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2021:前進中的中國當代藝術百家(下)
日期:2021-08-03 16:30:14 來源:永樂拍賣
拍賣
>1979-2021:前進中的中國當代藝術百家(下)
1979年,一群年輕人在中國美術館外東側的的圍墻柵欄上舉辦了他們的展覽,展出了一百五十多件油畫、水墨、鋼筆畫、木刻、木雕作品。11月,“星星”在畫舫齋合法地舉辦了自己的展覽,《人民日報》也刊登了“星星美展”自己出資的廣告。從1979年至今,中國當代藝術走過了四十余年。這四十余年中國當代藝術經歷了從群體到個人,由學習到創造,并在資本的參與下歷經浮沉。在“星星美展”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對于美術的認識,關于內容與形式的討論;同時期的“傷痕美術”、“鄉土現實主義”表明了藝術家的人文關懷和自我意識的蘇醒;“85美術運動”讓年輕藝術家們通過各種藝術語言方式打開視野,讓整個社會了解到藝術具有豐富的樣式和多種可能性,“新具像”和“西南藝術研究群體”都是這個時期現代藝術潮流中的重要部分;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當代藝術在全新的社會和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展開。隨著大批藝術家陸續參加威尼斯雙年展(1993年)、圣保羅雙年展(1994年)等國際大展,中國當代藝術逐漸融入到全球化的語境中,其中“政治波普”和“玩世現實主義”兩股藝術創作浪潮,在國際舞臺上有了一席之地,也引發了關于后殖民話語、全球化語境中的地域經驗以及中國藝術界對“國際身份”這一問題的熱烈討論;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現代化使中國當代藝術更加復雜多變,在觀念與手法上已經與國際同步,同時也愈加肯定自我的身份,從當下的社會關系和自我觀照中出發,以各類藝術創作對周遭的事物作出藝術的反映。受到資本的影響,2000以后中國當代藝術在市場上逐漸走向高位,隨后在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驟然回落,并以更加多元的狀態在進行當中。
對于中國當代藝術這40年的發展歷程,四十年的時長意味著這是一段歷史。可是,站在宏觀史的角度上看,四十年也是一個點,它本身不過是過往和未來之間的一個連接點。當我們今天回顧過去四十年的歷史時,會發現,幾代人的努力不過才剛剛將一種態度建立起來的一個轉折點:必須保持藝術的無限可能性。說到底,這是人性的需要,是人類文明的需要,是我們下一個歷史階段的需要。“轉折點”不過是試圖通過將反映這四十年藝術發展歷程的收藏進行一次藝術史意義上的邏輯陳述,以便提醒人們:看上去時間很長的藝術發展僅僅完成了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我們才剛剛開始,我們在珍惜過往努力的同時,要清楚我們的真正任務是開創新的歷史。
——節選自呂澎《轉折點——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采訪
方力鈞,198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方力鈞作為中國后89新藝術潮流最重要的代表,與這個潮流的其它藝術家共同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話語方式——玩世寫實主義,其中尤以方力鈞自1988年以來一系列作品所創造的“光頭潑皮”的形象,成為一種經典的語符,標志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中國普遍存在的無聊情緒和潑皮幽默的生存感覺,或者更廣義地說它標志了當代人的一種人文和心理的感覺。
岳敏君,1962年12月出生于黑龍江省大慶市,1989年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美術系,1989年任華北石油教育學院教師,1990年-至今獨立藝術家。擔任吉林藝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河北師范大學、天津美院,魯迅美院,等多家院校客座教授。現工作居住于北京。曾多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上海雙年展等國內外重要展覽,并在海外多次舉辦個人作品展。他的作品被法國弗朗索瓦·密特朗文化中心、法國國家當代美術館、舊金山當代藝術博物館等藝術館收藏,得到了學術評論界和諸多著名策展人的肯定,同時也得到了國內外眾多媒體的關注。
