也提出在國際美術交流中,如何使各國本土當代藝術在傳統基礎上獲得長足的發展,如何能更好的建構起東西方當代藝術的理論與實踐對話的交流平臺,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國美協理事、教授張曉凌
中國美協理事、教授張曉凌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對雙年展的感受,即從中看到了體制性的力量。他談到,如果沒有體制性優勢,中國的抗疫、北京冬奧,甚至是雙年展都無從談起。因此不能空泛討論一個體制的優劣,而要從實際效果來評判。中國的體制自然是值得肯定的。另外,他從理論家的視角,建議北京雙年展研討會可吸納策委以外的中外著名的批評家、理論家、策展人參與;他還著眼于世界科技進步給美術創作帶來的巨大變化和影響,提出北京雙年展可嘗試借鑒世界最前沿、最優秀的藝術手段、藝術材料和展現方式,以賦予展覽新的活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包林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包林談到北京雙年展的定位時,指出中國美術自身的審美構建與西方道路是不同的。中國社會在當今特定歷史階段所體現出的獨特性,反映到北京雙年展中就是對于架上繪畫和雕塑造型藝術的堅守,這種堅守難能可貴。從主題來說,展覽體現了全世界美術家悲天憫人的情懷,這種共同的情懷成為彌合不同文化間分歧的重要支點。最后,他提到要用中國智慧和中國情懷,為平衡世界文化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術委員會主任胡偉
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術委員會主任胡偉指出,展覽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全球新冠疫情流行的兩年中所創作的,無論中外美術家,都在這場人類災難中表達出關愛生命、向往美好未來的愿望和信心。“生命之光”的主題體現了生命的價值和尊嚴,表現形式多樣,藝術風格新穎,雖然繪畫語言各異,但在整個展覽結構中形成自然的融合互動,展現了近年來中國美術走向世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他隨后著重點評了幾件參展作品,印證了對于本屆雙年展的積極評價。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洋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洋表達了北京雙年展征稿創作期間,因疫情防控無法采風寫生心生遺憾。他立足自身創作視角,談到展覽呈現的主題性作品中,工筆繪畫尤為突出,大大拓寬了傳統冰雪運動題材的表現視域,推動了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取得了喜人成果。但同時也看到,入選的寫意人物畫數量較少。冰雪運動的動態非常強烈,起伏變化大,寫意人物表現起來較為困難,因此亟待拓展對這一主題的寫意表現空間。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丁寧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丁寧講述了一則古代中國和希臘美術家繪畫競賽的傳說故事,引出當今中外美術相互映照、共存共生的現狀。他提到,人類從未有過被疾病逼迫思考自身處境的時候。當前無論何種人等,都面臨史無前例的病毒威脅,這屆雙年展記錄的正是這一段非常獨特歷史。如同受疫情影響,部分無法到場、只能用顯示屏循環播放的國外作品一樣,特殊的展陳方式傳遞給觀眾一種異樣的觀感,被賦予了紀實性的色彩。他總結道,生命短暫而脆弱,但藝術的生命之光將永恒。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誠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誠談到了當代藝術創作的本源問題,即利用機器、電腦和科技進行不斷結合發展,還是回到人本身。他認為,過于高科技的藝術樣式,有時反而是一個游戲。科技應當被人所掌握,只能成為人的輔助,而不能反過來。現在所談論的藝術形式一定應是以人為主體,借鑒技術力量來完成新的創造。北京雙年展聚焦架上繪畫和雕塑策劃的理念,應當堅持下去,這可能也是對古老藝術門類擔負起的歷史責任。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外國美術研究室主任王端廷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外國美術研究室主任王端廷從中外美術作品各自特點入手,闡述了當代國際藝術的現實生態。他談到,中外美術家的創作習慣不盡相同,國外美術家更傾向遵照個人習慣進行發揮,不太注重主題性創作。而因新冠疫情,世界各國民眾不得不面對共同的疾病威脅,因此產生了這么一個全球性主題,展覽某種意義上也是新冠疫情主題繪畫的集合。從人類的歷史和藝術史本身來講,這個主題創作或將成為人類藝術史上重要的遺產。