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0日上午10時,我和中國當代著名雕塑家閆玉敏的女兒、安徽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閆小敏,阜陽市民革中山書畫院副院長鄧平原,中央美術學院安徽校友聯絡處副秘書長王奇峰,走進閆玉敏界首彩陶藝術館,界首市偉盛古窯有限公司負責人孫偉先生、邢淑芹女士,熱情地接待我們一行人。因為熱愛,閆玉敏一生堅持只做一件事——雕塑。她的自傳體著作《一生只做一件事》表現閆玉敏對藝術理想的畢生堅守。盡管經歷了很多人生的困難和挫折,也不退卻。

閆玉敏
閆玉敏作為女性雕塑家,創作的作品體現了女性特有的柔美,作品造型多以圓弧為主,更需突出細節的刻畫。然而以往雕塑的材質多為石質、金屬質等單一顏色的質地,雖然能反映雕塑塊面的造型,但缺乏細節的傳神刻畫。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期,接觸到界首彩陶以來,閆玉敏就深深地被界首彩陶流光溢彩的釉色和簡潔生動的刻畫紋飾所吸引,“如果用界首彩陶的工藝來表現自己的雕塑作品,不就達到了形神兼備的效果了嗎?”這一大膽的想法讓她異常興奮,也讓她從此與界首彩陶這一皖北民間藝術中的奇葩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小型雕塑慢慢做起,閆玉敏開始了與界首彩陶藝人的合作,隨著彩陶雕塑工藝的慢慢成熟,她對界首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創作的激情并沒因年齡漸長而減弱,從《青春》《李白》到《十二樂俑》《淮北三子》,再到《水月觀音》《江淮兒女奮飛“中國夢”》,閆玉敏在界首的創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她不但用界首彩陶,再現了她以往的作品,還創作了大量專以界首彩陶為載體的新作品。這些創新的作品在國家、省級展覽會上屢屢獲獎,同時也得到了老百姓的喜愛。曾有位界首市民收藏了件閆玉敏的彩陶雕塑作品,并說要當作“傳家寶"珍藏,這讓她感慨萬.....這種融合創新中,閆玉敏的藝術人生從界首彩陶這民間藝術中汲取了豐厚營養和生命力,界首彩陶藝術也因她的雕塑藝術,顯得更加絢麗多彩!
堅持雕塑創作達60年,像界首彩陶這樣優秀的民間藝術為她的生命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閆玉敏說:我的藝術是為老百姓而創作,只要老百姓都能喜歡,就是對我藝術最高的褒獎!葉落歸根綠愈茂,花入泥土香更濃。我的雕塑人生,不斷綻放出勃勃生機。

安徽界首彩陶藝術發展的思路
(閆玉敏口述、閆小敏整理)
一、學院派雕塑藝術與界首民間彩陶藝術的結合
這個主題是2010年元旦,“安徽省工藝美術60年精品展”,在安徽省博物館展出時,時任安徽省文化廳楊果廳長在界首彩陶展位觀摩時,指示我的作品是“學院派雕塑藝術與界首民間藝術相結合,這條路是走對的!”給予的很大鼓舞和肯定。
這條路我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斷斷續續的學習探究逐步深入和理解界首彩陶。在世紀1973年,還處于“文革”期間,安徽省博物館舉辦全省工藝美術展,領導派我到界首陶瓷工藝廠去選送展品,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界首彩陶,這種藝術的美使我“一見傾心,為之傾倒”,我就在想,能不能把這種民間藝術與學院派雕塑結合起來,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特點的作品。于是我不惜艱辛的付出,在這條將學院派雕塑與界首彩陶結合的探索之路上走了30多年,為我的雕塑生命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二、對界首彩陶三個特點的理解
①特點之一:造型
它完全是當地民間藝人手工操作,這些壇壇罐罐、魚盆、梅瓶、插畫瓶等都是繼承了我們民族、民間深厚的文化傳承。
②特點之二:圖案裝飾
各種類型器物上的刻畫圖案裝飾也都是繼承了我們民族、民間的傳統審美要素。
從界首博物館保存的明代三彩刻花紋盆和清代的三彩刻劃魚藻紋梅瓶,以及安徽省博物館陶瓷館收藏的宋代磁州窯白地黑花罐,通過這些各地、各時代的民間藝人用竹片工具,所刻畫的線條風格表現手法,也全是一脈相承的民族、民間圖案裝飾風格的傳承。
③特點之三:界首三彩釉色(紅的、白的、綠的)
三種釉色,是界首彩陶獨特的美感,也就是與眾不同,在地球上也找不到第二位。為此在展覽會上只要把界首彩陶放上去,她就是獨有的光彩。
每件作品在坯體時就得上兩次粉土,先是紅土,后是白土,然后把所要畫的裝飾花紋畫上去,就形成紅色線條,再把紋樣中不需要的白土剔去,第一次進窯后出來便是兩種土的顏色,紅與白;第二次再上釉,在每件作品紋樣圖案,重點的地方點上綠釉,第二次出窯的作品就是米白色釉上,有紅色線紋和流動的綠釉。
這紅和綠,就是我們民族傳統喜愛的兩種色彩,紅和綠就是中國人喜歡的兩種色彩,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喜歡的色彩。用這種方法,做出的敦煌題材,更是天生的相合,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尤其是盛唐時代的壁畫色彩,簡直就是界首彩陶的色彩,土紅是如此的深沉,而綠色又是非常的顯眼和跳躍。
三、界首彩陶藝術風格與異類文化相結合,是與雕塑藝術的結合
在早期界首彩陶方面,我也看到有人物和動物的立體小型雕塑,釉色比較單一,但是數量不多。為此我們今天把彩陶與雕塑藝術相結合,去發展今后的彩陶雕塑,會做出最完美的藝術欣賞品,另外也給界首彩陶增加了多元化藝術元素。
①中國傳統雕塑與西方雕塑是完全不同,中國傳統雕塑審美和中國傳統國畫是一樣的,重視“意境和寫意”,中國傳統雕塑極講究線的刻畫和應用。這方面我國各大石窟藝術的表現手法上,都能體會到,如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和西安茂林漢代大將霍去病墓的石刻群。我們的學者、專家都認為這是中國最具代表的雕塑作品,是大塊面、大形體,然后上面刻畫豐富的線刻來體現作品的精神。
②傳統雕塑處理方法與界首彩陶處理手法,是最美的結合,都是在線的應用上。舉例來說:我創作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和《淮北三子》等造型是極簡練的,加上土紅的線去刻畫神情,燒成后,米白色的淡黃釉,加上幾點綠釉,那綠釉在作品上的流動,似音樂、似人物在飄動,恰如李清照的一首《聲聲慢》開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她似乎在往前進,又回過頭在后面尋找什么,一前一往回,那綠和是流動X的形狀定格在她的身上腿部,為此雕塑作品有動感和音樂感。

