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5年12月5日,浙江海寧硤石鎮,18歲的徐志摩和年僅15歲的張幼儀在徐、張兩大家族長輩見證之下,拜堂成親。湯壽潛為兩人證婚。


相較于同時代為愛情自由,拋棄世俗目光的徐志摩,胡適的婚姻就顯得傳統與謹慎許多,是舊時代無數書生文人的縮影。
胡適與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是由胡適母親馮順弟一手包辦的,全然未經過胡適同意,胡適也曾多次寄書母親,拒絕回家完婚。
這位留美的博士,竟與一位“小腳女人”結婚,在當時民國的新潮人看來,實屬奇事一件。
但胡適終究持守了中國文人的禮節與操守,縱然萬般不愿,還是為了“不忍傷幾個人的心”,與江冬秀開始了婚姻關系。






▲2021西泠春拍 中外名人手跡暨三寧齋舊藏專場
Lot 3223
胡 適(1891~1962) 重要著作《嘗試后集》詞作《鵲橋仙·七夕》罕見初稿,及批閱胡適上款信札一批
文稿一頁、信箋約二十八通五十一頁(帶信封十四枚)
約1920、1924 年作
著錄 :1.《胡適選集》詩詞,臺北文星書店,1966年。
2.《 嘗試后集》,胡適著,臺北胡適紀念館,1971年。
3.《嘗試后集》P10-12,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4. 《嘗試后集》P10,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5. 《胡適文集 9》P235,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6. 《嘗試集·嘗試后集》P211,貴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
說明:胡適上款并批覆。部分為蔣夢麟、陶孟和批閱。
胡適上款并批復。與第3219徐志摩詩稿為同一來源。
此為胡適詞作《鵲橋仙·七夕》初稿,1952 年收入《嘗試后集》,是非常少見的胡適愛情詞稿。
此詞作于1924 年七夕。一年前的七夕,胡適正與曹誠英在杭州熱戀,而此時胡適在北戴河度假,二人無法相會,遂書此以表相思之情。
詞作仿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是新文化運動之后胡適舊體詩詞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胡適在提倡文學革命時曾有八點主張,其四為“不用典故,不講對仗,不摩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語”。但其作品中亦常見舊體詩詞傳統風格的影子,可見胡適并不是一刀切的反對文言文,而是摒棄繁瑣的文言表達方式。
據《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二冊記載:“民國十三年……八月,與丁在君同在北戴河歇夏,有《鵲橋仙》(七夕)詞一首”。胡適后來在《紀念田中玉將軍》文中回憶:“民國十三年的夏天,丁在君夫婦在北戴河租了一所房子歇夏,他們邀我去住,我很高興的住了一個月?!逼呦τ纸衅蚯晒?,是舊時女兒們梳妝、攀巧比工的節日。七夕夜將蜘蛛置于盒中,觀其結網,謂能七巧。此時恰好是胡適與曹振英相戀一年之后,回憶去年七夕二人相伴杭州,或許是有感而發,或是藉以思情,遂作此《鵲橋仙》一首。
此稿中有幾處刪改,字跡些微潦草,首句曲律不甚工整,當是情到時一氣呵成之作,與后來收入《嘗試后集》中的版本略有差異。此稿中的“銀河淡淡,鵲橋何處?”改為“疏星幾點,銀河淡淡”,“這便是天孫奇巧”中“這”改為“那”,其余一致。首句從原先的主觀問句改為客觀存在的現實,“鵲橋何處?”問得應是指代胡、曹二人的現實和情感距離。自杭州回后,胡適曾向江東秀提出離婚,而遭拒絕。胡、曹此后遂改為書信往來,此中“鵲橋何處?”問的或是胡、曹二人未來情感相守之路?!斑b遙”“雙星”“隔銀河”都暗示了二人間難以相守的距離。下闕的“不用深深私禱”“一歲一相逢”,正是應了那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另王造時、包世杰、吳瀚濤等信札約28 通51 頁,均作于1920 年,圍繞商務印書館征譯世界叢書而作。信件作者多系北大、清華、燕大、北京高師、上海南洋公學、澄衷中學師生,信中談到蔡元培、陳獨秀(仲甫)、蔣夢麟、張元濟(菊生)、王星拱、馬君武、金猷澍,以及《新青年》《晨報》《時事新報》等雜志,乃至新文化運動。從中可見出北大和商務印書館的配合對新文化運動的巨大推動,以及該運動的支持者分布。
信上批示多出胡適之手,時在新文化運動高潮期,系胡適在國內影響最大時期的手跡,意義非凡。除識文所錄外,批示中又劃去“請王撫五先生代為酌定”“請陶先生審定”字跡。
王造時為五四運動領導人和“七君子”之一,其手跡在市場中非常少見。
1920年2月,高夢旦、蔡元培、蔣夢麟、胡適等擬訂編譯《二十世紀叢書》,張元濟提議“可以訂定,惟專史不宜譯,又人、地名概用原文,本科專門譯名應附對照表”。10 月,該系列改以《世界叢書》之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共收25 種,包括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美術、文藝、戲劇等各學科。
其時《時事新報》登載商務印書館征譯世界叢書的信息,胡適擔任該系列叢書的審查員,此批信札多為當時各學科學者、教員、學生致胡適有關翻譯著作之事。
具體有:胡適覆信2 頁、陶孟和覆信1 頁。侯毅(北大講師)1 通6 頁,應元道、陳良猷、張鐵(燕京大學)、韓組康、朱寶楚、王彭壽、趙作雄、曹雄藩、趙蘊琦、吳熙績、齊汝璜、王造時、王德周各1 通1 頁,曹韻琴、魏玉璜、T.C.Chen、何培心各1 通2 頁,何飛雄、王昆西各2 通3 頁,張念恃、李季子、包世杰1 通3 頁,吳瀚濤2 通2 頁,戴述勝1 通4 頁等。
23×14cm(詩稿)A4(絕大多數)
RMB: 180,000-280,000

