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墨氣韻致生動、復積渾厚達華滋
【藝術簡歷】
梁緒元,筆名梁楓,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76年畢業于聊城地區師范美術班;1980年畢業于山東輕工美術學校;梁緒元先生1986年-1988年在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期間從師張仃;1993年入饌《齊魯書畫家大辭典》;2012年-2014年從師龍瑞先生。梁緒元先生從黃賓虹、張仃、龍瑞三位大師畫中汲取營養,取之精華,獨創焦墨積墨法。形成“干裂秋風、潤含秋雨”,渾厚華滋的風格,獨立于中國山水焦墨畫之林。
現為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藝委會委員(文化部主管)、中國焦墨畫研究院院長、中國美術創作中心山水畫國展班導師、龍瑞山水畫工作室畫家、榮寶齋畫院名家工作室畫家、中國.泰山書畫院院長、人民書畫院山東分院業務院長。
近年來,梁楓先生傾情于寫生,創作了《夢鄉月兒圓》《青山無古今》《家山金秋》《故鄉情懷》《新視角》《京郊墨韻》《太行亙古》《太行魂》等十多件焦墨作品入選中美協全國大展并獲獎。梁緒元先生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以焦墨山水參加全國大展,獲得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資格的首例藝術家。

《京郊墨韻》200×200cm 2015年入選中美協全國中國畫萬年浦江作品展
干裂秋風 潤含春雨
——梁楓焦墨山水中的三氣
文/初中海
初識梁楓,給我的感覺溫潤如玉,有謙謙君子之風。就是這位平易近人的畫者,誰人會想到,竟然在藝術之路上探求了許久,在焦墨山水的領域,是如此執著地踽踽前行。
248×129cm
藝者,孤獨也。藝術家的孤獨是徹心徹骨的,三尺薄宣,一份清涼,寂寞紙上行,斗室是他自由的王國,筆墨是一生不離不棄的好朋友,如影隨形。熱鬧是屬于這個世界的,而他們,伴隨著的是孜孜不倦筆下挑燈的身影。
367×144cm
縱觀梁楓先生的山水畫作,山石的肌理,反復的積墨,使畫面具有渾厚華滋的效果,突破了有史以來焦墨畫僅靠線條表現的畫法,使畫面呈現出水墨的氣韻。無論是創作還是寫生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筆力穩健。對于積墨法多年的浸淫和實踐,了然于胸,他的創作,豐富了焦墨山水這一領域,頗有建樹。

136×68cm
他的畫有三氣
一曰文氣。文氣即書卷氣。這在梁楓的畫上有充分的體現。他讀子集經史,習翰墨丹青,好詩詞歌賦,喜文章道德。幾十年來,他如一介苦行僧,一直行走在焦墨創作的荊棘之路上,一直在尋找詩意的棲居地。到而今,他似乎已經找到了那個詩意的棲居地,并在那方天地里寄情山水,訴諸焦墨,流淌于筆端,用其焦墨枯筆書寫其詩性人生。
136×68cm
二曰才氣。才氣者,才情也。梁楓才情逼人,又舍得下功夫。他對古人的用筆用墨、章法布局深入研究,并加以發展,尤其對于經典之作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古人的心緒、情感也認真體會。講究題外功夫。他非常注意自己綜合的全面修養,詩書畫印無不涉獵,他認為要在運筆的徐疾、提按、頓挫、點垛、轉折上多練習,其實就是強調以書入畫,提升自己的美學修為,造化有神韻,自然存大美。他的才情體現在作品上,這使得他的作品給人高古之美,卻又渾然天成,空靈雋永。
136×68cm
三曰逸氣。逸氣者,散淡之氣也。梁楓的作品既有渾厚之美,同時也具散淡之個性,不事雕琢,飄逸灑脫。由于墨法有致,表現得非常強烈,豐富而不雷同,標志著他繪畫風格從渾厚華滋向清逸疏朗的轉變。
136×68cm
多年來,在焦墨山水空間里,他焚膏繼晷,觀察揣摹,嚴謹治學,深刻感受和精心提煉筆下的千山萬水,同時走出戶外,大名山大川,觀流云飛瀑,聽鳥叫蟬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萬千造化,師法自然,方為大道。他多次深入太行山、云蒙山、京郊十渡等地進行現場寫生,焦墨筆法融入北方干枯的山石結構,干與濕、陰與陽、黑與白結合得如此協調一致,一批批這樣的焦墨山水作品就這樣在他的筆鋒揮動下畢現畢致。《夢鄉月兒圓》《青山無古今》《家山金秋》《故鄉情懷》、《新視角》《京郊墨韻》《太行亙古》《十渡寫生》、《太行魂》等多件作品入選中美協全國大展并獲獎。所以他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和語言,是獨屬于他的,逐漸有了自家風貌。
136×68cm
著名畫家龍瑞先生14年年評說:“梁君用筆圓渾雄沉,真力彌漫,墨韻生動而五色具,頗見功力。構圖奇麗跌宕,獨出心機,可謂上乘之作,非常難得,若更奮勉勵行,必至大成”。
136×68cm
