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恰逢現代杰出畫家、美術教育家劉海粟(1896~1994)誕辰125周年,2021西泠(紹興)秋拍特推出“海翁遺珍——劉海粟上款信札及劉海粟夫婦畫稿專場”,謹此紀念。
本專場涵蓋珍貴信札、畫稿三百余件,信札部分有傅雷、張伯駒、陳丹青、程十髪、賴少其、沈鵬、關山月、楊仁愷、錢君匋、朱復戡、陳大羽、饒宗頤、陽太陽、王伯敏、趙樸初、六齡童、華君武等大師名家親筆,他們與劉海粟或為多年老友,或為書畫同道,或為后學晚輩,書信往來,談藝論事,情誼深厚。畫稿部分多為劉海粟、夏伊喬夫婦的書畫作品,此次合體更是見證了這一對藝術伉儷的情深意切。此次專場拍賣,一件件拍品為我們串起了劉海粟這位藝壇大咖的 “朋友圈”往事。
絕交與世交
“親愛的孩子:那些好玩的事,……爹爹不一定會告訴你們的。——伯伯”
1927年12月31日,19歲的傅雷乘法國郵船“昂達雷-力篷”號離開上海,次年2月3日抵達馬賽港。8月,他考進巴黎大學,專攻文藝理論,同時到盧佛美術史學校和梭邦藝術講座聽課。在此期間,他結識了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畫家劉抗,在劉抗的介紹下,認識了來歐洲游學考察的劉海粟。

劉海粟(右三)和傅雷(右二)一行到訪巴黎美院教授、著名雕塑家朗特斯基工作室
傅雷整整小劉海粟一輪,由于對藝術的共同追求,兩人很快成為至交。并開始了劉、傅兩家世代之交。1931年秋天,傅雷結束了4年的留學巴黎生活,與劉海粟一起乘坐“香楠沙”號輪船回國。傅雷剛到上海時,暫住在劉海粟家中,可見兩人關系之近。

劉海粟一行拜訪巴黎美術學院院長貝納爾。
照片人物從左至右:張弦、張韻士、劉海粟、貝納爾、傅雷
在傅雷受到劉海粟邀請到上海美專工作之后,他們兩人之間逐漸出現了裂痕。而讓矛盾爆發,乃至兩人一度絕交二十年的是1936年張弦之死。
張弦性情正直淳樸,傅雷視其為人生摯友,傅雷認為,“他的生活與常人并沒有分別,不過比常人更淳樸而淡泊,那是擁有孤潔不移的道德力與堅而不驕的自信力的人,始能具備的恬靜與淡泊。”(見傅雷《悼張弦》一文)


2021西泠(紹興)秋拍
傅雷(1908~1966) 致劉英倫重要通信
信箋 一通一頁(帶信封一枚)
1956年
說明:劉海粟長女劉英倫上款。
此為傅雷1956年有關劉海粟行止的重要信札,并涉及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傅氏社會活動及身體狀況等,為傅、劉兩家關系發展重要時期的珍貴手跡。
1956 年系劉家與傅家關系中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1936年,因張弦之死為導火索,傅雷與劉海粟絕交二十年。
所及“爹爹過了年要去江西”,或指劉海粟1956年游廬山作畫,并在廬山文化館舉辦廬山作品展覽會事。
附傅敏信札二通三頁,及傅雷寄贈明信片一幀。文革期間,傅劉兩家均遭重創,遂音訊斷絕,而 1978 年傅敏致劉海粟信札應為文革結束后傅家與劉家的第一次通信,在信末傅敏留下其在北京的通訊地址,以方便兩家之后保持聯系。在傅敏信中,提及其父傅雷遺譯《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的出版問題、以及其兄傅聰的消息,是為兩家文革后恢復聯系的第一手重要數據,意義非凡。
25×22cm,余尺寸不一
而此封傅雷寫給劉海粟女兒劉英倫的家信,正是絕交事件之后二十年。信中傅雷寫給劉英倫的家常文字中語言親昵,字里行間絕非長久未通信之情景,因此傅、劉兩家在這二十年間應該是通過某些關系(例如:劉英倫為劉海粟第二任夫人成家和所出,傅雷與成家和妹妹成家榴有過一段情愫),保持著一些聯系。
傲慢與偏見
“曾經滄海”的“海翁”
1912年11月,年僅17歲的劉海粟在曾經的同學烏始光的資助下,在上海乍浦路創辦現代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國畫美術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前身),此時劉海粟和烏始光任校長,并招收了徐悲鴻、王濟遠等高材生。

17歲的“劉校長”
但因各種原因,這初次相識,竟成為后來徐悲鴻和劉海粟半生交惡的起源。

劉海粟(1896~1994) 松鷹寒柯圖
設色紙本 立軸
著錄:夏伊喬親筆劉海粟畫作清單。
說明:劉海粟秘書袁志煌題簽。
本拍品為劉海粟早年所作松鷹寒柯圖,記載于夏伊喬筆記劉海粟畫作清單之中,此作構圖特殊,存世作品中未見雷同之作,為劉海粟創作松鷹圖中罕見之一例。
132.5×66cm

