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曾經題寫過這樣兩句詩:“雪個已矣甌香死,三百年來或在斯。”意思就是自朱耷和惲南田故去后的300年間,最應推舉的工筆花鳥畫創作大家就是陳之佛。近期,中國美術館和南京博物院共同主辦了“三百年來或在斯——陳之佛繪畫藝術特展”,展出了兩館館藏的共計91件套陳之佛不同時期的作品。其中,分別收藏于中國美術館和南京博物院的兩幅《和平之春》聯袂展出,讓我們更加全面和生動地感受到了陳之佛的藝術特質。
這兩幅《和平之春》出于同一粉本,尺幅遠大于平常。此前,陳之佛作品格調雅潔、寂寞、寧靜,有著“力求孤高、淡泊、超塵脫俗的情味”;新中國成立后,新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面貌的轉變也影響了陳之佛心境的轉變,畫面情調不是單純個人思想情感的表現,而是為了呈現新中國建設時期的精神風貌,畫面呈現出清新、活潑、開朗、繁榮的風格特征。因此,陳之佛創作《和平之春》有著特殊的意義,他看到了新中國的審美意象,也看到了語言和物象的隱喻性價值。

陳之佛?和平之春?中國畫?169.3cm×86cm?1953年?中國美術館藏
現藏于中國美術館的《和平之春》(下稱中國美術館藏本)創作于1953年。緣起應是1952年底“世界人民和平大會”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后,以宋慶齡、郭沫若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回到北京后宣揚世界和平大會的思想和宗旨,中國也掀起了一系列的呼喚和平的集會活動的熱潮。也是在此時,鴿子成為和平的象征。陳之佛滿懷喜悅,創作了這幅具有歷史意義的經典作品。畫面中流露出的溫馨和諧、生機昂揚的氣息,使觀者無不深受感染。畫面中描繪了12只象征和平的姿態各異的鴿子,它們有的在山石上佇立遠望,有的在花叢中振翅高飛,有的在草叢中悠閑覓食,有的在伙伴旁梳理羽毛……俯仰各異,生動細膩。構圖上,陳之佛另辟蹊徑,大膽創新,將畫面重心集中于右半部分,左上角留白。作為視覺中心的鴿子,頭部采用重色,使觀者視線被吸引,右下的重色和左上的鴿子呼應,畫面平衡而又富有生趣。色彩上,石青石綠的山石與大紅的重瓣桃花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呼應,晶瑩如雪的單瓣桃花和紅彤彤的碧桃紅白相稱,艷而不俗,幾只淺顏色的鴿子,淡色雖淡卻淡而不薄。整幅畫面顏色對比強烈,色彩由淺至深、由明至暗,層次過渡自然,俏皮而又和諧,意境安詳靜美,抒發了陳之佛對新中國的美好祝福與期待。

陳之佛 和平之春 中國畫 169.3cm×86cm 1960年 南京博物院藏
1960年,全國人民仍沉浸在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喜悅中,陳之佛根據畫稿重作了現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新本《和平之春》。兩幅畫作極為相像,同樣是通過對碧桃等幾種春天花草和群鴿的描繪,展現出一派新鮮艷麗、萬紫千紅的景象。和中國美術館藏本相比,畫面的整體構圖、色彩運用和主體形象并無二致,只是畫面細部略有不同,如佇立于山石上的鴿子羽毛顏色、畫面左下部的繁花之姿、朵朵盛開月季中夾雜的不知名花草等等,極具秩序感的畫面雖然物象豐富,但依然寧靜和諧,意境審美歡快、喜悅、昂揚,藉此象征了對和平的理解和愿景。
筆墨當隨時代。對藝術家而言,要具有尋求超越的積極態度和探索精神,賦予作品以新的時代特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