時隔三年多,著名畫家王界山先生評價梁楓先生的畫時說:“筆墨十分老辣,功夫非凡。構圖很美,畫面效果讓人震撼,很有沖擊力。焦墨一般畫不好就畫死了,鐵板一塊。你能畫出了謝赫“六法”中的第一法:氣韻生動,非常難得,極為不易,你做到了。”
136×68cm
黃賓虹對程邃焦墨山水畫的理解有言:“垢道人下筆潤含春雨,干裂秋風”,而這,正是梁楓所追求的藝術境界。我們期待他在焦墨山水的藝術道路上,勤勉前行,必有大成。
136×68cm
在中國畫諸多技法中,焦墨法是既古老又具有難度的表現技法。焦墨法的使用可以追溯五千年前的彩陶繪畫以及隋唐時期的壁畫,北宋的山水畫也使用了焦墨。用純焦墨創作的中國畫,以明末清初的程邃為始,現代的黃賓虹、潘天壽也時常以純焦墨作畫,以及當代張仃等人。
136×68cm
梁楓先生浸淫焦墨山水多年,孜孜不倦于對焦墨山水的探索。他的焦墨山水,黑白相間、陰陽相合、動靜相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間皆“負陰而抱陽”。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飄飏,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綷。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梁楓山水,得焦墨山水之精髓,探索之路漫漫,梁楓由漸修而頓悟,感悟人生萬物,得其真諦。他的作品平淡天真,歸于精純,技道并進,逐漸有了自己的藝術語言。他特別注重到大自然之中去寫生,名山大川都留下了他勤奮的身影。他博學而謙遜,畫品人品相得益彰。歷代中國畫者,總是追求學識充實,內觀返照,先磨礪心性,進而完美人格,為寄志抒懷而作。梁楓的作品正是如此。多年來,他以焦墨山水參加國家舉辦的大型展覽,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以焦墨山水達到中美協會員資格的首位藝術家。
136×68cm
在創作上,他擅長積墨法。黃賓虹認為:“積墨作畫,實畫道的一個難關。”李可染認為:“積墨法是中國畫的高難度技法,古來擅此法的畫家,屈指可數。”積墨技法需要較長的創作抒寫時間。多年的研究實踐,梁楓對于積墨畫法了然于胸,這使得他的作品體現出來的筆墨由淺入深,繁復皴點,層層渲染,筆墨不斷疊加,于渾厚中也見分明,既古樸厚重又雄渾蒼茫。出新意于法度,入乎規矩之中,又超乎規矩之外。
136×68cm
梁楓師自然,師造化,多年來受業于山水名家。1977年至1980年,受業于曾先國先生,1985年至1988年追隨著名大家張仃先生學習,2012年至2017年,又跟從龍瑞、張培武諸先生虔心學習,他的作品在繼承先賢的基礎上,博采眾家之長,使審美情趣得到升華,藝術品格得到進一步提高,有了自己的風貌。仰賞梁楓的焦墨山水作品,最容易感受其水墨高技帶來的藝術沖擊力,繼而被其精神境界所同化。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技法與精神完美統一的佳作。他的作品往往在過渡中顯示著跳躍,在平和間孕育著激越,墨色的靈動變化,隨著山體的蜿蜒漸成妙律一曲,墨成天籟音,無聲勝有聲,雄俊卻不孤絕,凌奇卻有溫情,神情陶然,令人傾心萬分。
136×68cm
他的焦墨山水,用筆墨構畫出獨有的靈魂與思想。山水寫心,山水可居身,山水可寄情,唯有筆墨超越自然,心歸意境,才得此功。滿幅洋溢著逸氣、書卷氣、才氣,文人之質雖極盡含蓄,細細體驗卻是涌涌然然。
天地有造化 筆端淌墨韻
——賞讀梁楓焦墨山水
文/胡建軍
好的藝術作品,一定就是深入自然, 感受自然,于自然中能觸動到藝術的神經,經藝術家的生花妙筆創作出來的。程顥所言:“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就是這個道理。
136×68cm
梁楓先生幾十年如一日,浸淫于焦墨山水的創作實踐,其執著的精神令人感佩!包括參加國家級的展覽,都是以焦墨參展獲獎,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更值得稱道的,是他堅持寫生,以大自然為友,以天地造化為師。在他的焦墨山水寫生作品中能把現代設計構成中的點線面不露痕跡地融入了中國傳統筆墨里,同時他非常注重線條的表現,畫面筆力雄健,線條含蓄、古拙,在寫生的同時把焦墨的特點發揮的淋漓精致。
136×68cm
以他最新創作的焦墨長城系列作品為例,以焦墨入畫刻畫長城,是比較少見且不討好的,只憑水與墨,寫盡了長城的風流,就憑這一點,梁楓的藝術成就就令人稱道。細細欣賞梁楓的焦墨作品,畫面筆力雄渾、穩健,筆筆如鐵,直中求曲,曲中求整。把視覺的真實感受直接呈現在畫上,以師造化知心,潛心于創作中,畫面筆力雄渾、穩健,構圖主次分明,層次感明顯,山體氣勢恢宏,通過線條筆觸的變化表現蒼潤的山體和層次豐富的山石肌理,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
136×68cm
