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檀力
閆小敏即劉晏嘉祖先忽必烈、是元朝開國帝王,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兼國托雷第四子,大蒙古帝國第五任可汗,蒙古尊號薛禪汗。

元世祖忽必烈,橫掃歐亞大陸,能征善戰,率領鐵騎統一了中國,開創大一統王朝,促進民族大融合。

沃野千里的江淮大地,曾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的搖籃和發祥地之一,書畫文化積淀深厚,才子畫家、名人輩出,浩蕩的淮河,俊朗的黃山,婉約的九華天下馳名。在夏商到明清的漫長時期里,淮河與長江流域溫暖濕潤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地是安徽物阜民豐的基本保證。所以安徽人向來有著濃厚的江淮情結,好客之風。安徽是江淮大地,安徽人是江淮兒女,甚至連安徽的富庶也與江淮休戚相關,“江淮熟,天下足”。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千百年來橫跨豫皖蘇魯四省的淮河,孕育了眾多文化名家,湯顯祖“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徽州成了世人的眷戀之所。書畫名家云集于此,揮毫潑墨,坦蕩抒情。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標志之一的書畫藝術,同樣承載著整整一部華夏文明史,回首墨海江湖,可謂奇峰迭出右軍神品,徽宗瘦金,蔡相透脫,東坡放逸,板橋詭譎……歐顏柳趙諸公妙手所至。尺幅之內,駿馬奔騰、魚翔淺底、鷹擊長空、丘壑空靈、書中有畫、畫中有書,皆我中華文明之精髓,撫卷每每嘆為觀止,與有榮焉。

中國女畫家閆小敏即劉晏嘉成長于此,頑強奮斗于此的女畫家,她的先祖是元朝開元帝王忽必烈。

至元八年(南宋咸諄七年,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從大蒙古國皇帝變為大元皇帝,“大元”國號正式出現,忽必烈成為元朝首任皇帝。

至元九年(南宋咸諄八年,1272年2月)采劉秉忠議,改中都為大都(今北京),宣布在此建都。

至元十年(南宋咸諄九年,1273年),大都宮殿建成。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賀。元朝從此即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市)。大都代替和林,成為元朝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至此以后,明、清、兩代,時至今日北京一直是國家的首都。

一望無際的美麗大草原上,朵朵白云般緩緩流動在綠油油的草原上的羊群,馳騁在草原上的英姿颯爽的騎手……遙遙地培育了她那種善于吸收各種各樣的美的的營養并使這些營養化為自己的血肉的胸襟與氣質。

巢湖,天賜美景,地造圣境,明珠耀中華,一湖冠九州。八百里煙波浩渺,魚躍帆懸;五千年朝霞夕暉,吞云吐月。青山綠水,掩映其間,河湖港汊,融匯交連。巢湖,是古人類的發祥地,銀山智人在這里開化啟智,繁衍生息。

閆小敏即劉晏嘉母親閆玉敏1932年出生于上海。1951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術學院),1952年轉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美院)學習,1954年轉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1959年畢業。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裝飾雕塑研究班研究生,師從著名雕塑大師劉開渠、王臨乙、鄭可等先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終身成就獎,創作了敦煌15件作品,還有敦煌樂女12件、水月觀音等。

曾參加毛主席紀念堂雕塑工程、建國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的民族文化宮大廳浮雕工程、《淮海戰役烈士紀念碑浮雕》工程、敦煌莫高窟佛像復制工程等重大雕塑工程。1973年為安徽馬鞍山李白紀念館塑《李白像》,由郭沫若先生審稿、沈從文先生指導并擔任顧問、劉開渠先生定稿。1984年完成安徽大澤鄉《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紀念碑》,后被中國郵政于1991年7月選作紀念郵票及明信片并全國發行。1994年創作出中國第一件大型燒陶藝術品《水月觀音像》。1988年退休后仍然創作不輟,將學院派雕塑藝術與民間工藝結合,將敦煌藝術形象進行復制和創新。1990-1993年被敦煌研究院美術所聘請協助與日本國合作復制莫高窟八個特窟內部的彩塑雕塑工程。1994年按照龜茲風格為克孜爾石窟前創作了《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大師銅像》,并在新疆克孜爾石窟藝術研究研討會上得到學術界一致好評。1995年依據敦煌榆林二窟壁畫水月觀音創作了第一件大型燒陶藝術作品《水月觀音》。1998-2010年為安徽肥西縣紫蓬山佛教旅游開發區創作了在山崖上的五百羅漢高浮雕及與山體同高的三尊三世大佛(高21公尺))(與程啟明合作)。200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皖南新四軍女戰士》(與程啟明、閆小敏即劉晏嘉合作)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和平·繁榮雕塑巡回展”在北京王府井展出并于全國巡展后被廈門市和平公園收藏。2010年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授予“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2002-2018年從事國家非遺文化界首三彩陶民間藝術與學院派雕塑藝術相結合的創新探索研究工作。