詞稿詩文對照






▲2021西泠春拍 中外名人手跡暨三寧齋舊藏專場
Lot 3221
林徽因(1904~1955)致梁思懿、周念慈罕見詩稿二種
文稿 二頁
1936年10月29日作
發表:《獨行》一首:《大公報·文藝副刊》,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月7日)。
《獨行》一首部分著錄:
1.《林徽因詩集》P59,林徽因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2.《新月派詩選》P255,徐志摩等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3.《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總第57期》P156,作家出版社,1993年。
4.《林徽因文集文學卷》P210,梁從誡編,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5.《林徽因詩文集》P65,譯林出版社,2011年。
說明:本標的為林徽因《十月獨行》、《看葉子》二首詩歌最初稿,及林徽因親筆中、英文附言各一段,分別贈予梁思成二妹梁思懿、梁思成大姐梁思順之女周念慈。不僅記錄了林徽因兩首詩歌不為人知的創作經過,也見證著林徽因與梁家人之情誼。其中《獨行》后發表于《大公報·文藝副刊》,而《看葉子》一詩從未經發表。
林徽因將《獨行》贈予小姑梁思懿,并附信數語。梁思懿當時為燕京大學學生,是梁思成、林徽因家中???。從林徽因信中來看,二人一直有詩歌交換,并曾與周念慈一起圍坐讀詩,可見其間親密。《獨行》在《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表時,改名《十月獨行》,全詩均有個別字詞改動,其中第三節“我惶惑又抱歉”改為了“我更自己抱歉”。
1936年間,周念慈亦在燕京大學念英文科,故林徽因在贈其的詩后以英文致信。林徽因在信中寫道,《看葉子》的靈感來自于燕京大學的秋葉與歡樂的青年們。而對于詩中“我疑心你已變了模樣”中的“你”,林徽因則俏皮地表示此人的范圍很大,周念慈盡可以猜測。周念慈讀書期間,常在梁思成家留宿,與林徽因一度親密無間,后因其母梁思順不悅,往來才漸稀疏。
從時間上看,兩首詩均寫于林徽因詩歌創作最為集中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林徽因,與剛剛改革后的《大公報·文藝副刊》聯絡密切,不僅頻繁發表作品,也應蕭干邀請,編輯了《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此二首詩寫作的前幾天,林徽因參與簽署了《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指陳嚴峻的抗日形勢下政府的消極態度。而隨著局勢緊張,在《十月獨行》發表數月后,林徽因、梁思成一家出走北平開始流亡,林徽因作品亦日趨蒼涼,《十月獨行》與《看葉子》中的清麗與恬靜從此遠離了林徽因的詩情。
26.5×20.5cm×2
RMB: 700,000-900,000
上款簡介:1. 梁思懿(1914~1988),為梁啟超第三女,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梁思懿于1933年考入燕京大學醫學預備班,準備三年后進入協和醫學院學醫。后來為參加革命,轉入燕京大學歷史系,并自1935年開始投身學生運動。她思想活躍,積極進步,曾任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大隊長,是“一二·九”運動中的學生骨干,是燕大學生領袖,為“燕京三杰”之一。
2. 周念慈(1915~?),梁啟超長女梁思順之長女。三十年代畢業于燕京大學英語系,后前往美國。

