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藝守護人民的心
文新達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心向背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是最大的政治。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時代前進的號角。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爭取人心,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鼓舞人心,無論是危機考驗關頭凝聚人心,還是大災大難之際撫慰人心,文藝總是義無反顧,走在前列,從未缺位缺席。守護人民的心,是文藝的神圣職責。履行好這一神圣職責,要求文藝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深入生活,潛心創作,持續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力作佳作,不斷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多領域、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的。美好生活總是充滿文藝氣息。享有高質量的文藝作品和文藝活動,是人民生活美好的重要標志。隨著全面小康在神州大地上實現,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更加期待優秀的文藝作品,更加追求豐富多彩、和諧美好的社會生活。一切優秀的文藝創作都來自人民、為了人民。人民的需求是時代進步向文藝釋放的信號,為文藝創作提供了靶向目標,也為文藝評價建立了衡量坐標。
時代進步有多么巨大,文藝創造的步伐就該有多么巨大。社會生活有多么豐富,文藝創作的內容就該有多么豐富。人們審美需求有多么旺盛,文藝創新的動力就該有多么旺盛。當代中國不缺乏感人的故事,缺乏的是講好故事的能力;當代中國也不缺少熱愛文藝的觀眾,缺少的是打動人心的作品。文藝只有全面、精準地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中捕捉靈感、積累素材,在與時俱進的創新實踐中激發創意、淬煉技巧,熔時代主題、家國情懷、美學追求和藝術趣味于一爐,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拿出“好東西”“真東西”,才能贏得人民的喜愛和贊譽,回報人民的哺育之恩。
守住人民的心,文藝既要反映現實,更要謳歌理想;既要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更要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既要弘揚和踐行中華民族精神,更要豐富和升華偉大時代精神。中華文明五千年光輝璀璨,為文藝積淀了取之不竭的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風云激蕩,為文藝矗立了仰之彌高的精神豐碑。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波瀾壯闊,為文藝奠定了廣袤豐饒的創作土壤。中華民族復興的千秋偉業曙光在前,為文藝注入了永續發展的蓬勃生機。文藝只有貫通歷史、現實與未來,融通奮起、奮斗與奮進,匯通新現象、新觀念與新精神,賡續中華歷史文脈,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以文字、光影、色彩、旋律等多樣化的形式,提煉生活里的情感,表現時代中的美學,活靈活現地講好中國故事,淋漓盡致地展現中國精神,才能滋養心靈,讓精神大廈巍然聳立。
守住人民的心,文藝就要凝聚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欲事立,須是心立。”文藝是通向心靈的有效捷徑,也是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有效方式。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正是文藝喚起工農千百萬,向前沖、齊心干,凝聚起同仇敵愾、摧枯拉朽的革命偉力。在歲月靜好的和平時期,也是文藝筑牢建設小康社會的共識,搞改革、謀發展,營造出同心同德、如塤如篪的濃厚氛圍。回望過往奮斗路,眺望前方奮進路,立足新的趕考路,更需要發揮文藝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唱響同一首歌,謳歌同一個夢,鼓舞和激勵全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新時代偉大征程上風雨無阻、堅毅前行。
守住人民的心,需要建設和壯大德藝雙馨的文藝隊伍。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是心靈家園的呵護者、守衛者、建設者。欲從藝,先立德,是所有文藝工作者必須恪守的倫理準則和行業守則。梨園界一直傳承著“戲比天大”的優良傳統。戲劇藝術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曾諄諄告誡:愛自己心中的藝術,不要愛藝術中的自己。“七一勛章”獲得者、著名作曲家呂其明真摯坦承心聲:“我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為黨和人民創作!”文藝工作者只有懷抱赤誠之心、踐行敬業精神,始終保持向上向善向美的人生態度和藝術追求,才能涵養傳世之心,鑄就傳世之作。新時代期待著大作品,呼喚著大藝術家。大作品之“大”,不是體量之“大”,而是精神之“大”。大藝術家之“大”,不是“大架子”“大流量”,更不是“耍大牌”,而是立大志、遵大道、守大德、行大義,用自己的藝術智慧和辛勤汗水,澆灌文化藝術之花,把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妝點得更加動人、更加美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