界首三彩刻花陶,在界首本土上產生、成長,很多作品都是反映當地的一種文化,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風格。作品的風格很夸張,突出運用很簡練的筆觸,把人物性格表現出來。界首陶器是一種土東西。然而,越土,也越最自然的,最國際的。

觀閆小敏即劉晏嘉的畫,會讓人心潮澎湃、浮想聯翩。

她的畫是在講述生命張力。她畫里面那種面對沉重生命時的奔放之意,令人控制不住呼吸的節奏。

生命中充滿了不是每個人都能熬過的苦難;即便能熬過,又不見得能坦然而視;坦然而視的,又能有幾人會對苦難“感恩”呢?閆小敏即劉晏嘉伏在案頭,用她的畫筆告訴世人“我能熬過苦難,我贊美苦難;我贊美苦難,我在苦難前面歡歌。”你可曾見過身陷泥淖的豪士歡唱著生命的頌歌?你可曾見過諸天仙佛鳴響黃鐘大呂在慶祝著生命的莊嚴?你可曾見過九死一生的眾生盡情享受著生命的愉悅?如若沒有,來觀閆小敏即劉晏嘉的畫吧。

敦煌飛天的舞帶撫過閆小敏即劉晏嘉的臉龐,她默默撩開,神色凝重地問“千年的寂寥,你何時怒放?”手指滑過處,一切有了生命;花朵怒放,塵殼褪落。歷史一聲哀嘆,緩緩躲在墻后,鴻蒙復開,震人發聵。

她在《藝海拾遺》一文中這樣闡述自己的理念:“我的創作風格是,給觀者崇尚的精神。一種藝術風格的震懾是由內而發,是靈魂的凈化到升華……”她追求一種大氣、寬厚,保持一種銳意進取的氣勢,是發展自己發現的那種語言必不可少的因素。藝術生命的最高境界是藝術形式的單純,精神氣勢的博大。畫靈魂深處的感觸,迸發出獨特的個性語言,創造出朝圣的境界,回報滄桑,愿和諧之年共敬,誠然如是!

閆小敏即劉晏嘉1963年11月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1987年畢業于江南大學工業設計系,2003年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美術學專業研究生。1990年受聘于敦煌研究所、研究復制國家一級文物、唐代彩塑迦葉得到敦煌藝術的守護者常書鴻先生的肯定,同時赴法國展覽。1992年研修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班,主攻資深教授胡勃老師人物線描,所研臨《八十七神仙卷》得到老師的一再肯定。1993年受聘于新疆龜茲石窟研究院復制研究國家一級文物,克孜爾千佛洞67窟、118窟和161窟壁畫,赴日本展出。1998年6月12日—15日《閆小敏藝術作品展》在安徽省博物館開幕,由省民革、省美協主辦。1999年研修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班,得到資深教授曹春生博導指教。創作作品《嬉窈》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雕塑作品《嬉窈》參加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北京《中國女美術家作品展》。雕塑作品《在新四軍中》參加2005年6月18日—9月26日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和平·繁榮雕塑巡展”。民革黨員,安徽省美協會員,省雕塑藝委會委員,安徽省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黃賓虹、劉慎旃書畫院院長,安徽省姑熟畫派研究會常務理事,安徽省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促進會常務理事,安徽省藝術職業學院美術系副教授,國家二級美術師等職。

