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藝術家身份之外,朱德群還是我的父親。他是一個非常親密和細心的父親,小時候經(jīng)常送我去學校,我在他的工作室做功課。后來即使我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我們仍然一起度假。
藝術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家里充滿了畫畫顏料的香味,我們被作品所包圍。當我去別人家的時候,明顯感覺到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因為我太習慣于身邊有藝術作品。
他的半生成功地在作品中表達了他所珍視的主題——在繪畫中引入光、音樂與詩。
——朱以峰(朱德群之子)
對于朱德群,多數(shù)人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他是極少數(shù)20世紀海外華人藝術家之一,和他天價的拍賣成交價上,這似乎是最奪人眼球的部分。
不過這也的確是事實。朱德群作品的市場在多年穩(wěn)定高價的勢頭上,近幾年,又沖上了一個巔峰。
去年(2020年)他6米5的大作品《自然頌》在香港蘇富比打破拍賣紀錄,以1.13億港幣成交。
今年(2021年)4月,朱德群1986年創(chuàng)作的《盛事雪》三聯(lián)屏再次打破拍賣紀錄,以2.29億港幣成交,成為今年蘇富比春拍現(xiàn)代藝術最高價作品。
朱德群《盛世雪》(三聯(lián)屏)但是這位藝術家的價格只是他價值的很小一部分。
朱德群不但是華人探索抽象藝術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全世界都有影響力,也是20世紀華人藝術家里在藝術創(chuàng)新之路上走的最遠,取得最大成就的藝術家之一。
時逢朱德群(1920-2014)百年誕辰,他的大型回顧展卻因疫情推遲了。但是,由克里斯托夫·豐塞卡(Christophe Fonseca)執(zhí)導、奧德賽電影公司(L’Odyssées)制作,朱德群基金會聯(lián)合制作的一部紀錄片如今成為了紀念他的多項活動的主力。
紀錄片《朱德群》片段(2020年)
這部紀錄片追溯了朱德群的生平和藝術成就,對藝術家的生活和工作進行了新的詮釋,使人們沉浸在他的世界中。
影片已經(jīng)在5月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光映現(xiàn)場”以及“法國五月藝術節(jié)”的精選影院放映。
隨著紀錄片的發(fā)布,在5月至7月,一場展出朱德群紙上作品的展覽“朱德群交響曲”也在香港的藝倡畫廊舉行,引來很大關注。

朱德群基金會還出版了《藝術的復興》特刊,它的中文版本也將很快問世,這些都能一窺這位藝術家的“偉大”一面。
在百年之際,我們一起來回顧這位享譽世界畫壇的藝術家的故事。
他非凡的成就確立于巴黎,而一生的藝術之途又是從杭州出發(fā)的。

朱德群
醫(yī)生世家里的叛逆分子
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這三位由杭州國立藝專走出來的藝術大師,曾被人稱為“留法三劍客”,朱德群是最后離世的一位。
2014年3月,朱德群在巴黎逝世,至此,“留法三劍客”的時代終結。

1920年12月3日(農(nóng)歷十月二十四日)朱德群出生在江蘇蕭縣,一個世代行醫(yī)的書香之家。
他的父親業(yè)余愛好就是畫畫,經(jīng)常在家作畫自娛,朱德群小時候也經(jīng)常隨著父親畫畫,臨摹草書。家里收藏的書畫作品,成了他的藝術啟蒙教材。
但是在初中的時候,高個子的朱德群迷上了籃球,處在叛逆期的他跟隊員們一起,貼出一張對校長表示不滿的聲明。
朱德群因此被開除了學籍,本以為會大發(fā)雷霆的父親,卻只看了一遍學校的通知,從此再也不提此事。在父親的安排下,他最終算是中學畢業(yè),但此事卻讓他銘記終身。
直到85歲,提起此事,他依然感慨萬千,充滿對父親的感恩,他覺得父親這樣做是從心里認為這個孩子絕不是“孺子不可教”。
杭州藝專的前衛(wèi)學風
如在歐洲學習
中學畢業(yè)后,朱德群本打算報考體育學校,但父親認為體育可以強身健體,但最終并不是個職業(yè),提議他去報考藝專,畢竟也是從小接觸繪畫,還能以此為業(yè)。
在補習了一年繪畫后,1935年,朱德群考上了杭州藝專。那個時代的杭州藝專絕對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前衛(wèi)的不得了。

