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紐約蘇富比將呈獻一系列精選拍品,涵蓋商朝至民國各時期極具代表性之作。首選焦點為 「宗古林淵:馬克林珍藏重要青銅器」,包括一件出自Oeder舊藏商末青銅大壺、一件青銅斝出自孔子第七十六代孫孔令杰收藏、一對極為罕見商末青銅子龔鼎以及一件奢華瑰麗之東周青銅盉。馬克林雅蓄之青銅禮器來源有序,著錄繁多。藏家獨具慧眼,傾心研究中國藝術,收藏歷程逾五十載,下文請詳閱由馬克林收藏亞洲藝術部主任兼策展人彭銳查博士撰寫之介紹。
其他焦點包括一件清乾隆御題青玉雕雙魚盤、一尊康熙銅鎏金燃燈佛坐像以及一件乾隆銅胎畫琺瑯西洋人物圖鼻煙壺。瓷器方面,出眾拍品包括一件出自洛克菲勒家族收藏明宣德 / 正統青花纏枝番蓮紋瓶、一件清乾隆仿官釉闊口瓶以及一件雍正檸檬黃釉蓮花式盤。以上精品將于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8月9-13日展出,誠邀各大藏家蒞臨參觀展覽。
上述精品將于8月9至13日在香港蘇富比展出,誠邀各大藏家蒞臨參觀!
Hans Georg Oeder (1880-1938) 收藏 Carl Hentze,《Die Sakralbronzen und ihre Bedeutung in den frühchinesischen Kulturen》,安特衛普,1941年 ,卷2,圖版XLIV及XLV,編號92及93杰西卡 ? 羅森,《趙氏山海樓所藏古代青銅器》,香港,1988年 ,圖版5劉雨及盧巖編,《近出殷周金文集錄》,冊三,北京,2002年,圖版944鐘柏生、陳昭榮及黃銘崇等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及器影匯編》,臺北,2006年,編號1930汪濤及劉雨,《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上海,2007年,編號326及彩色圖版17左彭銳查博士及張立東,《The MacLean Collection: Chinese Ritual Bronzes》,芝加哥,2010年,編號12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卷21,上海,2012年,編號11974嚴志斌編,《商代青銅器銘文分期斷代研究》,北京,2014年,頁779,編號4693-J944及頁1680,編號4693劉雨及盧巖編,《近出殷周金文集錄》,冊三,北京,2002年,圖版916汪濤及劉雨,《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上海,2007年,編號312,彩圖版15左彭銳查博士及張立東,《The MacLean Collection: Chinese Ritual Bronzes》,芝加哥,2010年,編號11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卷20,上海,2012年,編號10934嚴志斌編,《商代青銅器銘文分期斷代研究》,北京,2014年,頁753,編號4495-J916及頁1643,編號4495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任家村窖藏,光緒十五年(1889年)已出土于省吾,《商周金文錄遺》,北京,1957年,編號37及38嚴一萍,《金文總集》,臺北,1983年,編號0225及022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卷2,香港,2001年,編號1306及130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2007年,編號01306及01307汪濤及劉雨,《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上海,2007年,圖版35及36彭銳查博士及張立東,《The MacLean Collection: Chinese Ritual Bronzes》,芝加哥,2010年,編號4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卷1,上海,2012年,編號00466及00467嚴志斌編,《商代青銅器銘文分期斷代研究》,北京,2014年,頁337,編號0399-01306及0400-01307及頁942,編號399及400彭銳查博士及張立東,《The MacLean Collection: Chinese Ritual Bronzes》,芝加哥,2010年,編號22「歲貢來回部,因材作器徐。