夏伊喬筆記劉海粟畫作清單中第二行所記:
松鷹寒柯(墨鷹站石上,有樹及月華)
更為特殊的是此作上名款“海翁”及印章“曾經滄海”、“鷹揚”被涂去及刮去,并留有特殊時期相關字樣,此為劉海粟存世作品所僅見。應為特殊時期,劉海粟被誣陷為“汪偽”情況下的產物,此也為徐悲鴻建國后指責劉海粟最為關鍵的一點,因此,此作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徐悲鴻于劉海粟,除了看不慣其為人處事之道,除了久遠的舊怨,二人的沖突點,還在于爭奪關鍵時期中國藝術的“話語權”。所以有文章稱:其二人的矛盾,用一部國外名著的名字“傲慢與偏見”來形容甚為合理,他們堅持了自己的主張,卻放棄了深入了解他人的機會。
畫意與詩情
“無雙絕艷捧云紅,國色朝酣酒上容。錦繡山河金世界,春光駘蕩占東風。建國三十周年獻禮牡丹詩請酌。”
海老與中國古代書畫鑒賞家、收藏家張伯駒(1898-1982)頗有交誼。他們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便已相識。
劉海粟在《詩卷留天地博聞鑒古今》對張伯駒的評價,中肯而欽佩:“叢碧兄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廣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賞、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張伯駒(1897~1982)、劉海粟(1896~1994) 有關雅集及詩詞酬唱諸事信札及詩文稿
信箋 二通二頁(帶信封一枚)、文稿二頁
說明:此為張伯駒致劉海粟、夏承燾、吳無聞信札,以及張伯駒、劉海粟詩文稿,圍繞眾人晤面、宴請和詩詞酬唱諸事。
在信中,張伯駒邀請劉海粟至青島晤面,并代劉氏邀請著名詞人夏承燾、吳無聞夫婦赴宴。另,文稿中有張伯駒手書七絕《建國三十周年獻禮牡丹詩》,劉海粟自書劉氏和張伯駒地址,當為劉海粟請張伯駒校訂詩詞后,請張氏將作品寄至該地。
張伯駒、劉海粟為密友。劉氏認為“叢碧兄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峯”,“絕句小令,律師中調,寫而不作,古詩及長調詞,偶然作出,亦無斧痕,仍有寫出之自然趣味”,是以劉海粟常請張氏校正詩詞。
附沈鵬致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便箋一頁,安排劉海粟作品的編排情況。
31×20cm 29.5×20cm 20.5×14cm 18×14.5cm
上款簡介:1.夏承燾(1900~1986),字癯禪,改字瞿禪,晚年改字瞿髯,別號夢栩生,室名月輪樓、天風閣、玉鄰堂、朝陽樓,浙江永嘉人。曾任北京《民競報》副刊編輯、浙江師范學院中文系主任、杭州大學教授等職。
2.吳無聞(1917~1990),又名吳聞,浙江樂清人。夏承燾夫人。曾任上海文匯報駐北京記者,為第一屆中華詩詞學會顧問,筆下頗有文采,幫助夏承燾校注了多部著作。
從信中可知,晚年的張伯駒當時在山東膠東半島游玩,邀請去大連的劉海粟在返程途中到青島一敘,并表示出特別盼望的真摯感情。據信中詩詞可知,這應是1979年(建國三十周年)左右的事情,彼時的藝術大師們,剛剛從歷史陰影中走出,洗去一身塵埃,心情愉快地相約、宴請和詩詞酬唱。

晚年張伯駒(右)與夫人潘素一同品評書畫
信中劉海粟作詩請張伯駒幫忙修改詩作,因為他知道張伯駒的詩詞積淀深厚,是位不錯的老師。“伯駒詩詞,向來是寫而不作,多是涌現,不用擠。每見題畫,隨手成章。絕句小令,律詩中調,寫而不作,古詩及長調詞,偶然作出,亦無斧痕,仍有寫出之自然趣味。天賦勤奮,難得兼莢。”
相知與相伴
“更重要的,我不僅沒有后顧之憂,有更多精力去奮斗,并且在我的藝術與生活道路上,有一個可以及時提醒我和我同甘共苦的伴侶。”——劉海粟
當劉海粟和成家和的婚姻結束之后,失意的中年慘淡讓他給遠在南洋的徒弟夏伊喬寫了一封信,傾訴痛苦。
而正是這封信,讓26歲的夏伊喬收拾了行囊,毅然的來到劉海粟的身邊。原來夏伊喬向來傾慕老師的才華和人品,見老師因失去妻子而一蹶不振,夏伊喬決定做他后半生的依靠。

1944年,劉海粟與夏伊喬結婚,從此相伴余生。
而她也真的在嫁給劉海粟之后,做到了成為中年劉海粟最大的支持者、依靠。她不僅善待劉海粟前妻的孩子們,在后來的歲月里,更是兩次把劉海粟從運動的浪潮中拯救了回來。
她從來沒有在他危難時想過離開,甚至在他們日子最艱難的時候,變賣了自己的嫁妝和首飾,與劉海粟一起度過難關。