叁



1928年新月社刊物《新月》創刊發刊詞《新月的態度》道:
“我們舍不得新月這名字,
因為它雖則不是一個怎樣強有力的象征,
但它那纖弱的一彎分明暗示著,懷抱著未來的圓滿。”
4月23日,泰戈爾乘坐火車抵達北京,出席接待的有梁啟超、蔡元培、胡適、蔣百里、林長民、陳源等學界、政界名流。同樣受邀接待的,還有同為新月社成員的林徽因。

左起分別為:梁思成、張歆海、林長民、
恩厚之、泰戈爾、林徽因、徐志摩

▲2021西泠春拍 中外名人手跡暨三寧齋舊藏專場
Lot 3220
泰戈爾(RabindranathTagore,1861~1941)、徐志摩(1897~1931) 致蔣百里信札及批校佛經
信箋一張二頁、線裝書一冊
1929、1930年作
說明:蔣百里上款。蔣為徐志摩同鄉、親屬、新月社同人,泰戈爾1924年訪華即由其主持。蔣、徐二人關系密切,徐飛機失事前一日,即曾入獄探望蔣。
其中,泰戈爾信作于1929年6月15日自上海乘船返回印度之際。此番泰戈爾訪華,為匆匆路過,曾與胡適、蔣百里等會面。離別之際,胡、蔣不克送行,徐志摩遂邀請郁達夫一道為泰翁餞行。泰戈爾遂書此致信蔣百里,對未見到蔣氏頗表遺憾。值得一提的是,當日泰戈爾同樣寫一短信致胡適,內容為“贈胡適。勿忘我。泰戈爾,1929年6月15日(To Hu Shih,Remember me,Rabindranath Tagore. June 15,1929)”,行文、格式均與此信非常類似。二信均由徐志摩轉交,但蔣氏其時應門生唐生智之請北上,導致此信未能及時轉到。
翌年,蔣百里因支持唐生智反抗蔣介石入獄,心存死志,令友人饋贈佛經等度日。徐志摩對蔣入獄一事異常關心,一度收拾鋪蓋,陪同蔣氏坐牢。在“偶檢舊籍”時發現這一泰戈爾信件,感慨良多,遂在同一紙上再書一箋,問候蔣氏。
另有民國十九(1930)年《辯中邊論 攝大乘論》初版一冊,內有大量批校、句讀?;驗槭Y百里獄中所作。
25.5×15cm(冊) 22×15cm
RMB:680,000-800,000
上款簡介: 蔣百里(1882~1938),名方震,字百里,以字行,晚號澹寧,筆名飛生、余一,浙江海寧人,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代陸軍大學校長,陸軍上將。梁啟超學生,蔡鍔重要友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一名畢業,曾創辦《浙江潮》,主編《改造》雜志,與胡適發起新月社。抗戰中發表《國防論》,轟動一時。