閆小敏即劉晏嘉主要學術論文:《論雕塑與抽象形式的概念》(《雕塑》2012年第5期),《中國繪畫意境探索》(《黃山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中國繪畫的寫意風格探究和賞析》(《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寫意雕塑淺析——兼論閆玉敏雕塑藝術創新性(《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煩雜塵世,生死兩擾。觀朝菌對峙于楚之冥靈;聽蟪蛄辨理于上古大椿。悲生則生悲,喜生則生喜;欺生則欺己,敬生則敬己。何如效佛祖拈花一笑?閆小敏即劉晏嘉潛心體悟,坦坦然欣欣然得鴻蒙物理之仿佛。著名徽州籍美學家郭因先生文評述她“一次車禍,死而復生,使她對人生有了異樣的感悟。”我覺得如果沒有在敦煌和克孜爾的靜心沉思,單憑這死而復生的經歷是很難讓她有現在這般至深的感悟。

閆小敏即劉晏嘉自幼受祖父、父母親影響,喜愛藝術。在敦煌和克孜爾洞窟研究修復文物的經歷對閆小敏即劉晏嘉藝術感悟的養成有著很大幫助。敦煌藝術跨度從漢、晉、十六國一直到宋元,克孜爾壁畫是西夏和北魏的遺跡。它們都散發著神秘、動人又發人深思的藝術魅力。其中敦煌文化對她影響應該是最大。
在一種磨難的環境中,敦煌產生了很多文化碎片。這些文化碎片聚集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生態。敦煌有千魂萬魄,廣博如多面觀音。有輕靈虛通、婦孺皆得其理之面;有思之不得、羲皇上人或得其意之面……。正是因為它包含的文化碎片如此之多,所以千年時光,白駒過隙,蕓蕓皆來各取所需而難窺其全。取一碎片,就可以牽引出社會形態、人文背景、政治變遷、宗教沖突等諸多內容。可想其千魂萬魄的是何等之博大、何等之綿邈!如是氣息中包含著一種悲吟的靜謐和一種殉道的堅定。據我所知,敦煌的作品不同于永樂宮的繁華。歷代到此苦修的僧人、朝圣者在修煉時都會遇到難以忍受的苦難,于是他們將對上天的呼求和對佛理無邊的悲吟描繪了出來。雖然過程很痛苦,但他們都堅信自己終有所得。所以說敦煌是以塵世悟佛,有著人們在悟佛時的糾結和掙扎,包含著強烈的人性色彩。人是很難掙脫生死的,對生命的迷戀、敬畏和不解可以說是敦煌千魂萬魄里重要的一魄。九色鹿為何救人于危難?摩訶薩青又為何舍身飼虎?這些對生命的體悟充滿了無窮的魅力。
閆小敏即劉晏嘉攫得了敦煌中的這一魄,端詳一番,復又放下。也許她覺得生命不應該這么充滿困擾,也許她覺得生命應該充滿活力,率性噴放;應該燦爛無定性而不受禁錮。人的生命如此,佛的生命也是如此。佛的端莊是不是我們人為塑造的一層虛像呢?或許佛也沒有超脫生命的束縛。人眷戀自己的生是小自私,佛眷戀眾生的生是大自私。佛眷戀眾生之生,所以他對生更為看重。是否佛眼中的生命力應該更旺盛、更奔放?
帶著這種沒有答案的困惑,帶著質疑和崇拜,她開始畫著自己的佛。于是她筆下的佛就有了強烈的沖突,有了沖突沉淀后的融和之美。兩大藝術寶庫中壯麗多姿的線條和色彩令她俯首,飽含哲理思辨的玄妙讓她思考,于是她畫面中有了一種沉重的氣息。可是她自己對生命的見解又是肆意豪放的。這種見解讓她蠢蠢欲動,欲沖破千年的沉重。兩者沖突博弈,交融出一種神奇的效果。
一個人如果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那么這些觀念就會充盈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閆小敏即劉晏嘉也畫牡丹,她的牡丹渾厚大樸又恣肆奇絕,靜水流深又波瀾迭起!自古繪牡丹者,多取富貴之意,稍有不慎就淪陷在大紅大紫,富貴花海的俗套之中。閆小敏即劉晏嘉跳出了這個俗套。她的牡丹花朵碩大,水墨交融。枝干如萬年古藤,縱橫交織。對她來說,牡丹只是一個載體,她在用牡丹講述敦煌。不,她是借牡丹在闡釋生命。她筆下的生命托日吐霞、吞河漱月;她畫出了鳳凰涅磐般的翰羽煥綺、振羽凌云,她畫出了生命的吶喊和燦爛。