認為“藝術之眼光不能以國門為止境”的杭州藝專校長林風眠,非常善于用人。西畫的老師有吳大羽、方干民、葉云、蔡威廉、李超士等人,國畫的老師有潘天壽、李苦禪、鄭午昌等人。
這些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簡直就是眾神仙,仿佛都來自天堂,個個都是“天授之才華”。
吳冠中先生曾經(jīng)回憶那時候的杭州藝專:以林風眠、吳大羽為首的杭州藝專竭力引進西方現(xiàn)代藝術,當時實屬鳳毛麟角,師生都像是孤島居民,出了藝專這個島,與外界有些格格不入。

在課程設置上,杭州藝專也是很絕,并不分什么油畫、國畫,中畫、西畫,只設立綜合的繪畫系,以西畫為主,同時必修國畫。
這讓本想專攻國畫的朱德群更加地開放和包容,打開了思維與視野,而且居然還放棄了籃球,因為打完籃球畫畫時,手就會抖。
思想開放的恩師吳大羽

吳大羽先生
改變吳冠中一生的貴人,
結下世紀友情
1936年4月至6月,浙江各地學生集中軍訓。軍訓打破了學校與學校的界限,吳冠中和朱德群正好分在一個班。排隊時,高個子朱德群在排頭,小個子吳冠中在排尾。
兩人在軍訓中“臭味相投”,形影不離,吳冠中看到朱德群在學畫,也喚起了對畫畫的好奇,朱德群就把畫具、顏料交給他,吳冠中因此踏上了藝術的不歸路。
吳冠中曾說:“我下決心放棄工程的學習,不聽父親的竭力勸阻,更不考慮日后的職業(yè)與生存問題,要轉到杭州藝專從頭學起。在這人生的歧途,只德群一人是支持我的,他幫我補習素描,準備入學考試。”

入學后,兩人更是親密,一同外出寫生,切磋畫技,一同臨石濤、八大、梅、蘭、竹、菊。
吳冠中后來回憶,“有一回他教我用他的顏料畫油畫試試,告訴我白色裝在舊雪花膏的瓶子里。交代完他因事去杭州了。傍晚回來,他一進房便說好香,原來我弄錯了瓶子,將真的雪花膏當油畫白顏料使用了,難怪感到那油畫真難畫,怨我天生嗅覺不靈敏,往往不辨香臭。”
后來因為朱德群解放前去了臺灣,之后又定居巴黎,兩位藝術家分別在中國與法國,無法像少年時代親密地往來了,但是吳冠中去法國,朱德群回國,二人必聚在一處,友情不減分毫。

40年巴黎之夢
1948 年朱德群與家人登上駛向臺灣的船。1954年,朱德群在臺灣舉辦了他的首次大型個人畫展,展出了52幅作品,賣出了56幅,多出的4幅是預定作品,共賣了三千多美元。
正是這“第一桶金”讓他赴法進修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
1955年5月,朱德群做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決定,放棄已有的藝術聲名和學術地位,孤身一人乘坐法國籍郵輪“越南”號,經(jīng)埃及、西班牙,前往巴黎。那一年朱德群35歲。
世事難料,就在這條船上,朱德群遇到了他下半生的繆斯,曾經(jīng)是自己的學生,23歲的大家閨秀董景昭。兩人經(jīng)歷了兩家人的重重阻撓,最后終于結婚,并廝守一生。