▲2021西泠春拍 中外名人手跡暨三寧齋舊藏專場
Lot 3219
徐志摩(1897~1931) 白話詩集代表作《翡冷翠的一夜》罕見詩稿《起造一座墻》
文稿 一頁
1925年8月23日作
刊載:1.《現代評論》第2卷第39期,民國十四(1925)年9月5日。
部分著錄:2.《翡冷翠的一夜》,徐志摩著,新月書店,民國十六(1927)年。
3.《志摩詩集》P82,陸小曼編,商務印書館,民國卅七(1948)年。
4.《徐志摩詩全編》P167,浙江文藝出版社,1986年。
5.《徐志摩作品欣賞》P148,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6.《徐志摩詩全集 第2卷》P105,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
7.《志摩的詩》P114,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
8.《徐志摩詩全集》P366,學林出版社,1997年。
9.《徐志摩作品集》P151,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徐志摩文集》P76,海天出版社,2000年。
說明:陶孟和舊藏與第3223胡適詩稿為同一來源。
此為徐志摩《起造一座墻》詩稿,當系市場幾乎唯一的最初完整創作稿。
詩稿作于1925年8月23日,同年9月發表在《現代評論》第2卷第39期,1927年初收入《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書店出版,后見于各種徐志摩文集,系最廣為流傳的徐氏詩作之一。
此稿將原文中“焦上”二字刪去,改為“衣似的永遠裹著我的心”,除同年刊載在《現代評論》中依然使用“衣似的永遠裹著我的心”之外,此后著錄皆為“蕉衣似的永遠裹著我的心”。
詩歌作于徐志摩、陸小曼熱戀期,采用述說體,即是情詩,又是情書,向陸小曼表達對愛的渴求,毋寧是徐志摩追求愛情的宣言,可見愛情在其內心的神圣及追愛的熾烈和果決。全詩親切、熱烈又堅決,充斥著對堅貞愛情的迫切期待和追求,賦“愛”以神圣、莊嚴,在極致的強烈中反而透露出隱藏在深處的憂慮與不安。所謂“就使有一天霹靂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愛墻”內的自由”,幾乎有一種“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決絕。
詩歌中反映出來的對自由戀愛的向往,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重要內涵之一,有重大的反封建倫理道德的意義。
是詩作于徐志摩旅歐回國后不久,此時徐志摩已與張幼儀離婚,而愛人陸小曼還陷在與王賡的婚姻泥淖中,二人的感情遭到社會及親朋的批評甚至討伐,包括陸小曼的母親吳曼華。社會外界的反對以及陸小曼此時的身體狀況給熱戀時期的兩人心理及情感上的沖擊,從《愛眉小札》中可以看出,這段時間的徐志摩常處在相思和不安之中。在1925年8月23日前的日記中反復透露出徐志摩內心的焦躁與不安。
8月21日,“你一生最重要的交關已經到門了,你不可再含糊,……你果真愛我,不能這樣沒膽量,戀愛本是光明事。為什么要這樣子偷偷的,多不痛快。眉,要知道你只是偶爾的覺悟,偶爾的難受,我呢,簡直是整天整晚的叫憂愁割破了我的心?!?月22日,“我們得互相體諒;在你我間的一切得從一個愛字里流出。我一定聽你的話,你叫我幾時回南我就回南,你叫我幾時往北我就幾時往北。今天本想當人前對你說一句小小的抱怨,可沒有機會,我想說:‘小眉真對不起人,把人家萬里路外叫了回來,可連一個清凈談話的機會都沒給人家!’”此處指徐志摩旅歐時,陸小曼曾寫信要求徐盡快回國一事。8月23日,“眉,你還不厭嗎,這種無謂的生活,你不造反嗎?……你望不見我的心嗎?這凄涼的大院子今晚又是我單個兒占著,靜極了,”等等此類記錄,可見《起造一座墻》這首詩是徐志摩在承受著外界的壓力和自身情感的迷茫中所作出來的。徐志摩希望陸小曼的“愛有純鋼似的強”,即使“秋風吹盡滿園的黃葉,白蟻蛀爛千年的畫壁”,無論時間如何流逝,也能以如此堅定的愛來抵御社會各種壓力,使彼此愛情常在。
此詩學習西洋詩題,追求錯落有致的韻感,使得“愛情”的表達更為強烈。這正是徐志摩一致追求的詩歌形式,將西洋詩的風格融入新文化之后新的白話詩中,再造出一種多樣化的中國特色的現代格律詩。從詩的題材到詩歌主旨的要求,都是新文化運動之后徐志摩努力改造舊文化、追求新文化的實踐。
30×24.5cm
RMB: 300,000-500,000
藏者簡介:陶孟和(1887 ~ 1960),原名履恭,字孟和,以字行,祖籍浙江紹興,生于天津,社會學家。建國后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負責社會、歷史、語言和考古四個研究所,并兼任社會研究所(1953 年該名經濟研究所)所長。著有《中國社會之研究》《社會與教育》《北京人力車夫之生活》等。