劉小東,1963年生于遼寧省錦州市。自1980年在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學畫,1988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之后在附中任教至今。曾參展過“金們碉堡藝術展18個各展”中國臺灣,金門。“生存狀態”,誠品畫廊,臺灣。“劉小東在東海”臺灣,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劉小東1990—2000”,中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劉小東”美國,舊金山LIMN畫廊。“劉小東”中國北京,中央美術館畫廊。被新加坡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中國、澳大利亞昆士蘭美術館、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東宇美術館、舊金山現代美術館,美國、上河美術館,中國、中國美術館、日本福岡美術館等公共收藏。
魏光慶,1963年生于中國湖北黃石,1985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副主任、副教授,湖北美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院長,湖北油畫學會會長,湖北省美協油畫藝委會委員。
曾梵志,1964年出生于湖北武漢市,1991年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曾梵志的創作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敏銳的社會批判,受到評論界廣泛的贊譽,也得到社會民眾的持續關注。與此同時,曾梵志參與了一系列國際和國內重要的藝術展事,包括首屆廣州雙年展(1992)、廣州三年展(2002)、威尼斯雙年展(2009)等,并在上海美術館、蘇州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保加利亞國立美術館、法國Saint-Etienne 當代藝術博物館等知名藝術機構舉辦了個人展覽。曾梵志被認為是當代中國較具代表性和國際影響的藝術家之一。曾梵志(B.1964)面具系列 1996 NO.6
劉野,1984年畢業于北京工藝美術學校。1986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美麗、可愛、明亮,但又不像一幅卡通畫那么簡單,在早期的創作中,他經常使用畫中畫的手法,與典型的劉野風格的圓頭圓腦的小孩出現在一起的,有蒙德里安的方塊、Dick Bruna 的小兔子、馬格里特的超現實主義帽子或者范·艾克的古典主義圣母——他以此向喜愛的大師致敬。在他的很多作品中,美麗的背后,卻總讓人感到一絲邪性,比如他的畫筆下的淚眼欲滴的阮玲玉、自殺的羅密歐、有點SM勁頭的女教師、抱豬的女孩等。
王音,1964年生于山東濟南。1988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現工作與生活在北京。1990年入駐圓明園畫家村,1998年到宋莊后,正式進入了職業畫家狀態。此外還一直從事戲劇和繪畫等領域的越界工作。王音曾在國內外舉辦、參與過多次展覽,包括:“物體系”(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2015);“戴漢志:5000個名字”(UCCA,北京,2014);“超有機——2011年CAFAM雙年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2011);“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歷程”(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2010);“第三屆廣州三年展”(廣東美術館,廣州,2008)。
劉煒,1965年生于北京。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現居北京。藝術教父栗憲庭稱劉煒是“才情畫家”,這是對劉煒的準確評價。自由和才情是這位天才畫家的主要藝術特征所在。長久以來,劉煒一直以其標志性的筆觸和構圖顛覆觀者對繪畫的審美習慣,從而賦予其作品一種難以言表和非同尋常的美感。90年代初劉煒就開始頻頻亮相于國際重要展覽,是玩世現實主義風格的代表畫家。