抵非幾群鵲,置有一雙魚。誰擊豪賓鋏,難尋遠客書。中孚如玩象,慎德正殷予。」乾隆丙戍春御題 「德充符」印Parke-Bernet Galleries, In.,紐約,1949年1月11至12日,編號312Abraham Block 醫生(1903-1980) 收藏American Art Galleries,紐約,1916年1月17-19日,編號93Kenyon V. Painter, Sr. (1867-1940) 及 Maud Wyeth Painter (1885-1971) 收藏,得于上述處,此后家族傳承Richard A. Bourne Company,科德角,麻省,1981年1月10日Trocadero,Kenny & Higgins Asian Art,Inc.,華盛頓,1982年1月Solomon Solis Carvalho (1856-1942) 收藏American Art Galleries,紐約,1914年2月24至3月2日,編號622Simon F. Rothschild (1861-1936) 收藏Walter N. Rothschild (1892-1960) 收藏,此后家族傳承
節錄自「馬克林珍藏」拍賣序言
作者:彭銳查博士,馬克林收藏亞洲藝術部主任兼策展人
巴里 ? 馬克林先生于1970 年代初開始收集世界各地的高古陶瓷,后因商務關系,往來亞洲日漸頻繁,并經常攜同夫人瑪麗安和兒女同往,在往后十年間,馬克林和妻子開始專注收藏東亞及東南亞古代藝術品,隨后發展至收藏高古青銅器,再進一步擴展至收藏石雕和建筑構件。時至1990 年代初,其收藏的古代藝術品多來自國際知名的古董商和拍賣行,彼時瑪麗安亦開始在景觀設計師克雷格?伯格曼的協助下,將建筑構件和雕塑融入馬克林家族大宅。二人的亞洲藝術品收藏分散陳設于各地居所,亦有部份藏品陳于五位兒女家中,而其芝加哥市中心的公寓則完全以亞洲藝術為裝飾主題。
歷經五十余載,馬克林亞洲藝術品收藏現有超過五千件珍品,當中大約百分之五十五為中國藝術品、百分之四十為東南亞藝術品,其余則來自亞洲其他地區。該收藏在過去幾十年來專注于陶瓷、青銅和石雕三個門類。以下閑章根據上述概念制于2005年,刻文既形容藏品,也是對藏家的描述。
閑章刻「金石土癖」四字,靈感來自「金石癖」一詞。十九世紀初,該詞匯多指碑帖書法及收藏書法之風氣,然而加上「土」字成為「金石土癖」,用來形容馬克林收藏也是別有雅趣。
一個收藏家的收藏欲望往往是天性使然,可說是寫在基因里的。巴里先生的收藏海涵亞洲藝術品、地圖、古董工具、復古海報、錫制玩具等等,雖然先生從未正式修讀中國文化學科,也不會閱讀漢字,但他一直被中國藝術品之美所吸引。先生眼光獨到,總是可以發現出眾之物,尤為中國古代器型多變且各負其名的青銅器深深著迷。
巴里先生收藏青銅器另有一獨特原因。先生是一位工程師,幾十年來一直從事金屬器制造業,涉及金屬制造過程包括制模、鑄造、鍛造和精加工。這些專業經驗讓他對金屬制造技術理解精深,所以一直對中國古代青銅器制造、鑄造和鎏金的復雜工藝及先進技術深感贊嘆,而他亦欣賞青銅器在特定濕度、土壤等氧化條件下積累形成之五彩斑斕的銹色。
2003 年,巴里先生開始為其亞洲藝術品收藏興建博物館。該博物館位于芝加哥北岸,建筑設計由芝加哥建筑師拉里 ? 布斯操刀,于2004 年 1 月竣工,之后馬克林亞洲藝術品收藏便長駐于此。博物館設計獨特,巧用中國傳統建筑比例和外露的斗拱結構,建筑包含五個展廳、一個兩層高的開放式庫房以及一個供訪客休息的閑居。
巴里先生非常歡迎學者造訪,博物館也一直對公眾開放預約參觀。這里曾經有小學生穿梭嬉戲,尋找動植物紋飾;有大學生于高校博物館策展馬克林藝術品收藏展覽;亦有學者前來進行深度研究。「為求知而求知」是馬克林家族在收藏中始終貫徹的核心價值。
自 2004 年以來,馬克林藝術收藏先后出版了 7 本著作,舉辦13個展覽,對外借展 6次,培訓逾 15名實習生并授出十余項地圖研究相關獎學金,以培養未來的專家和學者。收藏背后的目標,是探尋可供展示和研究的最佳以及最獨特范例,從而對增進學者、鑒賞家和公眾的知識做出貢獻。至此,我們享受和研究這些藝術品的時間即將告一段落,希望它們的繼任藏家會和我們一樣深愛這些珍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