除同年刊載在《現代評論》中
依然使用“衣似的永遠裹著我的心”之外
此后著錄皆為“蕉衣似的永遠裹著我的心”

詩文



▲2021西泠春拍 中外名人手跡暨三寧齋舊藏專場
Lot 3222
陸小曼(1903~1965) 山居賞梅圖
設色紙本 鏡片
1940年11月7日作
出版:《陸小曼詩·文·畫》p206,譯林出版社,2016 年。
說明:孫雪泥題跋。
此為陸小曼作、孫雪泥題跋《山居賞梅圖》,作于1940年11月7日。想是將近徐志摩忌日, 故有“筑屋梅間住”“一洗胸中積悶之氣”等感慨之語。
陸小曼在侍從賀天健學畫后,與書畫名家吳湖帆、錢瘦鐵、孫雪泥等人多有交往,彼此切磋,其畫技進步神速,其與孫雪泥曾合作《黃山煙云圖》藏于上海中國畫院。
74×35cm
RMB: 280,000-400,000
跋者簡介: 孫雪泥(1888~1965),原名鴻,字賈森,一字翠章,號雪泥,以號行。上海金山人。拜錢病鶴為師。山水師吳門派,花卉果品設色清雅。解放后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上海市文史館館員。

出版物書影

新婚時的徐志摩(右)與陸小曼

1929年,泰戈爾(左四)再次來華時眾人合影(左二為徐志摩)
伍
(終)
本專題其他拍品賞析



▲2021西泠春拍 中外名人手跡暨三寧齋舊藏專場
Lot 3235
朱自清(1898~1948) 《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通篇批注最終定稿稿本
線裝書 一冊
著錄:1.《文藝論叢》P1-45,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2.《朱自清全集》第八卷P73-122,朱喬森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說明:此為朱自清《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通篇批注本,首尾完整,親筆批校,是市場僅見的朱氏著作稿本,更是市場所見篇幅最大、內容最為重要的朱氏手跡。
此稿為朱自清自存本,經李廣田、趙園等整理后,為已刊《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的重要底本之一,見載于《朱自清全集》等著作,但迄今未悉數刊布,對于豐富《綱要》和全面了解朱自清對新文學的認知有重大意義。
此稿為油印本,有“燕大講義”字樣,含大篇幅剪貼補正及毛筆、朱筆、硬筆通篇批注,批校字數幾與正文字數相伯仲,可見篇幅之大。
朱自清1929至1933年間講述此課,而稿中所引述的文章遲至1933年11月,可見此稿自油印后長期存朱自清手中。朱氏故后,存朱氏家屬手中,經李廣田、王瑤、趙園等整理后始散出。
《綱要》為朱自清在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講授中國新文學研究課程的講義,“是最早用歷史總結的態度來系統研究新文學的成果”,是朱自清對戊戌政變以至1930年代初中國新文學及作家成果研究最完整的的總結概述。他“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觀點和評價”“不僅展示了一個‘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參加者和早期作家對新文學發展的關心和研究”,而且“對今天治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專業工作者也仍有啟發和參考的意義”(王瑤語)。《綱要》系朱自清為清華大學1928年度第二學期所開“中國新文學研究”課程講義,內容分總論、各論兩部分,共計八章。各論分“詩”“小說”“戲劇”“散文”“文學評論”,從本稿中相關部分的批補種可以看出,朱自清對戲劇、散文等新文學的密切關注以及對當時背景下新文學成果的思考和觀點。朱氏“中國新文學研究”課是最早在大學講壇上開設的此類專題課。隨后,朱自清在北平師范大學以及燕京大學兩校同樣開授此課,也是沿用該講義。
