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中宣部、中國文聯主辦的“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于6月27日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開展。展覽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綜合材料和雕塑等藝術樣式,共展出作品近180件。這些作品是近年來黨史題材美術作品創作的最新成果,聚焦建黨百年的重大歷史事件、杰出歷史人物和優秀共產黨人,形象化再現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偉大貢獻和不朽功勛,用獨具匠心的藝術之美,于歷史細節處鐫刻初心使命,于時代畫卷中描繪復興前景。為更好地引導廣大藝術家、美術工作者更加自信自覺傳承紅色文化、賡續紅色基因、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創作出具有中國氣魄、民族精神和具備新時代審美的美術作品,引導觀眾深入了解藝術家們熔鑄于創作中的家國情懷,深切感受作品中蘊含的初心力量,我們特別邀請相關文藝評論家、美術家就此次美術作品展分別從不同視角進行評析導讀,共同回望創作歷程、探討創作價值、瞻望創作未來,以饗讀者。
百年黨史精神圖譜的完美藝術呈現
——簡析建黨百年大型主題雕塑和美術創作工程

馮遠
中國文聯副主席
中國評協第一屆顧問
2018年,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日子,由中央宣傳部、文旅部、中國文聯、財政部共同主辦,中宣部、中國文聯領導親自籌劃、指導、推進的“重大主題雕塑工程”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分別在6月和8月啟動。這兩項工程,前后歷時三年,全國各大美術院校、美術創作機構、30多個省市區美協和軍隊系統的3000余位作者參與。廣大美術家回應和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精神,以傾力打造精品力作為實際行動,向建黨百年獻上一份厚禮。2021年5月,幾經修改打磨的五組主題雕塑如期安裝到位,矗立在黨史館西側的廣場上。而經由專家嚴格投票驗收的近180件繪畫、雕塑作品經過最后一輪緊張的加工潤色,陳列于黨史館四層展廳,正式向公眾開放展出,相當一部分作品就來自大型美術創作工程。
一
由276位人物造型、近600塊漢白玉雕鑿拼裝而成,名為《旗幟》《信仰》《偉業》《攻堅》《追夢》的五組雕塑,分別由國內四大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館的主創團隊承擔創作。組雕呈“U”字型環抱式結構在廣場上由北向南對稱展開,整體風格和諧又各具特色,其人物群像形神兼備,結構氣勢宏大、壯觀巍偉,堪稱達到了當代中國大型群像性、紀念性、空間環境雕塑的五“最”,即最大體量、最昂貴材質、最強專業陣容、最佳藝術質量、最好加工水準。
如果說中國美術館吳為山團隊的《旗幟》,以簡約的藝術語言、別致的材質、更多的象征性意義,領銜并勾聯四組群雕而形成整體基本架構,突顯黨的政治理念和黨旗的標志性特征的話,那么中央美院呂品昌團隊的《信仰》則刻意塑造了71位人物代表舉手宣誓一刻莊嚴肅穆的氣氛,該組雕塑造型謹嚴、手法細膩,延展了當年天安門廣場上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風格特點而更為精妙。相比之下,清華美院曾成鋼團隊的《偉業》系由65位不同時期不同身份的人物群像組合,傳達出某種承續接力、薪火相傳的象征意念。比之前者形成對應,《偉業》的藝術風格更趨粗獷而富張力,作者甚至有意保留了寫意雕塑雕刻斧鑿的粗礪體塊厚重感。而由中國美院楊奇瑞團隊主創的《攻堅》,是以寫實手法表現寫意內涵,其扎實的體形塑造既深入到位又風格方斫有力,似乎兼容了前二者的不同優長,將67個人物經由不同的歷史情境和事件串聯起來,力量感與厚重感兼具。魯迅美院李象群團隊以《追夢》為題的群雕,則以表現73個人物為主,深刻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不光像“石榴籽”一樣緊密相聯,特別是最大化地張揚了浪漫主義、理想情懷和唯美追求的意蘊,與前三組群雕的莊嚴、奮力、前仆后繼形成鮮明反差與互補,突出了人物群像充滿憧憬的歡欣喜悅。
在《旗幟》招展輝映攏抱下的四組群雕中,眾多的人物形象生動而有神采,共產黨人的精神形象飽滿豐富且熠熠生輝,其中不乏精彩的個性特征,可謂“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盡管這些凝止于瞬間、經過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靜穆無言,但其洋溢和發散著的藝術魅力則將對所有駐足瞻仰的觀眾形成經久不息的震懾沖擊。它們在麗日輝耀下、在光影遷變中將會持續不斷地產生出特異的觀賞效果,讓在不同時段前往“打卡”的觀眾因之產生日久彌新的審美感受和識讀聯想。

△許江、孫景剛、鄔大勇《紅潮——五四運動》油畫
二
按照“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主題,規劃內容而組織展開創作的近180件繪畫、雕塑作品,在黨史館陳列,組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史的視覺藝術長廊。這批超越了歷次美術創作活動最大尺幅、體量的作品,以等于、甚至大于真人比例,展開歷史縱深的各個史實、事件的情景再現和象征性表現。在專家團隊的指導幫助下,美術家們認真挖掘歷史文獻資料,最大化地利用可資借鑒的圖像素材,在嚴格遵照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充分展開藝術想象力,精心構思、創意、設計、營造畫面形式,以濃重的色彩筆墨塑造不同時代的人物形象。在這支近千人的創作“施工”隊伍中,60%以上是60、70、80后,雖然他們未曾經歷過動蕩歲月,對那段歷史缺乏真切感受,但他們都以舍我其誰的熱情與執著,以高度的責任意識,通過層層競爭比選,以個人或集體的方式得獲擔綱各個主題創作的簽約,并且以全身心的投入與努力,為謳歌黨的史詩竭盡才情、智慧與技能。

