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的張大千,愛荷且尤擅畫荷,經數十載的探索變革,推陳出新,至老彌佳,終成馳名中外的“大千荷”。
張大千畫荷,大致有三個時期:三十歲之前的師古期多以八大、青藤白陽、陳老蓮等臨摹為主,畫風清新俊逸;三十至六十歲左右為集古期,他在師古基礎上,汲取宋畫精華,強調物理、物情、物態。因此鉤金荷花富麗堂皇,沒骨荷花清妍秀麗,寫意荷花水墨淋漓,可謂由“瑰麗雄奇”達“蒼深淵穆”之境。這一時期,大千畫荷的獨特之處,在于花瓣皆用復筆點綴,以求提神醒目;化古期則是其六十歲到八十五歲期間,首創的潑彩、潑墨藝術為畫荷開辟了新天地,筆簡墨厚,氣質淳化,是其“化古為己”的標志。
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珍藏的張大千《接天蓮葉無窮碧》,正是張大千由集古期(中期)向化古期(晚期)邁進的力作,張大千在此時期尤為重視書畫關系。他曾說:“畫荷花的竿子要用篆書,葉子則是隸書,瓣子就是楷書,水草則用草書。”若以此言觀此畫,便發現其所言非虛。在四尺整紙的巨幅上,畫心左側和中心下方的荷葉濃墨潑寫,卓然飄逸,微風拂過,傲然地舒展筋骨。荷葉疏影中高潔雅致的白荷一朵似怒放似凋零,一朵半遮半露悄然綻放,花蕊碩大,近尺見方,十分少見。另有兩株苞荷騰空而出,一傾一斜,各具蓬勃向上之勢,含苞待放、怒放、將殘的畫法,喻示荷花生命的三種狀貌,雖情態不一,卻顧盼相應。圓渾勁挺的荷莖,“兩筆完成,一筆從上至下,另一筆從下至上,兩筆自然接榫”,并以一己之力支撐起畫作的天地,更為右側兩片墨色厚重的荷葉生長提供了空間。荷間或有水草縱生,層次分明,力透紙背。整幅畫作架構自然忘形,用筆古樸疏狂,潑墨淳厚飄逸,格調清新典雅,尤其是純熟的功底與老辣的技法,于渾樸中見清秀,于灑脫中含縝密,于酣暢中寓意蘊,令人折服。
此畫是張大千為李晏平、李季瓊夫婦所作。李晏平當時在國際勞工局(日內瓦)工作,李季瓊則是在聯合國(日內瓦)工作的第一位中國女性。張大千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歐洲辦畫展兼治眼疾期間,與李晏平成為好友并偶住其家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