薛松,1965年出生于安徽,1988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現居上海,職業畫家,被稱為燒烤藝術家。1989年參加第二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1992年在英國大使館舉辦個展。1993年參加第四屆上海青年美展以及中國油畫雙年展。1994年參加架上圖像展。1996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薛松個人畫展。1997年分別在德國和香港舉辦薛松作品展。1998年參加“東—亞洲前衛藝術展”。1999年在倫敦舉辦薛松作品展。2000年參加上海藝術博覽會,并在上海香格納畫廊舉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薛松新作品展。2001年在倫敦和香港分別舉辦個展。2002年在上海香格納畫廊舉辦名為“不搭界—薛松2002”個展,2011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穿越歷史與時尚”1988-2011回顧展。布面丙烯綜合材料 100 × 100 cm × 4
毛焰,生于湖南湘潭,祖籍河北雞澤,名士毛遂后人。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現居南京,任教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油畫系,任中國油畫學會理事。毛焰一直以他的觀念性肖像繪畫受到世人矚目。作品中極端的技巧主義傾向來源于作者繁銳的感受力,這種天賦是畫家傳神寫照的根本。細致如神經末梢的刻畫顯示了形、神相融的境界,這是肖像藝術中趨于完美的體現。毛焰這種融貫通的成熟的觀念和風格出現于九十年代中期,代表著中國寫實繪畫的新高度。
張恩利,1965吉林省出生,1989畢業于無錫輕工業大學藝術學院,現任教東華大學藝術學院。?活?作在上海。1997年,張恩利結識了畫廊主勞倫斯·何浦林(Lorenz Helbling),與香格納畫廊開始合作;2006年又成為英國豪瑟&沃斯畫廊簽約的第?位中國藝術家。
顏磊,1965年生于中國河北,1982年畢業于河北工藝美術學校,1992年畢業于杭州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現工作和生活與北京。顏磊被認為是當代藝術圈的“另類”藝術家。他開創了一種繪畫的方法,即將其所選擇的圖案噴繪在畫布上,用色塊分解每一幅繪畫,編號上色。從顏磊所選擇的圖像,包括以他的繪畫方法重新演繹其他藝術家的作品的方式看到了一種態度,這是一種帶有政治色彩,人文立場和獨立審視的態度。

羅荃木,1965年生于江蘇南通,1990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現居南京。羅荃木創作作品經常從舊圖片中汲取靈感,無論是早期描繪標本等靜物畫,還是后來的“養蜂人”和“工廠”系列,都展示出創制氛圍的能力,物像和場景似乎剛從停滯的、被催眠般的時間感中復蘇過來,重新回到觀眾的眼前。
李磊,1965年10月生于上海市,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上海青年文學藝術聯合會副會長、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李磊1996年起主要從事中國抽象藝術創作和研究,力求將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與國際上成熟的抽象藝術語言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的抽象藝術之路。創作有《禪花》系列、《憶江南》系列、《意象武夷》系列、《醉湖》系列等。李磊在中國北京、上海;美國紐約;德國法蘭克福、奧地利林茨;荷蘭阿姆斯特丹、博克斯梅爾;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過個人畫展。
趙半狄,著名藝術家,中國先鋒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當代藝術市場上身價最高的藝術家之一。從“古典時期”的油畫,到“熊貓時代”的跨界,他媒介多樣、內涵多義的藝術引來無數喝彩,也引發不解和爭議,這位在中國社會極為特立獨行的藝術家,用自己的才華和選擇對今天的藝術做出了新的詮釋。
王興偉,1969年出生于遼寧沈陽,1990年畢業于沈陽大學師范學院美術系,現生活和工作于上海 。王興偉作為觀念繪畫領域里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是東北藝術團體的重要代表,新繪畫浪潮領軍人物。其藝術創作在融合了學院派的形式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大傳統以及對于西方當代風格的引用之后,一種具有舞臺化、戲劇性效果的寫實主義風格應運而生,巧妙地將傳統與當下的文化語境連接起來。
