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色土,
高士骨,
器如青松,
水似月華,
一席百年。
1
清道光 申錫制 茶熟香溫款 段泥方壺


底款:茶熟香溫
蓋款:申錫
銘文:千石公侯壽貴 許梿
說明:附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征集評審委員黃健亮先生鑒賞書法。
參閱:
1.《宜陶之旅》第168頁,李佑任陶藝公司出版,1987年1月1日。
2.《紫砂古調》第264、265頁,靜觀堂出版,2013年12月15日。
容量:380 ml
此壺段泥為胎,因窯溫出現奇異變化,使段泥固有黃色呈現蜜糖色,極其偶然,是件孤品。且工藝嚴謹,一絲不茍,形制沉穩端方。壺身一面由清代金石家許梿隸書仿漢磚文“千石公侯壽貴”,后以木模壓制再貼于壺上,字體渾樸古雅,“許”、“槤”連珠印款,精妙細致,金石氣十足。一面淺刻山水樹植,筆意閑雅。蓋內鈐楷書陽文 “申錫”長方印。壺底鈐篆書“茶熟香溫”是古人的生活方式。此壺整體文人氣息濃郁,端雅古樸。為清代文人壺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有當代紫砂文人黃健亮先生,為其拓印,并用古書體撰鑒藏書法,古今同聲,洵洵儒雅,傾蓋如故。

細節圖
申錫,字子貽,清道光咸豐年間人,因宜興玉女潭有「帝命主蘇山,功成有申錫」之句,而取此義,遂名為申錫。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贊申錫:「篤志壺藝……善雕刻,喜用白坭。精者捏造,巧不可階……考清代陽羨壺藝能蔚為名家者,當推子貽為后勁,此后則有廣陵絕響之嘆矣」。當代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也贊曰:「印章格式及刀法高雅,壺身銘刻書法遒勁,鐫刻剛挺,是砂藝傳器中之上品」。
申錫制器壺底常用款「茶熟香溫」篆書方印,《陽羨砂壺圖考》著錄有四件,另北京故宮博物院、香港茶具文物館、鴻禧美術館、成陽基金會均有申錫藏器。

細節圖
許梿,浙江海寧人,道光十三年進士,吏事之余,博覽群籍,精文字學,兼善篆隸。
黃健亮 ,古谿,骨董時光微講堂講師,1963年生于臺灣嘉義,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碩士,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征集評審委員。臺北成陽基金會特聘研究員,江蘇宜興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院學術顧問。唐人工藝出版社、《紫玉金砂》雜志總編輯。主要著作有,《荊溪朱泥—明清宜興朱泥壺研究》《紫泥藏珍—明清宜興窯器之美》《紫砂名品》《明清紫砂藝術》等十余冊。"
2
清光緒 玉成窯 任伯年刻繪 花卉盆

銘文:甲申年十二月 伯年
尺寸:H 13 cm W 13 cm L 13 cm

任頤(1840-1895),初名潤,字伯年,一字次遠,號小樓(亦作曉樓),浙江山陰人,清末畫家。繪畫題材廣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鳥無不擅長。
據任伯年之年譜,清同治七年(1868年),任伯年首赴上海,隨即定居,并于是年結交胡公壽,此后一直在上海鬻畫為生,直至謝世。年譜上還說光緒元年(1875年),任伯年花了很大的精力來從事紫砂器制作,以致這一年之畫作極少。據鄭梅逸先生所著的《小陽秋》一書中提及了任伯年在此期間開始紫砂制作的背景,當時寓居上海三牌樓附近的任伯年有一個鄰居叫張紫云,善以紫砂摶制鴉片煙斗,時稱紫云斗,售價絕高。任伯年受其啟發,開始了紫砂創制,常制成紫砂茗壺或酒具,鐫書法或畫,并落款與其上,面對自己的紫砂作品,他說,“此足與曼生爭一席地”。其后光緒四年(1878年)左右,書法家、詩人梅調鼎、書畫家胡公壽、任伯年、徐三庚等文人在寧波創立了“玉成窯”,由何心舟、王東石燒制紫砂茗具及紫砂文房器具。
“玉成窯”存世前后約20余年,據傳世紫砂器考證,任伯年落紀年款的紫砂器具于前十年(1878年-1888年)出現較為頻繁,后十年出現的多為畫稿,由他人操刀鐫刻,風格迥異。與其歿于1895年的時間也是吻合的。
不知誰家栽花樹?
花開可有筆墨香?

