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T 0321
胡懷琛(1886-1938)未刊書稿四種、蔣瑞藻(1891-1929)校字 太虛(1890-1947)、柳亞子(1887-1958)、于右任(1879-1964)等近代三十余名家題詠
紙本 手卷兩卷
款識:文略。
題跋:1.《詩學雜著》,庚申六月,向葉題。鈐印:夏紹笙印、任雛
2.《江湖異人傳》,畏廬林紓并鈐印
3.《石菖蒲譜》,己巳七月杜就田。鈐印:石岑
4.《金魚譜》,石岑。鈐印:石岑
5. 四美畢具,歷久常新。藏之名山,信之其人。寄塵道兄出示所著四種,庚午八月,禺山潘飛聲謹題。鈐印:老聲、七十后作
6. 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卷,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十六年冬,在上海覺園為寄塵先生題新著四種,太虛。鈐印:太虛
7. 皖江胡季子,一別五年余。結想恒成夢,謀生但著書。恢奇述文武,瑣碎及蟲魚。識小聊為樂,高情足起予。為寄塵老友題《雜俎四種》,民國十七年十月,亞子。鈐印:柳亞子印
8. 神龍一鱗。寄塵先生,右任題。
9. 寄塵老友命題,即希削正,己未七夕,醴陵傅熊湘。
10. 葉恭綽奉題寄塵先生雜俎。
11. 如數家珍。寄塵社長屬題,癸亥二月,天臺山農。
說明:1. 此未刊書稿包括:《詩學雜著》、《江湖異人傳》、《石菖蒲譜》以及《金魚譜》四書,均為胡懷琛所編著,蔣瑞藻校字,太虛法師,于右任、柳亞子等大師題跋。
2. 稿本卷末為諸名家題詞華贊,計有潘飛聲、張鳳、姚明輝、太虛法師、杜就田、陳方恪、柳亞子、 葉楚傖、聞宥、陳去病、蘇雪林、于右任、賈豐瑧、汪洋、張延禮、包天笑、陳澹然、王蘊章、傅熊湘、徐珂、小柳司氣太、范君博、余洵、何海鳴、周瘦鵑、陳楚材、張默君、葉恭綽、陸丹林、曾熙、簡又文、湯劍我等。諸家題詠,除英文一種外,其余均為名家寫就,保存了眾多民國著名文士文字,如林紓、柳亞子、童大年、潘飛聲、葉恭綽、太虛法師、于右任等,而如陳澹然、周瘦鵑、傅熊湘等名亦光顯,但墨筆流傳極少,此冊卻一并囊入。諸家文字用紙不一,當系各自書寫后郵示,琳瑯星布。
著錄:《磨劍室詩詞集》P585
23.5×236.5cm 約5.0平尺
23.5×558cm 約11.8平尺
估價:RMB 150,000-200,000

胡懷琛
(1886-1938)
胡懷琛(1886-1938),安徽涇縣人,原名有忭,字季仁,又字季塵,號寄塵,曾與柳亞子共主《警報》《太平洋報》筆政,又任《神州日報》、《中華民報》以及商務印書館編輯,先后執教中國公學、滬江大學、持志大學等,1932年擔任上海通志館編纂。他國學根底深厚,對經學、子學都有研究,又專力于文學史、小說、寓言研究,出版有《中國文學史概要》《中國文學評價》《中國寓言研究》等。他是鴛蝴派的主要成員,創作豐富。對于新詩別具見解,提出“新派詩”,創作有《大江集》。他還致力于兒童文學創作、詩歌翻譯、詩歌的大眾普及。胡懷琛1912年加入南社,與其兄胡樸安同為南社重要成員。他在第七次雅集后擔任“會計員”,在第十次雅集后參與《南社條例》修改,他的《南社的始末》是重要的南社文獻。
胡懷琛手稿四種:《詩學雜著》《江湖異人傳》《石菖蒲譜》《金魚譜》,“四種”內容論詩、論人、論草、論魚,互無關涉,然合璧為一,則頗具趣味。手稿在南社文獻中獨具價值,其文學、文化意義也頗為突出。
《詩學雜著》涵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文章,共七篇。序四:《云鶴先生遺詩序》《在山泉詩話序》《續杜工部詩話序》《習靜齋詩話序》,跋一:《蘭亭集跋》,書信二:《與柳亞子書》《與楊白民書》。七文涉及多位南社社友,《在山泉詩話》為南社耆碩潘飛聲所作;《習靜齋詩話》為方瘦坡所作;《與柳亞子書》中與柳討論南社社友傅鈍根的詩歌平仄問題;《蘭亭集跋》考證參加蘭亭雅集之人及該文不入《文選》的問題,引用了南社社友陳去病《五石脂》的材料;《云鶴先生遺詩序》評論明代鄉邦先賢之詩集,該孤本由南社社友方瘦坡保存。諸文足以豐實南社文獻。第二部分為雜記,共十六則,為詩話形制,短小精悍,論及王建宮詞、黃山谷清明詩、太白創格、陳子昂詩、柳子厚詩、陳后山詩等,可見胡懷琛詩學旨趣。