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韜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韜將北京雙年展的定位更進一步,提出不僅要堅守美術形式,甚至要提高到對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堅守。現實主義實質是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本屆雙年展的主題就是對生命、對生活、對人本身、對國際事件、對世界發展的現實關注。我們可以用各種藝術手法可以多樣呈現,但在藝術精神上要把穩自身,做到守正創新。他還提到組委會著重抓的中國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件大型主題創作,以巨幅壁畫般恢宏的氣勢、極為豐富的畫面內容,突出的藝術水準,宣示“生命之光”主題,給觀眾留下極為震撼的視覺印象。
二、緊扣主題 分享策展及創作感言
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策展人郭小暉
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郭小暉作為本屆雙年展女性藝術家特展的策展人之一,以“細嗅薔薇——生命的藝術”主題,講述當代女性藝術家創作中所共有的細膩、溫潤的情感表達,展現女性藝術家關于身體、性別、文化傳統、道德權力的建設性思考,開拓新的理論研究范式,提供有關女性藝術創作和研究的“中國經驗”。她表示,北京雙年展用充滿生命力的女性藝術創作宣告人類信心和勇氣的回歸,用綻放生命的光輝戰勝疾病的侵襲,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展藝術家王學賢
參展藝術家王學賢在講述創作主題繪畫《體育強國 夢想激蕩》的故事時,顯得頗為感慨。持續大半年創作歷程,從構思階段就充滿了艱辛:300多個畫面人物、16個不同場景的時空轉換,要涵蓋包羅萬象的歷史與現實節點,考慮講故事的角度、串聯紅色基因與當代體育精神等豐富元素。每次改進幾乎都是顛覆先前的創意構思,就連作品標題也反復推敲,幾易其稿。整畫呈現出一種動與靜的對比、冰與火的融合,體育的生命之光和歷史的時間之軸最終落腳在北京冬奧的“畫眼”之中,呈現對生命的禮贊。
參展藝術家劉向華
參展藝術家劉向華長期從事數字藝術的研究和創作,此次參展的影像作品《冬奧流光》運用3DMax數字技術將二維水墨形態的冬奧運動人物造型進行動態化、多媒體化展示,體現了傳統水墨語言與現代影像的有機融合。他強調,隨著信息技術與藝術的日益融合,尤其新冠疫情造成空間隔離、日常生活網絡化程度迅猛加深的新形勢下,影像藝術要更加深度融合新的信息技術、拓展新的內容與形式,開拓新的藝術創作空間。
參展藝術家婁曉波
作為新文藝群體代表,婁曉波的參展作品《奧林匹克的歷程》描繪了全世界25個奧運場館,以此展現奧林匹克歷史積淀與厚重精神。他提到,每一屆奧運會都在世界范圍內激勵著人類的藝術創造力,為藝術創造提供了重要的源泉和廣闊的舞臺;藝術也反過來升華了體育的人文精神,參與塑造人類健全的身心。兩者在相互影響、彼此促進的過程中創造著各自的繁榮。他堅信,體育與藝術共同澆灌的生命之花,定會更加鮮艷燦爛地綻放在人類文明的百花園里。
參展藝術家李宏鈞
參展藝術家李宏鈞來自黑龍江,從小就與冰雪結下了深厚感情。他的作品《生命之光》采用了多視角、蒙太奇手法,將由不同時段、不同地點和多樣化的藝術形式融合在一個完整的畫面之中,并將中國和希臘神話中分別掌管霜雪和勝利的兩位女神并置畫面中,通過描繪“冰嬉”場景體現中國的冰雪運動傳統,而現代冰雪賽事激烈的競技場景則彰顯出北京冬奧會上民族傳統與國際化相融合的鮮明意象。畫面突破冰雪的原質素色,而以沉穩、豐富、絢麗、斑斕之彩渲染繁華盛世。
參展藝術家丁志偉
參展藝術家丁志偉談到,面對全球疫情,進一步凸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積極現實意義。他的參展作品《生命之光》自右至左展開線性敘事,結合局部多元視角,全景式呈現“抗疫”宏大主題。畫面色彩從卷首凝重的褐色、墨綠色,到卷尾鮮亮的橙色、紅色,由危機、壓抑的氛圍走向輝煌、光明的結尾,象征了中華民族在困難面前如高山大海一般頂天立地、自強不息的品質,昭示英雄的中國人民必定取得“抗疫”的最終勝利。
參展藝術家張湸
四川美院副院長焦興濤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天祥
參展藝術家張湸來自四川美院,此次不僅為北京雙年展創作了主題彩墨作品《一起向未來—2022北京歡迎您》,還策劃組織周圍藝術家向北京雙年展繪制捐贈了200余把扇面,慶祝北京雙年展和北京冬奧會開幕;四川美院副院長焦興濤教授指出,以美為媒,增進國際文化交流。以中國獨特的扇子為載體,以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平臺,描繪冬奧會參賽國豐富的文化,鏈接世界各國友誼,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美美與共的精神與主張;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王天祥教授表示,四川美院師生用畫筆為冬奧會添彩,用藝術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貢獻力量,也是學院的榮譽。