此盆立體四方,13公分為數,在《易經》里13是個大吉之數,有富貴昌盛之意。泥色紫褐,砂質細膩潤澤,四壁峭立端厚,一面刻繪“臨花蜂巢圖”刻畫極其精雅,兩只蜜蜂翅膀淺淺的陰線勾畫,幾不可見,栩栩如生,而花卉嬌娜之姿,任伯年嫻熟至極,刀法果決精準,無一絲滯澀。所見一枝薔薇斜過,花瓣似乎還在顫顫,因有一蜂巢墜于枝下,兩只蜜蜂盈盈其翅,似嗡嗡采蜜忙。盆左上方具款“甲申冬十二月 伯年”(1884年),書法溫潤,筆意流轉。書畫俱佳,風流斯文。花盆底部開對角窗孔,有使用痕跡。
3
清晚期 愙斎 國良款 南林刻 段泥洋桶壺


底款:愙斎
蓋款:國良
銘文:岐陽石鼓文宋人摹刻本 南林
容量:1000 ml
細
節


此器由晚清兩位紫砂巨匠為金石家吳大澂所制。段泥為胎,色澤盈潤,牛蓋高頸,引流如虹,器形極為端頤俊雅,壺身一面銘岐陽石鼓文宋人摹本,琢地陽文,有先秦遺韻,邊具南林刻款,筆意圓潤,字如珠璣;另一面刻繪竹林文士,端坐竹篁里,泥爐提壺在左,古琴在右,文士眉眼閑閑,長髯疏垂,一派悠然南山的愜意,好不舒暢。銘刻者運刀如筆,曠達果決,布局精雅,寥寥數筆,便把竹林雅士風流盡數。此件作品,器如舟,銘如月,如詩如畫,焦孟難離,珠聯璧合之晚清文人砂壺精品也。


壺身圖案及墨拓
吳大澂(1835—1902):號愙齋,為晚年所用號,其人曾任廣東、湖南巡撫,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擅書法,精篆刻,繪畫功力深湛。尤其酷愛紫砂壺,親自設計壺式,與當時制壺名家合作制壺,所作砂壺常有“愙齋”款。
俞國良(1874—1939):又名祖琳,清末民初著名紫砂藝人,原 籍無錫錫山。曾受聘為蘇州金石家、湖南巡撫吳大澂,及兩廣總督端方制壺,歷來被視為紫砂珍品。1932年,俞國良的傳爐壺獲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優秀獎。
韓泰(1864-1926年),號南林、南陵氏、家羽后身,清末民初陶刻名家,宜興城南人。
4
清康熙 團泥彩泥繪 四方回文提梁壺

參閱:
1、《粲雅軒藏壺》第18件,黃福弟主編,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3月。
2、《紫砂印象》浙江省博物館編。
3、《盛世紫砂》江蘇人民美術出版社。
容量:220 ml




此壺泥色勻凈明潤,用傳統工藝成型,提把周正,制藝精良,清早期制壺有這樣嚴謹的線條表現,罕見而難得。整只壺戳印回文1000多枚,手工細致,并使用貼花泥繪工藝裝飾,花卉枝蒂分明,用色料妝于紫砂基泥上區分,如同國畫調色,氣息明快真摯,線條活潑,四面與壺蓋貼花均不同,并品相基本完整。整體無款,泥料為清早期特有之團泥,顆粒豐富,工藝精湛,雍容華美的清初盛世氣象,煌煌畢現。
5
清乾隆 同色泥繪 山水壁瓶 一對


尺寸:H 18.5 cm X 2
壁瓶也稱“轎瓶”,為掛壁式插瓶賞器,清乾隆時期均為成對制作。乾隆帝的書房“三希堂”就有一墻的壁瓶裝飾,有瓷器,有琺瑯,有紫砂,美輪美奐,精雅絕倫。


此對壁瓶亦有宮廷氣象,堆泥繪以厚重和淺淡表現遠近距離,畫面情致優雅,層次交代清晰,山石柳岸,亭臺水榭,垂釣者深衣高髻,釣竿魚線都絲絲分明,遠處輕舟揚帆,雁鳥人行,有小島在水中央,峰巒疊嶂,嘉木成林,云蒸霞蔚,仙氣浩渺,山水布局大氣磅礴,如詩如畫,兩只壁瓶堆繪并不相同,泥胎瑩潤,蓄勢飽滿,配以清代紅木底座,更彰尊貴之氣。

6
清早期 華鳳祥款 藍彩方壺


底款:荊溪華鳳祥制
題識:荊溪山人書
參閱:
《陶都風·寶島情——宜興紫砂藝術臺北展》第26件,史俊棠、黃健亮主編,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13年10月1日。
容量:660 ml