1956年,朱德群在巴黎國立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看了抽象畫家尼古拉·德·斯塔埃爾( Nicolas de Sta?l )的回顧展之后,作出了一個非同尋常的決定:放棄具象繪畫,一切從頭開始。
這是朱德群開始觀察世界藝術面貌的開端,而后他又下意識地調動自己的中國文化背景,以這樣的姿態(tài)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抽象藝術風格。

朱德群《無題》 (二聯(lián)作)195 x 243.5 cm.,1963年作
成交價:706.8萬港幣
在巴黎紛繁的流行畫派中,他獨創(chuàng)了一個詩意的自然空間。在畫室的庭院中,朱德群栽種了中國的青竹翠柏,而全唐詩和全宋詞是他最常翻看的書。
“我熱愛中國詩詞。”朱德群說,“它們自然而然地融入我的畫作。西方藝術評論家認為我的作品靈感來自于詩詞,這并非巧合。”

書法是朱德群最大的愛好,在初到法國沒有宣紙的時候,他用一種法國人拿來包肉的紙練習書法,從此一直保留著這個特殊的習慣。
對于朱德群而言,抽象表現(xiàn)主義代表自由,和中國書法的某些技法不謀而合,兩者都是下筆迅速,一揮而就。“畫紙容不下半點錯誤。”朱德群曾這樣說。

心之深處,自是歸途
七十年代,是朱德群的藝術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大致從七十年代之后,朱德群的自然觀開始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自然已逐步幻化為他的“內象”或“心象”而非“對象”。

1985年,朱德群從瑞士坐火車回法國,見了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暴風雪而深受觸動,之后用了好幾年完成了一系列優(yōu)美動人的雪景創(chuàng)作。此幅《雪霏霏》(二聯(lián)作)就是大雪紛飛的美景,蘊藏于廣袤自然中的豐沛能量躍然畫布,于1990至1999年間完成。拍賣成交價:919萬港幣
這個時期的作品中,西方的因素逐步降低到了最低點,他的基本的思想幾乎完全轉變到中國文化的立場上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韻律在其作品中起了明顯的主導作用。
他以中國的智慧不斷地改造他西方意味的繪畫,反過來又以其西方的眼睛不斷豐富他的中國智慧,形成了真正屬于朱德群的獨特的藝術世界。
此時他的繪畫終于達到了吳冠中所描繪的“遠看像西洋畫,近看像中國畫”的特征。最終,他有幸進入了藝術的自由王國,或者說他發(fā)現(xiàn)了感情的伊甸園。

朱德群《自然頌》(五聯(lián)屏)一九八三至一九八四年作,162 x 650cm
成交價:1.13億港幣
朱德群自轉入抽象風格后,便以破竹之勢挺進法國現(xiàn)代繪畫的主流社會,成為連接東西方藝術鏈條上的一個新環(huán)節(jié)。
1997年12月17日,朱德群被法蘭西學院選為250名院士中的一員,而且是法蘭西學院成立兩百多年來的第一位華裔藝術院士,這可以說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一個閃光的亮點,值得所有華人藝術家驕傲。

朱德群在旅居法國的40多年中,先后在法國、德國、西班牙、瑞士、盧森堡、意大利、北歐各國舉辦了上百次的畫展,佳評如潮。
他的作品被巴黎藝術博物館、臺北歷史博物館、美國圣路易大學、比利時現(xiàn)代美術館、法國國家現(xiàn)代藝術基金會等二十多家國際著名博物館收藏,并多次榮獲藝術大獎。他的名字列入《國際傳記辭典》、《歐洲名人錄》。

2010年3月,中國美術館舉行「朱德群回顧展」
2002年至2003年,朱德群接受了上海大劇院的邀請,為這里建立5周年創(chuàng)作了畢生最大的一幅油畫《復興的氣韻》,此畫色彩瑰麗,氣勢宏偉,長7.3米,高4.3米,重達300公斤。
《復興的氣韻》在法國巴黎國家歌劇院舉辦了近一個月的預展,于2003年8月運抵上海,掛在了大劇院進門的一整面墻上。