此稿為趙園所述《綱要》油印剪貼補正本。據趙園介紹,《綱要》“原稿本共三種,一種鉛印,一為油印,第三種雖有部分油印,但以手寫為主。這第三種扉頁上書有‘十八年’字樣,且內容也較其他兩本粗略,當為初稿。鉛印本最為后出,但油印本上‘剪貼補正’之處頗多,其‘補正’時間,多在鉛印本之后。油印本似為朱先生講課時所用,并在講授過程中隨時有所補充”?,F刊《綱要》整理時即以此稿為重要底本。
《綱要》出版經歷坎坷,且此稿中內容僅部分發表。1948年《朱自清全集》編輯委員會擬將講義整理后收入《全集》,并推定由李廣田負責整理。后《全集》改為精簡本《朱自清文集》,遂未收此稿。198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決定將《綱要》整理發表,由王瑤指導整理工作,趙園具體整理三種稿本,以鉛印本為底本,將另兩種稿本中補正的內容斟酌插入有關章節,并作訂正校勘,刊布于《文藝論叢》第十四輯(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2月版)。后續之發表即依據趙氏的整理成果。
經對比《文藝論叢》中的《綱要》內容,此本中有相當部分內容未曾錄入,主要集中在最后三章“詩”“小說”“戲劇”“散文”等章節,例如在郭沫若、徐志摩、熊佛西、歐陽予倩、田漢等作家作品成果的具體評述等相關內容皆未能進行整理。
趙氏整理時,多依據朱自清在稿中所作綱要,將穿插于書中的不同部分進行整合,工作殊為不易。
此稿主要系綱要性質,但批注部分多詳細舉例并加以分析,結合二者,可成完整的現代文學史著作,是以此稿可視為朱氏的未竟之作。
21.5×15.5cm(冊)
RMB: 180,000-300,000

稿本中亦有提到《翡冷翠的一頁》及多位新月派詩人

▲2021西泠春拍 中外名人手跡暨三寧齋舊藏專場
Lot 3230
錢玄同(1887~1939) 手書章炳麟《廣論語駢枝》
紙本 冊頁(十五頁)
說明:王森然題簽,存其原裝裱。
章太炎弟子錢玄同親筆校抄章氏代表作《廣論語駢枝》。
1932 年,為了勸說張學良出兵東北,章太炎不顧年老毅然北上,并將最擅長的國學傳播廣大青年學子,以激發青年們的愛國思想。章太炎在北京大學以《廣論語駢枝》為題,連講三次,號召青年要洞察社會經濟和歷史演進,宣揚愛國精神,鼓勵抗日。后經章門弟子周作人、錢玄同、吳承仕整理編校,收錄于1933 年刊印的《章氏叢書續編》中。《廣論語駢枝》亦是章太炎晚年講解經學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不乏對孔子、《論語》的獨創性闡釋,反映了其晚年經學思想傾向。
本冊所錄內容相較原文有所刪減,且為贈送友人之作。由簽條及原裝裱可知,此冊應曾藏于王森然處。
29×21.5cm×15
RMB: 180,000-280,000
題簽者簡介: 王森然(1895~1984),中國著名教育家、革命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史學家、美術家,1928年考取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館史學研究生,于1930年結識錢玄同,并請錢玄同為其所作《近代二十家評傳》題寫封面。