《江湖異人傳》共二十一篇,記載人物多屬下層民眾,包括村童、饑民、乞兒、石匠、商人、廚師、盲樂師、黃冠、烈士等。記載之事,多仁義孝悌忠節等軼事。如《記皖北石匠》記載一位守“古道”的石匠,在主人死后,撫養主人幼子,待幼子長成才離去。故事之中也有文人風骨的寄托,如《燕市乞兒》《聽王玉峰彈琵琶》,前者雖為乞兒卻不售于公卿,后者恃絕技卻為博王公大臣一笑,胡懷琛為之悲嘆。也有南社人的“辛亥”關注,如《記朱欣》中朱欣本為江寧某家仆,卻能于辛亥武昌倡義時,聞風而興起,為販夫走卒入伍的代表。《江湖異人傳》是小說家胡懷琛以《虞初》一脈的文言短篇小說作法寫作的小說,在以“鴛蝴派”著稱的胡氏小說中,獨樹一幟,并體現了南社所欲倡導的道德觀念。

《石菖蒲譜》考證了石菖蒲的得名、品種、種植方法、種植禁忌等。胡懷琛在序言中提及為何作這樣的植物譜:“草木有譜,始于晉戴凱之之竹。”后又談及范成大《梅譜》、史正志《菊譜》、王觀《芍藥譜》、歐陽修《洛陽牡丹記》“皆有譜錄,著名藝林”,而石菖蒲尚無。胡懷琛在故鄉時曾經栽種過石菖蒲,后來“浪跡天涯,亦已數載,昔時芳草,不知憔悴何若。旅窗無俚,追成此編,非敢補前賢之缺,聊以寄一時之興耳。”

《金魚譜》考證了金魚的品種,介紹了飼養方法、養殖器具、疾病應對等。胡懷琛序言寫到:“余有靜癖,寡塵好,虛窗短幾,惟魚鳥之可觀。”又歷數蘇軾之詩,明人朱砂魚志,“昔人所好,蓋亦相同。山齋多暇,輒成是書。凡此所陳,多吾親歷。世之覽者,或有取乎。”

上之二譜,胡懷琛都有上溯古人之意,也可觀當世文人閑趣。值得注意的是,二文分別曾在《春聲》《白相朋友》發表,兩份雜志均以南社文人為主要撰稿人,特別是后者,更體現了南社文人趣味對于上海地方文化的融入與塑造。
手稿四部分文末分別署:花朝生校字、諸暨蔣瑞藻孟潔校字、羼提居士蔣瑞藻校字、諸暨蔣瑞藻校字。蔣瑞藻(1891-1929)諸暨(今浙江諸暨縣)紫西鄉人,字孟潔,號花朝生,又號羼提居士。1911起即在《東方雜志》上刊發《小說考證》,以青年俊才引領小說研究時風。蔣瑞藻作《續杜工部詩話》,胡懷琛為之作序,刊入前述《詩學雜著》之中。

蔣瑞藻
(1891-1929)
手稿遍請名流題詞,附之于后,共三十五人。題詞規模煌煌,不可以附冀視之,贊之者稱為“第五種”手稿。太平烈士(簡又文)題詞:“讀寄塵先生雜俎四種,甚感興味。若連諸家題詞算上,是變為五種了。”其中多南社社友,共十六人:潘飛聲、柳亞子、葉楚傖、聞野鶴、陳去病、于右任、汪洋、張丹斧、龐獨笑、王西神、傅熊湘、徐珂、陶牧、周瘦鵑、張默君、陸丹林。此外還有太虛、杜就田、劉文玠、何海鳴、張延禮、徐鋆、張天方、陳方恪、李昌煥、蘇雪林、賈豐臻、范君博、余洵、葉恭綽、莫劍我等題詞。題詞時間至少涵括1919至1934,題詞者也身份甚廣,可以知當時文人交游的情況。




該手稿于收藏意義非凡,既為南社難得文獻;合四種手稿為一,體例上清奇有趣,當年鄭逸梅知有《石菖蒲譜》而未得見,此手稿價值可知;“第五種”手稿,積幾十年題詞于一壁,合民國名流于一紙,甚為難得,不僅有文獻價值、文化價值,也有書法收藏價值。題詞者既為文化大家又為書法大家者頗多,如葉恭綽、潘飛聲、于右任、杜就田、張丹斧、徐珂等,以書法論,此手稿已具卓爾價值。另有可寶之處,如太虛題詞甚少且真偽難辨,此件題詞絕真。太平天國研究專家簡又文書跡傳世不多,此件“大華烈士”署名之作可睹其書。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