在長達半年多的創(chuàng)作時間中,耄耋之年的朱德群為了這幅獻給祖國的畫作夜以繼日。
他付出巨大心血的創(chuàng)作,卻拒絕了任何的條件和報酬,在朱德群的心中,這是給故土的禮物。
朱德群是用油畫畫出了中國水墨畫精神的大師,他用濃郁又如夢似幻的色彩創(chuàng)作出寓意深厚的畫面,追求深遠的宇宙空間感和無限激情的筆墨之韻, 超以象外,得其寰中。
END
關于朱德群
朱德群在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蕭縣白土鎮(zhèn)。自幼學習書法,并從15歲開始學習西洋畫。1955年前往巴黎,親身觀賞其學習時所熟悉的西方繪畫大師的原作。巴黎賦予了他全新的自由創(chuàng)作理念,使他放棄具象的構圖,轉而追求抽象風格。
在此之后朱德群于世界各地多次進行個展或群展,藝術界十分推崇他的作品,并認為他成功將中法文化巧妙融為一體。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他開始探索新的微妙變化,而光線與景深則成為這個時期作品的主題。朱德群的作品遠看西洋畫、近看中國畫,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透明性,粘糊糊的油彩織成了透明的新裝,那種半透明效果本是中國宣紙?zhí)赜械娘L彩,令西方可望不可攀的風彩。
朱德群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公立機構所收藏,包括巴黎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孟加拉國家博物館、墨西哥CuauhtémocMuseum、比利時列日市當代藝術博物館、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及北京當代藝術館。朱德群在1955年后創(chuàng)作了逾2500件油畫作品,參加了450多場展覽,其中156場為個展,285場為群展,分別在24個國家展出。
他認為:“藝術家從他周圍的一切中汲取靈感,在其生命靈魂中不斷提煉,這正是想象的力量,而他敏感的觸覺和內在性格流露于畫布之上,這正是中國繪畫與抽象繪畫得以匯合之處。”
關于朱德群基金會
朱德群基金會由朱德群家族于2017年在日內瓦成立,致力于著名法籍華人藝術家朱德群(1920-2014)的藝術和檔案的收藏、展覽、保護和闡釋。
非營利的基金會保護和推廣這位獨特的多才多藝藝術家的作品和視野,包括安排國際展覽和活動,與博物館、大學和藝術收藏家建立伙伴關系,以及支持年輕的新銳藝術家。此外,基金會還組織和維護朱德群的藝術檔案,包括對簽名作品進行鑒定和認證,以及編纂《朱德群作品目錄》。






往期 · 推薦
張大千2億創(chuàng)拍賣紀錄第二高,徐悲鴻《奴隸與獅》遺憾流拍,巴斯奇亞2.3億全場最高,香港佳士得史上最強陣容戰(zhàn)績
2021環(huán)球藝術市場報告出爐!全球藝術品銷售額同比下降22%,網(wǎng)上銷售創(chuàng)新高,富人更富,收藏動機依舊強烈