閆平,女,1956月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1979年考入山東藝術學院,1983年畢業留校。1989年考入中央美院油畫創作研修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油畫家學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油畫第二工作室主持。作品參加“全國第一屆油畫展”、“93中國油畫年展”獲得銀獎、“中國油畫雙年展”獲提名獎,在美國參加過“中國現代藝術展”等。作品《礦大嫂》參加“全國第六屆美展”獲優秀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中國最有影響的女畫家之一。
喻紅,1966年生,北京人。1980年進入中央美院附中,1988年畢業於中央美院。1994年研讀碩士。現任教於中央美院油畫系。1990年在北京舉辦個人畫展,1991年參加“新生代藝術展”,1993年參加“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1994年在紐約舉辦“喻紅、劉小東近作展”,1997年參加“第47屆威尼斯雙年展”,1998年參加成都“上河美術館首屆收藏展”,2000年參加成都“轉世時代—2000中國當代藝術展”。作品還參加“第一屆全國油畫展”、“第七屆全國美展”、“首屆人體油畫大展”、“八位女畫家作品展”等。作品多為海內外私人收藏家收藏。
向京1968年生于北京,1995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1999-2007年任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雕塑工作室教師。現工作、生活于北京。她作品里透露出的不安感,是對于現代性下人性的迷霧和對于生存本身的不斷確認——“內在性”是她所企圖挖掘的生存真相。問題先行是向京的工作方法,但她在業已被邊緣化的寫實雕塑語言里,在個人化塑造、雕塑著色、玻璃鋼材料的使用這些語言建構上,都做出非常獨特而影響深遠的當代性實驗,開創出一種“外在看來是具象的現實主義,實則深度探討內在的精神價值”的作品面貌,在當代藝術景觀里構成一種邊緣但是獨樹一幟的風格。在談及“當代性與傳統媒介”、“女性身份與普遍人性”、“觀看與被看”、“內在欲望”等學術命題時,向京及其創作是不可回避的個案。鑄銅 版數:1/6 51 × 42 × 182 cm
段建宇出生于1970年,工作生活于廣州。段建宇于1995年自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敘事”是段建宇超凡的大幅油畫及私密的雕塑背后的驅動力。在通常以系列形式出現的作品中,她將普通人生活中的超現實圖像與日常場景交織成反映社會道德復雜性的寓言。她的創作實踐亦包括出版藝術家書籍,如《紐約巴黎駐馬店》(2008)。
宋琨,女,1977出生于內蒙古包頭,當代藝術家,畫家,中國70后杰出代表藝術家之一”,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N12藝術團體的發起及組建人之一,作品以繪畫為主,同時結合了錄像、裝置,音樂現場等語言形式。她從不試圖提供任何固定符號或觀念,而是為命題“如何感受生活賦予的經驗認知與豐富情感”提出了現階段中國獨立的樣本。“她的堅定和自信使得她的繪畫能借用來自音樂、聲音、影像等各方面的語言,從而讓繪畫獲得一種特別的敘事能量”。近年來,宋琨的藝術創作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實驗性地將當代亞文化及宗教元素與其創作系統相融合,形成了更加貼近她個人氣質的獨特樣本。
梁遠葦,1977年生于西安,199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作為一位年輕藝術家,她的攝影、繪畫及裝置作品關注的是每日生活里語言符號學意義上的美好與壓抑的聯結點。梁遠葦近期的大部分作品關注的主題是私密性、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個體自身的感受及其所帶來的感動。與眾不同的是,梁遠葦的作品拒絕女性藝術家們特有的、理想的女性題材,而是關注對社會題材更廣泛的探索。
陳可,1978年生于四川省通江。1998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附中,2002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本科,2005年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畢業,現工作生活于北京,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