▲2021西泠春拍 中外名人手跡暨三寧齋舊藏專場
Lot 3229


▲2021西泠春拍 中外名人手跡暨三寧齋舊藏專場
Lot 3232
俞平伯(1900~1990) 為謝國楨書《瞿園》跋語
文稿 二頁
1965 年作
說明:謝國楨上款,委托人得自其家屬。
本拍品系俞平伯作鈔本袁學瀾適園叢稿“瞿園”條跋語,記述了俞平伯對“留園”、“瞿園”從幼時到成年之后的不同認識,寄托了他對故地園林的留念之情。文中談到其曾祖俞樾、父親俞陛云、姻親洪爾和陳從周,以及蘇州名園網師園、留園等。
瞿園即蘇州網師園,亦作蘧園。乾隆年間由太倉富商瞿遠村所購得,遂亦人稱“瞿園”。建國后曾駐軍,后擬毀園辦廠,陳從周聞言便呼吁搶救園林,并與蘇州園林管理處調查力主修復。文中“陳君屬書詩幅, 云將懸諸殿春簃中”當即陳從周。俞平伯作此跋時園林早已修葺一新,而俞氏“久隔江鄉,攬勝無緣”,“獲觀斯編,偶憶及前蹤,”遂書此文以念之。
25×35cm×2
RMB: 80,000-120,000

▲2021西泠春拍 中外名人手跡暨三寧齋舊藏專場
Lot 3231
郁達夫(1896~1945) 抗戰期間致劉開渠重要信札
信箋 一通一頁
1938年7月19日作
著錄:1. 劉開渠《憶郁達夫先生》,《回憶郁達夫》P93-94,陳子善、王自立編,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
2.《郁達夫全集 11 書信》卷,郁達夫著,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 年。
3.《郁達夫全集 6 書信》P285,吳秀明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說明:此通信由郁達夫寫于常德,由滕固轉交身在沅陵的劉開渠。抗戰時期文藝界人士無私互助的情誼在此信中得到展示。同時,此信中暗含林風眠出走國立藝專的線索亦值得重視。
據劉開渠《憶郁達夫先生》,在接到郁達夫5月底的信后,劉開渠便拜托同在沅陵的沈從文幫忙為郁達夫一家尋找住處,未及事成又接到滕固轉交此信。此時武漢會戰近在咫尺,在此通信中,郁達夫告知劉開渠自己與家人將從常德改道漢壽,寄宿在易君左家。劉開渠也放棄了前往武漢的念頭繼續留在沅陵。
而這一年對于國立藝專來說也意義非凡。1938年春天,北平藝專與杭州藝專在沅陵合并后,由于辦學理念的巨大差異與人事糾紛,林風眠于4月12日離校,引發了杭州學生長達兩個月的學潮。滕固正是在這一情形下臨危受命為院長。郁達夫與滕固、劉開渠等人的聯絡,證實了其與國立藝專少為人所知的密切關系。
27×16.5cm
RMB: 150,000-250,000

▲2021西泠春拍 中外名人手跡暨三寧齋舊藏專場
Lot 3224
胡 適(1891~1962)題 簽贈毛子水合影
照片(銀鹽紙基) 一幀
1961年9月4日作
說明:毛子水上款。
此為胡適簽贈與毛子水合影一幀,作于1961年9月4日。
據《胡適日記全編》,1961年9月2日,“吳大猷、陳受頤、思亮、子水來談。留他們吃夜飯?!贝稳眨巴跹┩Ъs陳通伯晚飯,我去作陪。有子水、雷嘯岑、卜少夫諸人?!庇謸逗m之先生晚年談話錄》,1961年9月5日,“毛子水、吳大猷來,留此午飯。” 可知其時胡適與毛子水往來尤為密切。
值得一提的是,《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序即為毛氏手筆。毛子水早年入讀國立北京大學,師從胡適,頗受胡適賞識,曾與傅斯年、顧頡剛、楊振聲等被稱為“胡門大弟子”。胡適在學術上曾將毛氏稱為“東南圖書館”,毛子水則以胡適為“當代哲人”。1962年2月24日,胡適病逝,毛子水協助治喪,并以白話文撰《胡適之先生傳》及碑文。此后,毛氏曾擔任胡適紀念館講座之職十余年。
12×9.5cm
RMB: 20,000-40,000
上款簡介:毛子水(1893~1988),名準,字子水,以字行,浙江衢州人,學者,《新潮》雜志創始人之一,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之一,被譽為五四時代百科全書式學者。夫人張菊英。北大畢業,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1949年應傅斯年之邀前往臺灣,執教于臺灣大學,任《自由中國》雜志總編輯,獲臺灣最高學術獎“行政院”文化獎。著有《毛子水全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