除了藝術家身份之外,朱德群還是我的父親。他是一個非常親密和細心的父親,小時候經(jīng)常送我去學校,我在他的工作室做功課。后來即使我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我們仍然一起度假。
藝術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家里充滿了畫畫顏料的香味,我們被作品所包圍。當我去別人家的時候,明顯感覺到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因為我太習慣于身邊有藝術作品。
他的半生成功地在作品中表達了他所珍視的主題——在繪畫中引入光、音樂與詩。
——朱以峰(朱德群之子)
對于朱德群,多數(shù)人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他是極少數(shù)20世紀海外華人藝術家之一,和他天價的拍賣成交價上,這似乎是最奪人眼球的部分。
不過這也的確是事實。朱德群作品的市場在多年穩(wěn)定高價的勢頭上,近幾年,又沖上了一個巔峰。
去年(2020年)他6米5的大作品《自然頌》在香港蘇富比打破拍賣紀錄,以1.13億港幣成交。
今年(2021年)4月,朱德群1986年創(chuàng)作的《盛事雪》三聯(lián)屏再次打破拍賣紀錄,以2.29億港幣成交,成為今年蘇富比春拍現(xiàn)代藝術最高價作品。
朱德群《盛世雪》(三聯(lián)屏)但是這位藝術家的價格只是他價值的很小一部分。
朱德群不但是華人探索抽象藝術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全世界都有影響力,也是20世紀華人藝術家里在藝術創(chuàng)新之路上走的最遠,取得最大成就的藝術家之一。
時逢朱德群(1920-2014)百年誕辰,他的大型回顧展卻因疫情推遲了。但是,由克里斯托夫·豐塞卡(Christophe Fonseca)執(zhí)導、奧德賽電影公司(L’Odyssées)制作,朱德群基金會聯(lián)合制作的一部紀錄片如今成為了紀念他的多項活動的主力。
紀錄片《朱德群》片段(2020年)
這部紀錄片追溯了朱德群的生平和藝術成就,對藝術家的生活和工作進行了新的詮釋,使人們沉浸在他的世界中。
影片已經(jīng)在5月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光映現(xiàn)場”以及“法國五月藝術節(jié)”的精選影院放映。
隨著紀錄片的發(fā)布,在5月至7月,一場展出朱德群紙上作品的展覽“朱德群交響曲”也在香港的藝倡畫廊舉行,引來很大關注。

朱德群基金會還出版了《藝術的復興》特刊,它的中文版本也將很快問世,這些都能一窺這位藝術家的“偉大”一面。
在百年之際,我們一起來回顧這位享譽世界畫壇的藝術家的故事。
他非凡的成就確立于巴黎,而一生的藝術之途又是從杭州出發(fā)的。

朱德群
醫(yī)生世家里的叛逆分子
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這三位由杭州國立藝專走出來的藝術大師,曾被人稱為“留法三劍客”,朱德群是最后離世的一位。
2014年3月,朱德群在巴黎逝世,至此,“留法三劍客”的時代終結。

1920年12月3日(農(nóng)歷十月二十四日)朱德群出生在江蘇蕭縣,一個世代行醫(yī)的書香之家。
他的父親業(yè)余愛好就是畫畫,經(jīng)常在家作畫自娛,朱德群小時候也經(jīng)常隨著父親畫畫,臨摹草書。家里收藏的書畫作品,成了他的藝術啟蒙教材。
但是在初中的時候,高個子的朱德群迷上了籃球,處在叛逆期的他跟隊員們一起,貼出一張對校長表示不滿的聲明。
朱德群因此被開除了學籍,本以為會大發(fā)雷霆的父親,卻只看了一遍學校的通知,從此再也不提此事。在父親的安排下,他最終算是中學畢業(yè),但此事卻讓他銘記終身。
直到85歲,提起此事,他依然感慨萬千,充滿對父親的感恩,他覺得父親這樣做是從心里認為這個孩子絕不是“孺子不可教”。
杭州藝專的前衛(wèi)學風
如在歐洲學習
中學畢業(yè)后,朱德群本打算報考體育學校,但父親認為體育可以強身健體,但最終并不是個職業(yè),提議他去報考藝專,畢竟也是從小接觸繪畫,還能以此為業(yè)。
在補習了一年繪畫后,1935年,朱德群考上了杭州藝專。那個時代的杭州藝專絕對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前衛(wèi)的不得了。

