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31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這次“加長版”的會議,將審議2020年和2021年兩個年度的世界遺產項目。7月16日在福州舉行開幕式后,會議將轉至線上,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歷史上首次以在線形式審議世界遺產議題。
作為本屆世界遺產大會的重頭戲,“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將上會審議。泉州申遺項目已經是第二次申遺,2018年泉州“古刺桐”文化遺址項目曾經參加申遺,2020年我國申遺項目“古泉州(刺桐)史跡”正式更改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泉州作為中國海洋文明的重要代表性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印記更加鮮明。
自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中國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55項,與意大利并列第一。其中,文化遺產37項、自然遺產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
據人民網報道,今天起,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主會場外充滿文化元素的場景布置、大廳熱心服務的志愿者團隊、新聞中心里清一色的高配置設備……處處營造出濃郁的喜迎盛會的氛圍。
此次大會開幕式后,將轉為線上舉行,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歷史上首次以在線形式審議世界遺產議題。
據了解,大會召開期間,還將有“尋夢坊巷”三坊七巷沉浸式演出、“國家文化記憶和傳承”中國的世界遺產記錄傳播項目發布儀式、世界自然遺產與自然保護地協同保護邊會等。、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 人民網 圖

泉州開元寺
泉州申遺項目更名與第二次申遺
澎湃新聞獲悉,泉州申遺項目已經是第二次申遺,2018年泉州“古刺桐”文化遺址項目曾經參加申遺,但并未成功,而此后泉州申遺在總結上次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就遺產價值、系列遺產的要素構成邏輯與整體關聯,以及可持續的保護管理途徑等方面進行了深化研究和完善。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去年介紹,2020年我國申遺項目“古泉州(刺桐)史跡”正式更改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泉州作為中國海洋文明的重要代表性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印記更加鮮明。
2019年初,泉州項目被確定為我國2020年唯一申報項目。之后,隨著文本服務團隊更換為中國建筑歷史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歷史研究所,該項目申報名稱改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新團隊重新編制了申遺文本與管理規劃,新增6個遺產點后,22個遺產點被重新提煉歸類。
然而好事多磨,因為新冠疫情導致去年福州大會延期,原本應該在去年就上會的該項目,也延期到今年大會上審議。線下會議變成了線上會議。今年6月初,ICOMOS建議泉州項目“無保留列入”。
根據考古發現、典籍文獻和域外文字記錄表明,中國海洋文明與其他中華文明一樣歷史悠久、不曾間斷。但客觀而言,中國開拓海洋、經略海洋的歷史極具波折起伏,總的規律是,當朝野上下同心同欲時,海洋商貿活動風正帆滿,產生了富國裕民的顯著財富效應;反之,當封建王朝與民間社會價值取向相逆時,海洋商貿活動處處受到掣肘并走向邊緣化,導致國弊民窮直至備受外族欺凌。歷史蘊含真知。對于中國歷史上大量的、極為豐富生動的海洋商貿實踐活動,推動人們從“形而下”的現象認識,上升到“形而上”的價值共識,其意義可謂深遠而宏大。
“古泉州(刺桐)史跡”更改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不僅是申遺項目名稱的變化,而且將申遺遺產點從16處增加到22處。原納入申遺的16處遺產點,包括了體現本土航海貿易傳統的碼頭、航標、橋梁、海神廟,體現外來族群文化和生活的寺院和墓地等;項目更改后增加的6處遺產點,包括了冶鐵、陶瓷和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市舶司等考古遺址遺跡,使泉州作為宋元時期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普通價值更加突出,遺產支撐體系更加完整。
按照大會議程,泉州項目上會審議的時間很可能將安排在7月25-27日這三天期間。泉州申遺可謂一波三折,經過重新梳理后今年重新整裝出發,在申遺故事的述說上也更加圓熟流暢。更好的歸納,更充分的準備,以及本就杰出的遺產價值,希望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在今年夏天順利地申遺成功。
福建是文化大省,也是世界遺產大省,擁有武夷山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永定土樓文化遺產、泰寧丹霞自然遺產、廈門鼓浪嶼文化遺產。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主會場————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大廳 人民網 圖
首次以在線形式審議世界遺產議題
這次大會在形式上有何創新?世界遺產有哪些類別?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它們?