清早期多方器大壺,此壺呈四方體,挖四足,高頸有口線,方形嵌蓋。方形三彎流,與方柄出戟把呼應,落落大方。壺身滿施藍彩,兩面飾以書畫,白彩行書詩文。壺底鈐篆書陽文“荊溪華鳳祥制”印記。
華鳳翔,清代康熙宜興制壺高手,生卒年不詳·善仿古器,所制茗壺精雅而不失古樸韻味。《陽砂壺圖考·別傳》:“鳳翔,或云康熙間人,善仿古器,制工精雅而不失古樸風味,別臻絕詣。
7
明末清初 宜鈞釉 長生果水滴

尺寸:L 10 cm




此件明末清初宜鈞器,以長生果為形,仰面有枝葉貼附,取宜鈞釉自然流淌勾邊,線條立體,釉體豐盈,放大觀之,有乳狀流淌行痕,因此釉面效果非常豐厚,此器掛釉時窯溫應較高,釉面形成氣泡后急速破裂,而產生了自然孔洞,造成長生果天然的麻坑效果,非常罕見,是明末清初時期,宜鈞掛釉工藝,追求極致的藝術表現。
本器觸感溫潤,入手沉穩,不但可做水滴,亦可用作書畫時鎮紙之途。
8
清乾隆 邵賓 松風水月款 朱泥壺

底款:松風水月 邵賓
說明:臺灣重要老藏家舊藏
容量:150 ml


清初之砂器,驟然由大變小,體系初始,而無前人之作以茲參考,制壺者往往隨心所欲成器,因此個人氣息與制壺技藝更顯昭然,梨形壺的表達與體現也是技藝乘心,而非后世所常見的梨形規制式樣。


細節圖
此壺無后世梨形嬌憨妍媚之態,有古穆溫潤的渾雄氣息,大氣天成。胎體厚實,顆粒隱現,窯溫足宜,色澤艷實,揭蓋有寶劍出鞘之聲,鳴吟悠悠,非常悅耳,品相完整,故有此聲。底部竹刀寫泥“松風水月 邵賓”款,書法如入禪境,圓融而通透,若水波落雨,若白馬銀蘆,令人遐思神往。惟“邵賓”翻遍經典不見其人,此壺大美不見其出處頗惹牽掛。
9
清康熙 惠逸公款 執月壺


底款:惠 逸公
參閱:《荊溪朱泥》第49件,黃健亮、黃嘉怡主編,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10年10月10日。
容量:170 m


細節圖
此壺以赭色紫泥夾以米黃粗砂,日光映射,風華粲然。立鈕高身,長流豎耳,式度秀雅底鈐章一圓一方「惠」、「逸公」篆字陽文印,為清早期典型落款方式。
惠逸公,傳為惠孟臣後輩,其人其製,尙待查考。
10
清乾隆 詩句寫泥款 朱泥文旦壺


底款:花落鳥啼水自流 文旦
著錄:《朱泥壺的世界》第18頁原件,壺中天地雜志社,1990年7月。
容量:100 ml


細節圖
相較于龍蛋壺的偉岸雄壯,文旦線條更加柔和,略顯豐腴之美。此器為文旦中的極小品,整器近似圓三角形,口沿收束,作短粗錐形。流,壺鈕作敦圓的扁珠形。泥料調砂顆粒明顯,為典型的清中早期朱泥窯燒特點。壺一捺底寫刻“花落鳥啼水自流”,署名“文旦”,筆意連貫,行文生花,養眼沁心。
“文旦”一說壺形似水果中的文旦柚,以此得名;另說“文旦為陶工名。早期臺灣茶人最喜文旦、龍旦壺式,品相佳者價可與顧景舟制器相媲美。
11
清乾隆 菊軒 孟臣詩句款 朱泥半月壺


底款:荷凈納涼時 孟臣
把款:菊軒
容量:120 ml


細節圖
此壺砂質溫潤細,紅潤可人。造型簡樸,壺形以半月為題,骨肉亭勻,這是朱泥壺光素造型中的一件佳器,看似素面素心,卻體現出壺藝家的功力和純熟深厚的技藝。
虔榮,姓潘,字菊軒。清乾隆至道光年間宜興制陶人,名在《宜興縣志》長壽耄耋之列,所制茗壺砂細工精,當地紫砂老輩頗為推重,高熙的《茗壺說贈邵大亨君》一文中,亦首提此名。文中有句去:近得菊軒掇,并蒼老可玩。現尚有兩佳器傳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