李姝睿是90年代涌現出來的年輕一代女性畫家中的代表人物。通過用噴霧技術將丙烯顏料作于畫面上,李最有名的作品是她的“光(Lights)”系列,該系列表現了城市中由無數耀眼的反射而組成的夜景。她的作品并非直接地描述一個客觀的景象,而是質疑我們將光作為明晰的代表的感受方式。是光的短暫的特性,集中構成了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一個我們經常忽視了的先天的視覺機制。在李的近期的作品中,另一種類型的光,觀眾也許會將其視作一種破碎的器皿或者是建筑的模型。李對于破碎的東西的描述直指了我們感知的本性,將主觀的東西打開,讓觀眾來完成這種敘述。這種極具煽動性的品質,使李的作品看起來抒情而透徹。
梁銓,男,漢族,廣東中山人。擅長中國畫、版畫。1964年入浙江美術學院附中學習,1980年赴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學習,獲碩士學位。返國后任浙江美術學院副教授,1995年后生活于深圳、杭州。深圳畫院專職畫師。現為深圳畫院專職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梁銓能夠把形式元素從具體生活和歷史記憶中隔離出來,能夠在所有的藝術實踐層面上找到趣味要素和其他區別性單元。梁銓先生一直堅持簡單、質樸、內心的藝術態度,幾十年如一日的進行抽象藝術創作,在中西方抽象藝術概念的轉換中,將“空”這樣一個禪宗概念放入抽象水墨實驗中,這樣的立場或者出發點以中國的方式豐富了世界抽象藝術。宣紙 水墨 色 拼貼于亞麻布 200 × 140 cm
劉丹1963年5月27出生,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留校在任教至今。現任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副教授,黃土畫派秘書長,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參加過全國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美展,作品《劍門關》參加全國教師美展并獲優秀獎;作品《大山秋色》參加全國第三屆山水畫大展,并獲優秀獎;作品《山村秋月》參加全國5.23展覽并獲三等獎;作品《大漠三月》參加全國第十屆美展,并獲優秀獎;作品《陜南秋色》參加全國第五屆山水畫大展并獲銅牌獎;作品《秋染山澗》第五屆海峽兩岸書畫大展,并獲銅牌獎;作品《天路》入選‘靈感高原’全國美術作品展;作品《家園》入選倡導綠色生活共建生態文明全國美術作品展;作品《山水清音》當代中國畫百家百扇藝術展。
徐累,江蘇南通人。1984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至江蘇省國畫院從事專業創作和研究多年,一級美術師。現工作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研究中心,今日美術館藝術總監,《經典》雜志主編。徐累的繪畫是一種特殊的類型,他“始于愉悅,綜于智性”的紙上痕跡顯現出新人文風格的價值,不僅有精致優雅的美感外觀,而且有更廣泛的文化意義,正像有評論家評論的那樣,“徐累的藝術也許是中國畫當代轉型的真正開始,他的個人落點恰到好處地占據著歷史和現代的臨界線上”。
郝量198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2009年畢業于四川美院中國畫系,碩士。作為80后藝術家,他的創作并不明顯帶有這個年代的印記,反而因其作品的形式及母題而顯得“古舊”.郝量是當代青年藝術家別具特色的一位。他的成功或許一方面要拜近些年的“水墨熱”所賜,另一方面在眾多在傳統與當代間掙扎徘徊的中青年水墨畫家中,他的作品功底扎實、別具一格,讓人過目難忘。
隋建國,1956年生,山東青島人。1984年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班,現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商學院主任、教授。作品曾參加1984年全國首屆城市雕塑設計展、1992年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1993年威海國際雕刻大賽、1994年臺北海峽兩岸雕塑交流展、1995年巴塞羅那中國當代藝術展等,并曾在北京、臺北、日本舉辦個人作品展和雙人展。部分作品為國內外藝術機構所收藏。