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田學軍此前在相關發布會上表示,本屆遺產大會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肆虐的背景下舉辦的。中方作為東道主,將會同教科文組織秘書處、世界遺產委員國以及其他《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有關專業機構等,一道努力辦好本屆大會,力爭在三個方面辦出特色:一是形式創新。大會開幕式將于7月16日在福州舉行。屆時,教科文組織三大治理機構負責人,即總干事、大會主席、執行局主席,將在線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公約》締約國駐華使節或代表、有關國際組織駐華代表將齊聚福州、共襄盛舉。開幕式后,大會將轉為線上舉行,這是教科文組織歷史上首次以在線形式審議世界遺產議題。本屆大會確立并使用的一系列在線審議世界遺產項目的操作規范,將成為后疫情階段世界遺產領域線上線下結合開展工作的重要參照。
二是成果可期。本屆大會實際上是一次加長版的會議,將審議2020年和2021年兩個年度的世界遺產項目,包括45項《世界遺產名錄》待審項目和258項世界遺產保護狀況報告,相當于往屆大會雙倍工作量。預計《世界遺產名錄》等各項清單都會有重要更新。當然,根據有關規則,能否成為世界遺產需要一個完整的評估周期,要根據國際專業咨詢機構評估建議、最終由世界遺產委員會集體討論決定,請大家持續關注大會審議進程和決定。同時,本屆大會還將聚焦世界遺產保護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集思廣益,提出應對未來挑戰、促進實現《公約》戰略目標和世界遺產均衡、可持續發展的新共識和新倡議,為這項事業貢獻新智慧和新力量。
三是活動豐富。本屆大會期間,各國將舉辦一系列配套活動和邊會,包括中國和教科文組織合作舉辦的世界遺產青年論壇、世界遺產地管理者論壇,以及中方主辦的8場邊會。其中,教育部主辦的“面向未來的世界遺產教育”主題邊會將邀請多個國家教育部長級官員、常駐教科文組織大使等,共同探討如何推動世界遺產保護理念知識走進課堂、走進社會、貼近青少年,培養新一代世界遺產的保護者,人類文明的傳承者,世界和平的促進者。
福建省省長王寧昨天在福州會見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主席田學軍一行時表示,福建將當好東道主,全力以赴做好各項服務保障,確保世界遺產大會成功舉辦;并以此為契機,加強交流互鑒,全面提升福建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水平。
國家林草局保護地司副司長嚴承高此前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是《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堅定支持者和積極踐行者。
根據世界遺產委員會咨詢機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對全球世界遺產保護狀況的權威評估報告《2020年世界遺產展望》顯示:世界自然遺產和雙遺產中,全球整體狀況處于“好”和“較好”的比例為63%,中國比例為89%;全球處于危急狀況的為7%,中國為零。
“我國18處世界自然遺產和雙遺產總體保護狀況良好,無瀕危狀態遺產地。評估報告顯示我國整體保護狀況明顯優于國際平均水平。”嚴承高表示。
世界遺產如何保護?

世界遺產 敦煌莫高窟
世界遺產,被認為是“人類獻給未來的禮物”。包括文化遺產在內的“世界遺產”自有一套詳細、嚴格的標準,只有符合要求的才能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且,“申遺”成功后并非代表就此一勞永逸。據中新社報道,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曾提到,“如果放任不管使其遭受破壞的話,也可能會被‘摘牌’,即從名錄中撤銷”。“申遺”成功之后,如何保護、開發是各界關心的話題。
嚴承高此前表示,中國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利用始終堅持資源保護與民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自然遺產保護促進了綠色發展,助力了脫貧致富、鄉村振興。
王巍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應當鼓勵文化遺產開發或利用,但要將保護放在第一位,“每處文化遺產都訴說著一段歷史,如果能讓民眾前來參觀、感受到先民的智慧,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