認為“藝術之眼光不能以國門為止境”的杭州藝專校長林風眠,非常善于用人。西畫的老師有吳大羽、方干民、葉云、蔡威廉、李超士等人,國畫的老師有潘天壽、李苦禪、鄭午昌等人。
這些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簡直就是眾神仙,仿佛都來自天堂,個個都是“天授之才華”。
吳冠中先生曾經(jīng)回憶那時候的杭州藝專:以林風眠、吳大羽為首的杭州藝專竭力引進西方現(xiàn)代藝術,當時實屬鳳毛麟角,師生都像是孤島居民,出了藝專這個島,與外界有些格格不入。

在課程設置上,杭州藝專也是很絕,并不分什么油畫、國畫,中畫、西畫,只設立綜合的繪畫系,以西畫為主,同時必修國畫。
這讓本想專攻國畫的朱德群更加地開放和包容,打開了思維與視野,而且居然還放棄了籃球,因為打完籃球畫畫時,手就會抖。
思想開放的恩師吳大羽

吳大羽先生
改變吳冠中一生的貴人,
結下世紀友情
1936年4月至6月,浙江各地學生集中軍訓。軍訓打破了學校與學校的界限,吳冠中和朱德群正好分在一個班。排隊時,高個子朱德群在排頭,小個子吳冠中在排尾。
兩人在軍訓中“臭味相投”,形影不離,吳冠中看到朱德群在學畫,也喚起了對畫畫的好奇,朱德群就把畫具、顏料交給他,吳冠中因此踏上了藝術的不歸路。
吳冠中曾說:“我下決心放棄工程的學習,不聽父親的竭力勸阻,更不考慮日后的職業(yè)與生存問題,要轉到杭州藝專從頭學起。在這人生的歧途,只德群一人是支持我的,他幫我補習素描,準備入學考試。”

入學后,兩人更是親密,一同外出寫生,切磋畫技,一同臨石濤、八大、梅、蘭、竹、菊。
吳冠中后來回憶,“有一回他教我用他的顏料畫油畫試試,告訴我白色裝在舊雪花膏的瓶子里。交代完他因事去杭州了。傍晚回來,他一進房便說好香,原來我弄錯了瓶子,將真的雪花膏當油畫白顏料使用了,難怪感到那油畫真難畫,怨我天生嗅覺不靈敏,往往不辨香臭。”
后來因為朱德群解放前去了臺灣,之后又定居巴黎,兩位藝術家分別在中國與法國,無法像少年時代親密地往來了,但是吳冠中去法國,朱德群回國,二人必聚在一處,友情不減分毫。

40年巴黎之夢
1948 年朱德群與家人登上駛向臺灣的船。1954年,朱德群在臺灣舉辦了他的首次大型個人畫展,展出了52幅作品,賣出了56幅,多出的4幅是預定作品,共賣了三千多美元。
正是這“第一桶金”讓他赴法進修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
1955年5月,朱德群做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決定,放棄已有的藝術聲名和學術地位,孤身一人乘坐法國籍郵輪“越南”號,經(jīng)埃及、西班牙,前往巴黎。那一年朱德群35歲。
世事難料,就在這條船上,朱德群遇到了他下半生的繆斯,曾經(jīng)是自己的學生,23歲的大家閨秀董景昭。兩人經(jīng)歷了兩家人的重重阻撓,最后終于結婚,并廝守一生。

1956年,朱德群在巴黎國立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看了抽象畫家尼古拉·德·斯塔埃爾( Nicolas de Sta?l )的回顧展之后,作出了一個非同尋常的決定:放棄具象繪畫,一切從頭開始。
這是朱德群開始觀察世界藝術面貌的開端,而后他又下意識地調動自己的中國文化背景,以這樣的姿態(tài)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抽象藝術風格。

朱德群《無題》 (二聯(lián)作)195 x 243.5 cm.,1963年作
成交價:706.8萬港幣
在巴黎紛繁的流行畫派中,他獨創(chuàng)了一個詩意的自然空間。在畫室的庭院中,朱德群栽種了中國的青竹翠柏,而全唐詩和全宋詞是他最常翻看的書。
“我熱愛中國詩詞。”朱德群說,“它們自然而然地融入我的畫作。西方藝術評論家認為我的作品靈感來自于詩詞,這并非巧合。”