展望,1962年出生于北京,1988年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展望是中國當代最重要且身價最高的觀念雕塑家之一,也是第一個作品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永久收藏的中國藝術家。其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超級寫實主義雕塑《坐著的女孩》已是美術史的經典,“中山裝”實驗則被認為是中國當代新雕塑的開端。他自1995年至今一直創作的不銹鋼作品,獲得了國際藝術界的高度贊譽。特別是代表作“假山石”系列,以中國古代園林中的太湖石為原型,手工打造出光滑閃亮的不銹鋼山石,這種不重意義、重視覺沖擊的新圖像,既似烏托邦的隱喻,又如現代化的鏡像,深刻反思著中國當代文化如何在快速變遷的社會進程中重塑傳統的重要命題。展望(B.1962)假山石——在北京王府飯店拍攝
1996年
李真,1963年出生,是一名臺灣藝術家,主要創作雕塑。他在早期接佛堂設計案、制作傳統佛像,涉獵佛學、道家等經典。但因有豐沛的個人創作意念,于是放棄佛像雕刻事業,90年代起專注于藝術創作。李真的創作中,有個人的情感、當代的精神,雕塑作品的面貌看來暨古典又現代;他的作品讓人感受到生命和諧的作品,盼能引發不同的省思。鑄銅 版數:2/8 55 × 90 × 135 cm
鄭國谷屬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引領者之一。1970年生于廣東陽江,并在那里生活和工作至今;1992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鄭的作品涵括各種媒介,橫跨行為、攝影、繪畫、雕塑、刺繡和環境藝術。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受到陽江青年日常生活的啟發,通過一系列實驗性作品,包括照片及行為表演,而受到關注。陽江這個偏遠的城市,就像是一個小眾藝術的搖籃。而鄭國谷就是這個包含了藝術家、攝影師、建筑師、設計師、音樂家、小說家、詩人的藝術圈的中心。公元兩千年 再銹兩千年No.11 23件實心黃銅瓶
尹朝陽,男,漢族,1970年出生,河南省南陽市人,居北京,當代著名藝術家,青春殘酷繪畫代表人物。1996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是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位考上中央美術學院的人,1996年至今為職業藝術家。尹朝陽的繪畫開啟了70后藝術家關于青春感傷的主題探討,并真正開始塑造這一代人的自我形象和情感特征。在20世紀90年代,以尹朝陽等人為代表創作的“青春殘酷繪畫”,重新使繪畫在敘事性、圖像概念以及美學趣味上,具有一種不同以往的實驗性和思想深度,并構成90年代前衛繪畫的一個重要傾向。尹朝陽曾在北京、上海、香港、臺灣、紐約、洛杉磯、曼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70后藝術家之一。
永樂2021春拍
謝南星1970年生于重慶,1996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現居住在北京,1994聽江蘇畫刊20周年,南京1999年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意大利2000年我們的中國朋友,中國當代藝術展,包豪斯大學美術館,魏瑪2002年行進中的繪畫當代繪畫的一個世紀,巴塞爾美術館文州藝術三年展廣東美術館2003年個人作品展曼徹斯特美術館。藝術家通過對日常生活的凝視,試圖抓住并改變普通的畫面,把這些畫面變成一個個與心理密切相關的記憶。他的藝術創作體現了新一代藝術家對繪畫概念新的理解和研究,具有強烈的試驗性。
楊福東,是中國當代最受國際矚目的影像藝術家之一,其作品優美而傷感,以古典文人氣質與現代場景對接,模糊了歷史感與現實性,拓寬了影像敘事的方式,反映著新一代年輕知識分子在富裕的物質生活與日益匱乏的精神世界之間的妥協、困惑和無力感,同時也暗含了被現代化狂潮踐踏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無奈。2002年參加卡塞爾文獻展的《陌生天堂》令其在國際藝術界聲名鵲起,隨后的《竹林七賢》(七部分)已成為當地影像藝術史的經典之作。
劉韡1972年生于北京,1996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劉韡的創作成熟于中國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深受新世紀中國社會特有的變動和起伏影響——城市和人文景觀的變遷對其影響尤為突出。作為活躍于上世紀90年代末的“后感性”小組中的一員,他以眾多不同媒介,諸如繪畫、影像、裝置及雕塑等來進行創作,并逐漸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方式在世界舞臺上受到矚目。劉韡的作品表現出了受后杜尚主義啟發、與廣泛現代主義遺產進行交涉的特征。他的創作將發生于中國的無數政治及社會轉變所導致的視覺和智力層面的混亂凝聚成為一種多變且獨特的藝術語言。