△沈堯伊《遵義會議》油畫
許江等作者的《紅潮——五四運動》是一幅類乎紀實性場景的寫實風格作品,畫面中當年參加游行的北京各高校學生高舉標語、旗幟、橫幅迎面走來,作者注重歷史事件氛圍的渲染,以飽滿的構圖著重營造撲面而來的無畏氣勢,攝人眼目。沈堯伊的《遵義會議》是作者在早年作品基礎上的新創,以《地球的紅飄帶》稱譽的七旬沈老不顧年邁,仍然以充沛的激情、奔放的筆調和色彩禮贊著革命領袖的風采。其他如高天雄、胡冰的《轉戰陜北》,陳樹東的《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尹驊、來源的《立國之本》,陳堅的《紅地毯述》,駱根興的《歷史的星空——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王鐵牛的《1959——大慶石油會戰》,孫皓的《空間·作為》,龐茂琨的《彝家新村歡迎您》,俞曉夫等的《北京奧運會》等等,都是形式新穎、藝術語言精湛的出彩作品。

△王珂、張煜《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中國畫
素來怯于表現宏大敘事題材的中國畫,此次涌現精彩佳作。王珂、張煜的《工人運動第一高潮》,吳憲生的《耕者有其田》在運用水墨材質語言和技藝上,突破了傳統繪畫的局限羈絆,在多人物群像組合塑造方面,有效地解決了水墨語言與素描造型的兼容關系,強化了寫實人物形象的刻畫塑造,也創造性地破解了水墨畫難以承擔大型主題性創作的難題,令人欣喜。而趙建成、趙曉建的《開國大典》則在開國領袖人物形神刻畫上將基本功的優長和駕馭能力發揮到了極致。苗再新的《百團大戰》,王野翔等的《第一次攜手》,徐默等的《大國正名——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黃駿的《人才強國》等都將水墨語匯寫實表現、服務主題的包容性、變適性發揮到了前賢未曾企及的豐富程度。工筆畫方面則有李傳真、陳孟昕的《友誼的豐碑》,王冠軍的《熱情洋溢的代表委員們》,王海濱、孫志均的《巔峰——1981年中國女排首獲世界冠軍》,焦洋的《寶鋼建設》,黃山等的《幸福新時代》等作品,既富形式意趣,制作手法亦堪為精妙有特色。

△趙建成、趙曉建《開國大典》中國畫
在近年來各項大型美術創作工程中,以往由刀刻使轉擅勝中小幅面的版畫異軍突起。美術家采用多版“無縫”拼接的方式,使版畫藝術的表現力絲毫不遜于國畫油畫。其中袁慶祿的《廣州起義》以精湛的造型和畫面組織能力以及熟練掌控大幅版畫的刻印拼接,成為國內目前最大幅面紀實性版畫的代表作。而孔國橋等的《沸騰的中國》,張敏杰的《進博會一角》,則兼容同一主題的多個側面和不同場景內容,采用意識流結構疊置的手法,較好地呈現了主題應有的多角度豐富性,難能可貴。

△袁慶祿《廣州起義》版畫套色木刻
在單一主題的室內雕塑方面,則有吳為山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李象群的人物塑像《歷史的抉擇》,發揮了精準塑造真實歷史人物的專業優長,藝術手法嫻熟,形神俱全。而班陵生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蔣鐵驪的《五卅運動》、鄧柯的《風雨同舟》等作品,則充分延展了雕塑的多種語言和處理手法,兼取圓雕與不同程度深淺的浮雕藝術表現方式,將主題中個體人物形象與群體造型以及情景環境的標志性關系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經由雕塑藝術特有的空間與體量處理,形成立體的綜合效果,增強了觀看的“在場”感,可觀可感可觸摸。

△班陵生、付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雕塑
三
春秋寒暑三載,千余天夜以繼日。數十次會議的研討、論證、遴選、評審;近百個歷史主題的深化和創作草圖的完善;數輪創作培訓、輔導;歷時四個月、行走8省市對百余件作品的現場觀摩指導、數度修改調整和集中改稿;無數作者和工作人員放棄休息日、克服家庭困難,邊學習、邊改進、邊提高,精益求精,以苦為榮。美協職能部門干部員工不懼繁雜,“白加黑”“五加二”,甚至通宵達旦;做好服務工作積極主動、無一抱怨、甘當幕后英雄;用情用心用勤,使命所系、責任驅策、點滴涓積、感人至深。在主辦單位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趨前指揮下,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黨史館專家團隊、藝術指導委員會老藝術家、全體主創人員和中國美協工作團隊的通力協作、努力工作、忘我付出下,“重大主題雕塑工程”和“美術創作工程”得以圓滿完成,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感召下,黨的十八大以來持續開展的多項主題性美術創作活動,作品的質量和水平不斷獲得提升,精品佳作的數量不斷增長,特別是涌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青年才俊,這不光在文藝界堅定了正確導向、扭轉了形形色色的頹風,更是為新時代培養青年文藝家提供了極好的學習、實踐、提高的機會。一大批青年美術家在黨的領導下自覺凝聚成長起來,形成新時代美術創作的主力梯隊和青年骨干方陣,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和英雄,凝聚人心、激勵士氣、鼓舞人民斗志。這是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創新文化不斷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人力、智力保障。回顧兩項工程實施以來走過的每一步,無不匯聚了集體的智慧和心血結晶,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優勢使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使然,也是舉國家之力的優勢使然,更是中國人民的理想愿望的優勢使然。
“一世紀風雨兼程,九萬里風鵬正舉”,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習近平總書記鏗鏘的話語猶在耳:“中國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當代中國文藝家在交出一份份合格答卷,勠力于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時,腳下正啟“趕考”新征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