三、世界維度下美術發展形態
澳大利亞藝術家沈嘉蔚
澳大利亞華裔藝術家沈嘉蔚的作品《伍連德,抗疫戰士》在當前全球疫情環境下顯得十分切題。主人公伍連德在上世紀初突如其來的東北瘟疫之時,臨危受命,冒死出征哈爾濱指揮抗疫,迅速將瘟疫撲滅,令世界醫學界為之刮目相看。作品將伍連德重新帶回國人記憶,而作品本身也正是沈嘉蔚在實施封城隔離措施的悉尼家中完成的。雖然當前澳洲疫情遠甚當年鼠疫,但他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
白俄羅斯藝術家蘇拉耶娃·娜塔莉婭
白俄羅斯藝術家蘇拉耶娃·娜塔莉婭用畫中系著紅絲帶的樹表達了對生命的祈福。在疫情未降臨時,娜塔莉婭曾游歷河南登封,看到寺廟中的樹上飄揚著鮮艷紅絲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全球疫情四起,她回想起這個吉祥、喜慶的場景,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沖動。她認為,樹木是人類精神文化最普遍的象征之一,是生命、和平的化身。作品力求展現寧靜、吉祥、大愛的氛圍,提醒人們春天即將到來。
法國藝術家雷米·阿龍
法國藝術家、資深策展人雷米·阿龍說,本屆北京雙年展的主題格外振奮人心,藝術家在繪畫中領悟光的意義,感受到生命之光的強大感召。他談到,如果繪畫作為一種重要的呼聲,向生命之光敞開大門,那么藝術家就應當將這種光芒投遞給每一位受眾,展現對生命的敬慕。北京雙年展將體育與藝術緊密相連,有利于藝術家們展現自由與情感,追尋和諧與精妙,并深化各國團結和友誼,促進相互了解、相互欣賞、相互對話。

巴拿馬藝術家拉莫斯
巴拿馬藝術家拉莫斯在視頻中介紹,巴拿馬位于美洲大陸中部,自建國以來便是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可以說是不同民族的大熔爐。正因多元文化的沖擊和碰撞,使身份認同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藝術家們也是在身份認同的驅動下,與世界各國開展文化間的往來和交流,借助美術創作探討、解決這些文化難題,并試圖創造新的美學樣式。這種對不同文化的包容與理解,與北京雙年展的理念相一致,而北京雙年展的舉辦本身就是一場勝利。

俄羅斯藝術家扎哈羅娃、佩克舍娃
俄羅斯藝術家扎哈羅娃、佩克舍娃合作的影像裝置《命中注定》融合了影像表演、裝置藝術和大地藝術。作品利用海洋自然環境進行布景、表演,詮釋出個人、國家的故事,甚至是全人類的故事。她們提到,過去的兩年疫情席卷全球,給國際藝術家合作、創作和研究帶來了很大困難。因此,北京雙年展是一個填補空白、邁向后疫情新世界的絕佳機會。所以,《命中注定》是一次重要的握手,嘗試提振人們的勇氣,體現生命之光。

瑞士藝術家伯納德·加羅
瑞士藝術家伯納德·加羅已多次入選北京雙年展,他這次帶來的作品《歸還美景》以家鄉阿爾卑斯山景為素材,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命題。他指出,當前全球加速變暖導致冰川融化,不僅破壞風景,也威脅到未來的生存。在這種情況下,藝術憑借其傳播的力量,必須參與正在發生的變化之中。他呼吁,藝術家必須承擔起人類共同命運的責任,尋求更為積極的生存方式,保護環境,重獲美景。
主持人尚輝總結本屆雙年展有兩點值得銘記,一個是全世界的架上藝術家聚焦人類面對的疫情問題。有如此多的作品共同記錄這樣時刻,毫無疑問是在美術史中不可替代的;第二個是北京雙年展背后的體制優勢。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居然能高質量地舉辦,證明我們藝術體制的強大組織力和凝聚力。他還談到,策委們表達出了對已舉辦九屆的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進行總結的共識,未來將擇機深入論證展覽在國際視野中的獨特價值和位置,為第十屆北京雙年展打好堅實基礎。

研討會嘉賓合影
本次研討會不僅是對奧運精神和抗疫精神的響應和踐行,同時也為中國美術家提供了廣闊而又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的交流平臺。研討會對北京雙年展的定位與特點進行了深入剖析和探討,在“生命之光”這一宏大敘事語境中,中外美術家們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對人類的共同命運和生命的終極意義進行深刻的思考,展現全球化視野下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人文情懷,拓展了雙年展的學術視野。正如陶勤副書記所講,中外美術交流要從全人類共同價值中挖掘描繪交流傳播更具普遍價值尺度的中國故事,尤其是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構建中國藝術對外話語和敘事體系,讓國外受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文化認同,真正了解“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