李松松1973 出生于北京,1996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并獲得學士學位,自此李松松便成為評論及國際展覽的焦點,現工作生活于北京。李松松以強烈的筆觸和色塊形成了鮮明的具有浮雕感的繪畫風格。他的作品常常以老照片為基礎,主要表現政治或歷史事件。在創作過程中,李松松根據照片本身所具有的某種觀念或關聯,首先將圖像進行解構,之后再進行圖像的重建。作品往往會保留一部分圖像原本的痕跡,但是作品與圖像之間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保持關注繪畫本身以及修改多重圖層的同時,李松松的繪畫消除了歷史場景中人物潛在的寓意,使其達到中立。
永樂2021春拍
袁遠,1973年出生于中國浙江,現生活工作于杭州。袁遠的創作獨特,繪畫主題多為建筑物室內,有些是曾經輝煌丶點綴著新古典風格的拱門及露臺的大廳,有些是較為平實的老房子的入口及走廊。取景來自現實的中國風景,揉合不同的想像元素,創造為他個人的設計風格。同時結合細膩的技巧,呈現一種獨特的氛圍,在國際藝圏屢獲佳譽。
歐陽春,1974年生于北京,1995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教育系,現居北京。歐陽春生于20世紀70年代。青少年時期在西安長大,游離在學院派教育之外的自我藝術教育經歷造就了他獨立多變的創作力。28歲來到北京成為職業藝術家以來,他創作的作品媒介囊括了繪畫、裝置和雕塑等多種形式,并從當代中國在劇變中產生的矛盾不安里汲取靈感。歐陽春繪畫的主題從早期的童話世界回歸到自身經歷,將虛構和真實的世界交替并置,在筆法上追求純粹的繪畫感受。
作為7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秦琦的畫具有同時代藝術家的一些典型特征:以自我表達為核心,以自我經驗為出發點,建立起一種融合現實性、想象性及虛構性的視覺表現體系。秦琦的獨特不僅在于他多變的風格,更在于他在其中一直堅持并逐漸成熟的寓言性探索——逐漸放棄對現實事物的直接使用,而轉入對事物中具有自我特征和典型性的一面進行捕捉。
黃宇興,畫家,1975年生于北京。200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黃宇興崇尚高度自由的生活方式,享受消費和旅行,低沉克制地參與社會交往。他喜歡飼養冷血動物,這也揭示出他對于“親密”的矛盾心理——它們不會特別地親近而你也不會跟它們起膩。這種若即若離的親密感同樣貫穿于黃宇興的作品中。
韋嘉,1975年出生于中國四川。199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現任教于重慶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之一。他的藝術作品是從石版畫作品開始的。在成功地包攬了國內外最重要的石版畫獎項以后,在石版創作當中養成的嚴謹的而富于理性的工作方法幾乎成為韋嘉的縛累,石版畫有限的尺幅,特別是復雜的制作流程背后所潛藏的“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信條迫使韋嘉越發向往,并在畫布上開始了他油畫創作中任意揮灑的自由與輕松。
屠宏濤1976年生于四川成都,是一位對社會形態極為敏感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善于表現個體的姿態和精神氣質,畫面視覺表征趨向于呈現多重交錯、隔閡混淆、矛盾橫生的圖景,如怪誕詭異的舞臺、煙塵四起的都市、隱秘幽寂的雪林、糜爛消沉的人堆,以及恣肆瘋長、充滿欲望的草木。他所體驗和理解的世界,正是人類社會現實中遭遇的糾結:一個巨大而虛假的幻覺樂園,是虛構、臆造、瘋狂、混亂、相互侵占并彼此催生的人文景觀。
陳彧君(1976年出生于福建莆田),1999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并留校任教。1999年至2014年先后在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及油畫系任教,現生活工作于上海。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陳彧君的創作致力于展現內在自我與外部影響之間的沖突。他試圖檢視當代亞洲國家中的個體在全球化和其日益形成的文化立場下,必須面對的支離破碎、持續變化的身份問題。其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始于2010年的《臨時家庭》系列。陳彧君的作品在北京、上海、洛杉磯等地美術館、畫廊廣泛展出,并被國內外多個藝術機構收藏。陳彧君(B.1976)相似物No.20140426