夏伊喬(1918~2012) 浴馬圖
設色紙本 鏡片
出版:《劉海粟夏伊喬書畫作品集》P14、15,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
135.5×25.5cm

出版物圖片
劉海粟在《老梅香馥自年年--談我的愛情生活》中寫道:"夏伊喬……開誠相見,以誠相待,使我前妻的孩子劉虎、劉豹、英倫和劉麟得到了溫暖。以后,伊喬也生了三個孩子--兒子劉虬和女兒劉虹、劉蟾。更重要的,我不僅沒有后顧之憂,有更多精力去奮斗,并且在我的藝術與生活道路上,有一個可以及時提醒我和我同甘共苦的伴侶。”
1994年,百歲劉海粟去世,夏伊喬深明大義,遵照海老意愿,簽字將973件劉海粟的藏品及作品無償捐獻給了國家。也因為這一舉動,為后人作了杰出的典范的同時,也漸漸形成了今天的劉海粟美術館,讓海老的藝術殿堂得以永久存世,供后人欣賞和學習。
知遇與感恩
“當時此展覽開辦已幾經波折橫遭阻止,此一電文給我萬分困惑和委屈的心緒帶來無可形容的慰藉和感奮。……海粟老師,我謝謝您我謝謝您!——陳丹青”
1983年6月,陳丹青在美國紐約舉辦其第一個個展,同時這也是中國當代畫家在美國的第一個個展。信中提及此展舉辦遇到很多阻力,困難重重,而開幕之際意外收到以劉海粟為首的上海美專校友的賀電,此舉給予陳丹青極大的鼓舞,所以特意寫信表達內心的萬分感謝。

陳丹青(1953~ ) 致劉海粟有關陳丹青紐約個展重要信札
信箋 一通一頁
1983年作
說明:劉海粟上款。本標的為陳丹青致劉海粟信一通。此信為記錄陳丹青初到美國時期境況的第一手資料,也反映了當時中國當代藝術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國外發展的境遇。
附陳丹青妻子黃素寧手書陳丹青畫展情況書復印件一通。
50×44cm

陳丹青妻子黃素寧手書陳丹青畫展情況書復印件一通
我們從信中可見:陳丹青當時的個人奮斗的不易和對國內藝術前輩棒場的感激之情,亦可見海老在晚年對中國藝術的關注和發展所貢獻出的一分支持和力量,難能可貴,值得被世人所知和銘記。

青年陳丹青(左)
人情與世故
海老精通中西繪畫,各方代人求畫的信札也不在少數,還有劉海粟請教他人有關詩詞之事的回信。這些珍貴的信札資料,可從多方面勾勒出一個歷經風云變換的藝術常青樹的豐滿形象。

賴少其(1915~2000) 致劉海粟、桂蓬有關為張愷帆作畫信札二通
信箋 二通二頁(帶信封一枚)
說明:劉海粟、桂蓬上款,信件內容圍繞請劉海粟為張愷帆作畫一事。張愷帆曾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政協主席,桂蓬為安徽省常務副省長、政協副主席。
26.5×18.5cm×2
上款簡介:桂蓬(1905~1986),江西九江人,大革命時期老中共黨員,原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省紀委副書記、省政協副主席。土地革命時期被捕入獄,抗戰時為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政治部主任、中共津浦路東地委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時任華中干校副校長、華東鐵路總局常務書記兼政委等職。

程十髪(1921~2007) 致劉海粟信札
信箋 一通一頁(帶信封一枚)
說明:劉海粟上款。本標的為程十髪致劉海粟信一通。信中提及劉海粟學生、時任文化部部長黃鎮受司法部部長劉復之所托,請程十髪代求劉海粟字畫一事。
34×22cm

饒宗頤(1917~2018) 致劉海粟有關請作校詞圖小卷信札
信箋 一通一頁
說明:劉海粟上款。
此為饒宗頤為求劉海粟作《校詞圖》所作信札。據信可知,饒氏此前曾托唐圭璋代達求畫之意。
1982年,劉英倫伉儷集印劉海粟書畫42幀,編為一帙,饒宗頤為之作《說“勢”序劉海粟翁書畫》。
27.5×21cm

朱復戡(1900~1989) 致劉海粟有關為嚴老作八十祝壽詩信札
信箋 一通二頁(帶信封一枚)
1977年作
說明:劉海粟上款。本標的為朱復戡致劉海粟信一通二頁,信中內容為朱復戡應劉海粟囑,為“嚴老”作八十祝壽辭一首,并請劉海粟審正。信中還提及“四人幫”剛剛被打倒,遂問候劉海粟是否安好。
30×24cm 34.5×22.5cm

朱復戡(1900~1989) 致劉海粟有關其女弟子張幼薇信札
信箋 一通一頁
說明:劉海粟上款。本標的為朱復戡致劉海粟信一通一頁。信中提及朱復戡點評劉海粟女弟子張幼薇水龍吟詞句并略加修改。同時還言及所作大草堂幅早已寫就,但后覺內容需改及疲于應付外來客人,遂剛剛寄出。
30.5×27c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