為了創作焦墨長城系列,梁楓從2020年4月份開始出發,經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雁門關、娘子關、偏頭關、嘉峪關、玉門關一路寫生,歷時一年有余,回來整理創作丈二、八尺巨幅焦墨山水作品,創作出50幅焦墨長城系列,這是他焦墨山水藝術生涯里的一次偉大的舉措。正是這次游歷寫生,更加豐富了他的創作素材,開拓了他的藝術眼界。他震撼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并產生了深深的敬畏之情。他堅持藝術源于生活,實踐高于一切。“搜盡奇峰”,在尊重繼承傳統“師造化”的基礎上把焦墨筆法融入干枯的山石結構,干與濕、陰與陽、疏與密、黑與白結合得如此協調一致,一批批這樣的焦墨山水寫生作品就這樣在他筆鋒揮動下畢現畢致。
136×68cm
縱觀梁楓作品,可以說無一處不細心,無一筆不入微,是集精細為雄強,化靈動為渾然。于焦渴中顯神秀,于蒼茫中見古拙。他集黃賓虹?張仃?龍瑞諸名家作品精髓于一爐,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這讓我們想到了梅堯臣的詩“石蒼蒼,連峭峰,大山嵯峨云霧中,老松瘦樹無筆蹤,巧奪造化何能窮”。其用筆沉著不失灑脫,線質極富變化又活脫自如,靜心寫之,細致入微,筆精墨妙,盡得靈動之氣。
136×68cm
中國畫歷來強調“墨分五色”,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言:“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焦墨注重陰陽虛實與黑白相間,使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負陰而抱陽”。梁楓的焦墨山水于焦渴中見渾厚華滋,于古拙簡樸中體現墨韻的個性,從而達到“干裂秋風,潤含春雨”的藝術效果,以此來抒發畫家對自然、人生的感悟。
136×68cm
梁楓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山水畫追求的“師造化”,還采取對景寫生,將熟悉的自然景物融入到傳統的山水畫中。他的作品有我們熟悉的山川河流,房舍樓閣,生動又富有生機,他的筆墨深深根植于他對自然的了解。值得可喜可賀的是,2020年,憑借焦墨山水,他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藝術成就得到了國家級機構的認可。正值壯年,梁楓的藝術之路一片坦途,我祝愿,他藝術之路長青。
136×68cm
名家點評
龍瑞點評梁緒元:
“梁君用筆圓渾雄沉,真力彌漫,墨韻生動而五色具,頗見功力。
構圖奇麗跌宕,獨出心機,可謂上乘之作,非常難得,若更奮勉勵行,必至大成”。
龍瑞: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畫研究院院長、中國國家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名譽主任、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委會美術組主任
136×68cm
王界山點評梁緒元:
筆墨十分老辣,功夫非凡。構圖很美,畫面效果讓人震撼,很有沖擊力。
焦墨一般畫不好就畫死了,鐵板一塊。緒元畫出了謝赫“六法”中的第一法:氣韻生動,非常難得,極為不易,他做到了。”
王界山:空軍美術書法研究院副院長、空軍文藝創作室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級研修班導師、中國畫學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
136×68cm
張立辰點評梁緒元:
緒元的焦墨作品有傳統模式的痕跡,更有轉換性的創造。用墨凝重渾厚,行筆酣暢自如,畫面既有傳統技法的蒼潤和嚴謹,又有現代的質感和新意。豪放處狂放不羈,精微處纖毫畢現,不愧是新生代焦墨畫中的佼佼者。
張立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央美院中國畫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
136×68cm
胡建軍點評梁緒元:
“梁楓先生的焦墨山水,用筆墨構畫出獨有的靈魂與思想。滿幅洋溢著逸氣、書卷氣、才氣,文人之質雖極盡含蓄,細細體驗卻是涌涌然然”。
胡建軍:《中華藝術家》雜志總社長/總編、中國藝術文化普及促進會理事、中國國際工藝美術師協會會員
136×68cm
單國強點評梁緒元:
梁楓焦墨集黃賓虹、張仃、龍瑞大師之筆墨精神,形成當代在焦墨領域的個人風格和語言,實屬不易,非常難得。
單國強:故宮博物院書畫藝術鑒定專家、著名美術評論家、中美協會員,享受國務院津貼。
136×68c

136×68cm
136×68c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