王光樂1976年出生于福建松溪縣,現居北京,200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作為N12藝術團體的創始人之一,王光樂以2002年開始的“水磨石”和2006年開始的“壽漆”系列作品,成為中國70后年輕藝術家的重要代表之一。“水磨石”通過繁瑣的過程把具有時代特征的建筑材料水磨石上的細微紋理再現到畫布上,試圖以無意義和無情感的狀態表達一種對歷史性與經歷痕跡的記憶。而“壽漆”則將一種觀念與習俗,即一種東方人的生命哲學轉化成繪畫方式,在每天向畫布上一層層繪制覆蓋顏料的苦行僧般的極限創作過程中,進行著自我參悟的精神體驗,以期在快速消費的當代社會回歸到對人類本體身份的思考。
仇曉飛1977年生于哈爾濱,2002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現居北京。他的藝術作品包括油畫、三維繪畫雕塑及裝置、水彩等較為多樣性,他將概念與美學以獨特的方式聯接到一起。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關心的是被感知的物質材料所扮演的角色;記憶與歷史之間的關系;生活經驗的主觀性質。他的繪畫喚起常夢一般模糊不清的情態,與現實之間保持著一種印象主義式的關聯。試圖精確地呈現經驗是如何滲入感知之中,而這些感知又是如何在時光中變形;記憶如何被再次喚起并進入經驗,以及全部這些過程又是如何在已經消失的錯綜復雜的現實中結合到一起的。
賈靄力,1979年生于中國遼寧,2004年從沈陽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后,即成為中國年輕一代繪畫者中,最受關注的藝術家.作為與改革開放的中國同步成長的藝術家,賈藹力的作品大多表現著大地與自我的關系,對現實世界的觀察。他說:“人的想法都很渺小,天壓著、地托著,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挺渺小的。”賈靄力關注歷史、文化、科技、疾病、故事、戰爭.....他因此做大量的研究和素材收集。工作室,成了收集、分解、重構素材的中心。
孫遜,1980年出生在中國的阜新。現生活工作于北京。2005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2006年,創立丌格動畫工作室。孫遜的主要作品都是由一系列帶有疑惑的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動畫短片組成,幾乎總是在黑白中呈現。在這些作品中,他探索著歷史是如何被構建和敘述的。孫遜作為中國新媒體藝術領域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他的動畫作品在其創作的早期就已備受國內外重要機構和展覽的青睞。
高瑀,1981年出生于貴州。2003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獲學士學位,現工作生活于北京,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之一。高瑀的作品是以卡通為主題,色彩五彩繽紛,有著川派畫家活潑、艷麗的風格。高瑀常常在作品中帶著黑色幽默,以戲謔的方式重新演繹經典和人們心里的既定形象,展現了現代新新人類對過去經典卡通形象的一種解構和調侃。他的作品畫面簡潔明了,色彩純凈明朗,運筆寥寥卻極為傳神,畫面中的大片留白似有“無聲勝有聲”的意味。整體來說高瑀在畫面中試圖表達一種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狀態。
趙趙,1982年出生,現生活工作于北京,中國。曾在柏林亞歷山大·奧克斯畫廊、斯德哥爾摩Carl Kostyál基金會、洛杉磯Roberts &Tilton、紐約前波畫廊、日本三潴畫廊、臺北大未來林舍畫廊、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藝術文件倉庫等機構舉辦過個展與個人項目。其作品也曾參加過多個機構的群展以及收藏,包括美國紐約MoMA PS1、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美術館、烏克蘭基輔平丘克藝術中心、荷蘭格羅寧根美術館、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漢堡火車站當代藝術博物館等。
陳飛,1983年生于中國山西洪洞。2005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現工作生活于北京,青年藝術家之一。藝術家陳飛以夸張而大膽的藝術風格獨成一派,他的畫作不關涉宏大時代,不追逐藝術風潮,他只關注現實的荒謬與殘酷,用明凈的線條和“重口味”表現方式鋪陳、編排、設角,游走于優雅與粗俗之間,挑動情緒與感官,表達屬于現實的黑色幽默。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