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家珍 — 李煜瀛舊藏小品專題
日期:2021-06-21 15:24:02 來源:中貿圣佳
拍賣
>高陽家珍 — 李煜瀛舊藏小品專題
李鴻藻(1820-1897),字蘭蓀,號石孫、硯齋,河北保定人。同光年間的清流領袖,晚清主戰派重臣之一。咸豐二年(1852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督河南學政。在政治上,歷任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調吏部尚書。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拒和主戰,戰敗后反對簽訂《馬關條約》,與張之萬之間多有酬酢,唱和頻頻,為藝壇之佳話。李鴻藻育有三子,長子李兆瀛和次子李焜瀛均為郎中,其中尤以三子李煜瀛最為人所知。李煜瀛(1881-1973),字石曾、石僧。1917年任北京大學教授,并創辦中法學院、中央研究院。1924年,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他參與驅逐溥儀出宮,曾被聘為清室善后委員會委員長等職。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任臨時董事兼理事會理事長,是故宮博物院的開創者之一。制定《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此后歷任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國立北平大學校長、北平研究院院長等職,在國民黨內被尊為“元老”之一。在籌建故宮博物院的過程中,李煜瀛曾力排阻撓干擾,組織專家全面清點宮內文物、圖書、物品,并抓住時機創立故宮博物院,中國博物館事業由此向正軌化發展。在故宮任職期間,他設法確保故宮文物、典籍免遭流散。著有《石僧筆記》,遺稿有《擴武自述》《石僧隨筆》等。中貿圣佳2021上海首屆拍賣會書畫專場設有“李煜瀛舊藏小品專題”,精選李煜瀛舊藏書畫近20件,其中包含有古代張問陶、袁枚、姚鼐,近代啟功、徐邦達等作品。本次所選拍品,多有李煜瀛題跋,或記錄自己從父親學書之經歷,或說明自己從事收藏之主旨,并錄有書家簡介之文字。李煜瀛舊藏大抵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李鴻藻李煜瀛舊藏的文墨,如清代學人的手跡。李煜瀛珍愛古人手澤,他在邊跋中多有體現,其中包括他寫有“六代文墨”和學人簡介等等,“六代文墨即六代文獻墨跡之簡稱,六代文墨由吾鄉吾家吾手所集成,分為類函與專冊專件”,絕大多數藏品都鈐蓋有“高陽紀念圖書館章”、“世界聯合圖書館章”的印章,俱能彰顯出李煜瀛在傳承與收集這些藏品時的計劃與預期;二是李煜瀛收集其父高陽相國李鴻藻的手札,關于這一部分,李煜瀛在邊跋中也有說明,各個門人、與其父之同年,淵源等俱附錄說明;第三部分則是當時時彥贈送給李煜瀛與林素珊的畫作,林素珊是李煜瀛的第三任妻子,兩人結合后還以“李林書屋”為號,且李煜瀛為這部分畫作起名為“素珊集畫”,包含有啟功、徐邦達、鄭午昌等巨匠早年的作品,具有珍貴的史料與藝術價值。題跋:先師文正公遺札,頃得石曾世兄見示,展讀一過,不勝硯席之感。乙丑元月,門人桂坫謹識。題跋:右姚惜抱先生臨右軍《樂毅論》真跡,原共繭紙八幅,末幅暑款:嘉慶庚申秋九月,書于鐘山書院。時先生年政七十也。舊裝一冊,為彭澤歐陽潤生觀察所藏,其嗣君季高,今秋攜來滬上,余以重值收得,因贉池零落付褾工周喆生重裝,乃周之比鄰,一夕不戒于火,牽連殃及,四壁蕩然,倉黃掇拾,僅存此幅,余則悉為六丁攝去矣。惜抱先生書優入妙品,小楷尤所希見,況此為晚歲詣精之作,又幸保存于煨燼之余,吉光片羽,彌足珍貴,世有真賞,固應以焦尾琴視之也。癸亥仲冬下浣六日,合肥李國松記。鈐印:松(朱)說明:姚柬之(1785-1847),字佑之,號伯山,又號且看山人。安徽桐城人。清代文學家。道光二年進士。歷河南臨漳、廣東揭陽知縣,至貴州大定知府。因與上官不合引歸。在官善決疑案,除賭窟,息盜風,禁止械斗。有《漳水圖經》《綏猺廳志》等。汪亞塵、張書旂花鳥圓光二幀
鏡心(二開)?設色紙本
L:30.5cm.(2)
RMB:10,000-15,000
說明:李煜瀛上款。
2.徐邦達,上海書畫賞鑒家。往來于滬浙嘉興間,就審定言與張蔥玉齊名,蔥玉靜公之族孫也。藏中有徐論留中使帖宴跋一扎,張之靜公冊觀款,均為六代文獻墨跡,民國時期之資料。素珊得此畫于滬,有與其札并觀。辛卯十二月書于孟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