書法是朱德群最大的愛好,在初到法國沒有宣紙的時候,他用一種法國人拿來包肉的紙練習書法,從此一直保留著這個特殊的習慣。
對于朱德群而言,抽象表現(xiàn)主義代表自由,和中國書法的某些技法不謀而合,兩者都是下筆迅速,一揮而就。“畫紙容不下半點錯誤。”朱德群曾這樣說。

心之深處,自是歸途
七十年代,是朱德群的藝術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大致從七十年代之后,朱德群的自然觀開始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自然已逐步幻化為他的“內象”或“心象”而非“對象”。

1985年,朱德群從瑞士坐火車回法國,見了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暴風雪而深受觸動,之后用了好幾年完成了一系列優(yōu)美動人的雪景創(chuàng)作。此幅《雪霏霏》(二聯(lián)作)就是大雪紛飛的美景,蘊藏于廣袤自然中的豐沛能量躍然畫布,于1990至1999年間完成。拍賣成交價:919萬港幣
這個時期的作品中,西方的因素逐步降低到了最低點,他的基本的思想幾乎完全轉變到中國文化的立場上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韻律在其作品中起了明顯的主導作用。
他以中國的智慧不斷地改造他西方意味的繪畫,反過來又以其西方的眼睛不斷豐富他的中國智慧,形成了真正屬于朱德群的獨特的藝術世界。
此時他的繪畫終于達到了吳冠中所描繪的“遠看像西洋畫,近看像中國畫”的特征。最終,他有幸進入了藝術的自由王國,或者說他發(fā)現(xiàn)了感情的伊甸園。

朱德群《自然頌》(五聯(lián)屏)一九八三至一九八四年作,162 x 650cm
成交價:1.13億港幣
朱德群自轉入抽象風格后,便以破竹之勢挺進法國現(xiàn)代繪畫的主流社會,成為連接東西方藝術鏈條上的一個新環(huán)節(jié)。
1997年12月17日,朱德群被法蘭西學院選為250名院士中的一員,而且是法蘭西學院成立兩百多年來的第一位華裔藝術院士,這可以說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一個閃光的亮點,值得所有華人藝術家驕傲。

朱德群在旅居法國的40多年中,先后在法國、德國、西班牙、瑞士、盧森堡、意大利、北歐各國舉辦了上百次的畫展,佳評如潮。
他的作品被巴黎藝術博物館、臺北歷史博物館、美國圣路易大學、比利時現(xiàn)代美術館、法國國家現(xiàn)代藝術基金會等二十多家國際著名博物館收藏,并多次榮獲藝術大獎。他的名字列入《國際傳記辭典》、《歐洲名人錄》。

2010年3月,中國美術館舉行「朱德群回顧展」
2002年至2003年,朱德群接受了上海大劇院的邀請,為這里建立5周年創(chuàng)作了畢生最大的一幅油畫《復興的氣韻》,此畫色彩瑰麗,氣勢宏偉,長7.3米,高4.3米,重達300公斤。
《復興的氣韻》在法國巴黎國家歌劇院舉辦了近一個月的預展,于2003年8月運抵上海,掛在了大劇院進門的一整面墻上。

在長達半年多的創(chuàng)作時間中,耄耋之年的朱德群為了這幅獻給祖國的畫作夜以繼日。
他付出巨大心血的創(chuàng)作,卻拒絕了任何的條件和報酬,在朱德群的心中,這是給故土的禮物。
朱德群是用油畫畫出了中國水墨畫精神的大師,他用濃郁又如夢似幻的色彩創(chuàng)作出寓意深厚的畫面,追求深遠的宇宙空間感和無限激情的筆墨之韻, 超以象外,得其寰中。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