《李清照》1984年被安徽省博物館,赴日本東京舉辦“安徽古代文房四寶展覽”代表團作為禮品,贈送給日本書道教育學會理事長石橋鯉城先生。
四、與民間藝術家合作之路
①雖然我是由上世紀70年代初愛上界首彩陶,但因為是業余,理解和研究不深,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經常自費來到界首陶瓷廠搞創作,80年代曾為李白紀念館創作大的《李白像》,至今還陳列在李白紀念館。
參加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第四屆“弘揚經典鑄造輝煌——2018·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在上世紀1990年因為敦煌研究院和日本國合作復制莫高窟八個特窟的工作,我被請去協助復制特窟的彩塑工作,為此這十多年沒有機會到界首工藝陶瓷廠。2003年冬,我把在敦煌期間做的敦煌佛像藝術旅游小品共15件模子,全部交給闊別十多年的界首工藝陶瓷廠。
我提議將敦煌15件小品生產成三彩釉的來試驗。他們接受了我的意見,用界首彩陶制作手法來制作敦煌15件小品,這種結合出窯后的效果,真是出乎意料,美得激動人心。
在2004年春天,同界首彩陶刀馬人等彩陶作品,參加在安徽省博物館舉辦的全省民間藝術博覽會上,得到很多觀眾的喜歡,其中就有安徽省文化館老藝術家張志老師等人,都是第一次看到界首彩陶的另一類藝術品,后來也被評為創新獎和金獎。當時住在我家樓上,樓下博物的職工,都到宿舍敲門來買敦煌小品,還有北京《雕塑》雜志社主編范偉民先生看后,也認為這是獨有的美感,并給予肯定。 這一次敦煌作品的合作,使我對界首彩陶的線畫有了深刻的理解。
②我又創作了《十二樂俑迎奧運》。十二樂俑的是每個樂俑手中的樂器,翻成石膏模子之后,經過壓坯還得把每件樂器照原樣安裝在每個樂俑的手中,有吹的、拉的、彈的,還得經過兩次的粉土,樂俑手中的樂器能保持住。
十二件樂俑模子翻制工作由原廠里的賀成林書記、指導王文生翻制成功。這套《十二樂俑》也被《中國美術》刊物主編王仲老師認可并發表于2004年《中國美術》刊物。
③由于企業實施改制,工廠賣給了開發商,后又經過界首市政府極力收回,這里要感謝界首市政府、市文化局、文管所等方方面面的領導對界首彩陶的熱情支持,使得有手藝的民間藝術家,能在這塊彩陶基地上傳承發展界首彩陶。市政府的英明決策也是及時挽救民間藝術、保護和傳承先輩的遺產,這是安徽省的中華民族文化一脈相承的文化亮點和遺產。
由于界首市政府收回了彩陶基地,但因界首市文化局和有關領導的關心和給以住宿創作條件,我們得以再次來到界首彩陶基地進行大量的創新,并燒制成功敦煌榆林二窟壁畫特大《水月觀音》(高1米40公分、直徑1米30公分)。
④這塊界首彩陶的熱土,有政府領導的關懷,是多方面的,也是獨有的,作為干了一輩子雕塑的老藝術家,深有體會,在這塊熱土中,不但向民間藝術家學習,而且領導階層也是多方指導,如和界首市委劉書記的一次談話,他說應該把《淮北三子》塑造出來,這是我們淮北大地的光榮!我認為這個建議很重要。于是我的《老子》《莊子》《管子》在劉書記的思路提示下創作完成,并在2010年元旦舉辦的“安徽工藝美術60年精品展會”上,引來了不少觀眾對《淮北三子》 的深思,并得到金獎。《工藝美術》刊物主編丁老師看到《淮北三子》之后,寫下了感慨文章,認為淮河文化,孕育了多少至圣先師與仁人志士,老子、莊子、管子為代表的人文資源、歷史遺跡文化精華,有著其他流域所不能替代的文明象征,對中華文明產生過根本性的影響。
學院派雕塑講究寫生,注重人物比例、構圖,在創作風格上受西洋畫的影響較大,這是界首彩陶可以吸收的長處。從目前發展趨勢看,界首彩陶一方面保留了相當一部分民間傳統的表現手法,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的藝術生命;另一方面,界首彩陶要想走出去,占據更加廣闊的工藝品消費市場,就需要不斷豐富器型、豐富產品種類。
作為藝術家,是有責任把中國的大思想家、哲學家創作出來,宣傳給當代的百姓。
我要感謝在彩陶基地這塊熱土上,我得到精神的提示和藝術的豐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