原安徽省文聯副主席、省美協主席鮑加先生,評價閆小敏即劉晏嘉畫作時曰:“在吸收古代藝術風格的同時,汲取古代藝術大師們的精華,并融入到她的創作之中,在她的作品里顯得古拙中深蘊著流暢;她追求一種單純、簡潔、清新的造型風格,尤其在她的牡丹花卉藝術中,大膽地運用了敦煌和克孜爾兩大壁畫藝術寶庫中的壯麗多姿的線條,絢麗變幻的色彩和密集形式的布局,時而潑彩揮灑,水色交融萬韻千秋,時而采用散點透視,密不透風,疏能跑馬,富有裝飾和典雅的趣味。十分符合中國傳統繪畫中“遠看取其勢,近觀取其質”的論點。使古老的傳統藝術呈現出現代藝術的光芒。”
閆小敏即劉晏嘉的同窗好友、文藝評論家閩榕先生2002年12月3日在《安徽日報》上以《出奇制勝,緣物寓情》為題撰文寫道:
閆小敏即劉晏嘉的美術造型功底深厚,體裁涉獵面較寬,但就其藝術成就而言,主要體現在中國畫牡丹的創作上。牡丹是富貴花,大多畫家把它畫得精細、富麗,而她畫牡丹卻是不經意地勾點暈染,使牡丹呈現出一種荒率野逸的趣味。
在平凡而又紛繁的生活中,善于發現攫取別人未曾認識的美,用畫筆出奇制勝地表現出來;前人畫“濫”了的東西也去畫,但卻能從“濫”中跳出來——這是閆小敏即劉晏嘉的創作特色。她畫春日的牡丹,新芽從老干徑自萌發而出,花朵很少用紅色,多施以濃重的金黃色,使整個畫面效果更加富麗堂皇,更添野逸之趣,如《春酣》一畫就是這樣。她還時常跨越季節常規,去畫夏日的牡丹,有時以黑夜的背景,全然摒棄了傳統畫牡丹的程式,不勾葉筋,不點花蕊,只在花心棲息著一些紅白相間的蝴蝶,使富貴之花在月光影映下另具風采,《夏牡丹》便是如此。
閆小敏即劉晏嘉的牡丹畫具有鮮明的現代構成意識。她十分重視點、線、面的組合運用,畫的雖然是同一物象,卻很少有重復或雷同的感覺。特別是標題、題記等,在畫面中已經不是通常的補白作用,其組合形式已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對生活的感悟程度是藝術家得以提高的前提條件。對于素材,重要的是加以過濾,升華為對客觀世界哲理和規律性的認識。正如詩家所言“含不盡之意,在于言外”。閆小敏即劉晏嘉畫牡丹,沒有停步在對于描繪對象自身形態的表達上,而是緣物寓情,賦予其更為博深的內涵。
閆小敏即劉晏嘉步入而立之年之后,生活道路上遇到了一些困惑。正如她說的“閑愁半借忙時忘,奇想多從迫處生”。這一時期,作者的奇想確實孕育了不少別具魅力的佳作。國畫大師潘天壽曾說過:“不同才是藝術”。閆小敏即劉晏嘉作品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與眾不同。
閆小敏即劉晏嘉的創作風格是:率性而大膽的創作氣質,流暢而靈活的高古游絲描和鐵線描,再加上靈活多變的混描,色彩在尊重克孜爾壁畫和敦煌壁畫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和提煉。構圖是隨性而發,以自己的感悟來把控全局。
觀畫良久,深嘆一氣。作一短文,姑且為結:
佛自有理,吾戀紅塵。紅塵熙攘,心力交瘁。生之何益?死之何悲?反問靈佛,靈佛不語。蓮臺遺香,候予自悟。悟之淺得,復染紅塵。既生則生,既卒則卒。生求勃郁,卒求靜穆。靈佛拈華,謂吾未覺。欣然受之,覺本無窮。造化在我,日得足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