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藝林中,吳湖帆沖破南北宗壁障,以其雅腴靈秀、清韻縝麗的畫風自開面目,稱譽畫壇。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吳湖帆更以其出神入化、游刃有余的筆下功夫,成為海上畫壇的一代盟主。吳湖帆大師系列佳作即將重磅亮相上海嘉禾2021春季藝術品拍賣會,敬請拭目以待!

吳湖帆
(1894-1968)
吳湖帆,名萬、倩,字東莊,號倩庵,江蘇蘇州人。“三吳一馮”之一,其梅景書屋培養了王季遷、陸抑非、徐邦達等書畫名人。收藏甚豐,精鑒別、填詞。山水宗“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以雅腴靈秀享譽畫壇,為海上重要名家。
山水畫中能熔鑄宋、元而自成一家者,數百年來寥若晨星,吳湖帆堪屬個中翹楚。而近百年來,繪事上能寫就黃公望山水之精神者,非吳湖帆先生莫屬。

《陽明洞天圖》吳湖帆
水墨紙本 鏡片 1930年作
尺寸:102×40cm
題識:黃大癡陽明洞天圖,庚午七月,仿其大意吳湖帆。
鈐印:吳湖帆
出版:《海上繪畫》P213, 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年。

出版物封面圖
縱觀吳湖帆作品,托名臨仿古代畫家的山水畫作,不在少數,然實則大多已具自家風貌,抒己之性靈。出生簪纓世家的吳湖帆,?藏宏富,其中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當屬最愛,他亦稱其為“吾家梅景書屋所藏第一名跡”,對之日夜心摹手追。1943年初夏,吳湖帆還偕友人陳小蝶、陳子青及門生陸抑非、潘志云到常熟拜謁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墓。

《陽明洞天圖》局部
此幅畫作乃是吳湖帆仿大癡的另一名作《陽明洞天圖》,作于1930年。同年馮超然亦曾追摹此作,與馮氏臨本比,吳湖帆摹本明顯更為松秀蒼潤而得大癡神髓,畫面中古樹層巒、山川雄渾、草木華滋,一派浙東風韻。

《陽明洞天圖》局部
此時的吳湖帆,年僅三十有六,但筆底云煙,早已不同凡響。吳湖帆對黃公望的推崇和喜愛盡訴筆端。

《神駿圖》吳湖帆
吳家富收藏,吳湖帆亦以獨具只眼的鑒賞知名,1934年于故宮任書畫審查委員的經歷,使他極大地開闊了眼界,為其畫風的轉變與境界的提升奠定了基礎。《神駿圖》是他于1939年所作,是其畫風嬗變后的重要作品。

《神駿圖》局部
畫面中,一褐白神駿傲立于前,氣度從容,豐腴圓潤,四肢纖細,類唐人筆。一圉人立于馬后,神色猶疑,雙手緊握,點出題跋詩中“挽控”而“莫敢騎”之意。

《神駿圖》局部
設色堪稱吳湖帆的一絕,陸儼少曾不無爭衡目的地評其畫云:“筆不如墨,墨不如色”,與張大千特擅華美艷絕的色彩相較,吳湖帆則以相對淡逸灰暗的溫潤冷艷見長。畫面融水墨烘染與青綠設色于一爐,將唐宋高古的絢麗融入江南畫超逸的墨韻,亦古亦今,自出機杼。

《神駿圖》局部
吳湖帆以臨摹諸家見長,上至五代董巨荊關,下至四王吳惲,或山水人物,或花鳥翎毛,無不逼肖原作,追魂奪魄。雖廣采博取,但其筆墨,卻始終圍繞著南宗“淡而彌厚,實而彌清”的要訣,體現著清逸渾厚、豐腴滋潤的審美,彰顯著“一片江南”的思古幽情。

《翠華仙姿》吳湖帆
水墨紙本 鏡片 1948年作
尺寸:105×36cm
題識:擬唐子畏翠華仙姿,戊子秋,吳湖帆。
鈐印:倩盦
唐寅以南宋院畫為基點,有別沈文師于元人,使其畫風既不同于沈周筆力老健、豪放雄逸,也不同于文征明之構圖平穩、墨色典雅。他親歷名山大川,探幽涉奇,追尋宋人的“游觀山水”,一如李郭派“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林泉意造,而非脫略形跡的“書齋山水”。

《翠華仙姿》局部
而吳湖帆臨仿的唐六如《翠華仙姿》,氣息高古,在擬唐寅筆意的基礎上又不失雅腴靈秀的個人特色,師意不師跡也。

《翠華仙姿》局部
此圖寫高石老松,近景坡石嶙峋,虬松迎風,極富韻律和文人畫秀潤空靈的格調。用線勁力,纖而不弱,力而有韻,具有剛柔相濟之美。山石蒼潤,沒有淳樸生拙的書法用筆,尤見水墨烘染之功力。誠如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所言:“既秀潤有饒氣韻”“一段蕭疏清曠之氣,出于煙波柳岸間”。
吳湖帆向以山水馳名,人物、走獸、翎毛、花卉皆有涉獵,其中又于沒骨花卉一道尤見妙詣。其花卉取法上溯惲南田、青藤白陽、明四家,又遍覽宋元明清各家,終自成面貌。其中于沈周精研甚勤,筆墨意態多有取法。

《桑竹春蠶圖》吳湖帆
設色紙本 立軸 1949年
尺寸:95.5x51.5cm
題識:衣被深功藏蠢動,碧筐火暖起眠時。題詩勸爾加餐葉,五月吳民要賣絲。沈周。此石田老年奇構也。己丑四月兵火倉皇聲中,孫伯淵兄攜來對臨一本以遣積悶。吳湖帆記于滬寓。
鈐印:吳湖帆印、萬里江山供燕幾、抱真、迢迢閣
吳湖帆自題簽:湖帆臨石田桑竹春蠶圖。
出版:
1.《吳湖帆書畫集》P96,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2.《畫壇圣手-吳湖帆傳》P69,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
3.《吳湖帆畫集》上卷P189,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6年。
4.《中國近現代國畫大師經典畫作·吳湖帆畫集》P86,榮寶齋出版社,2009年。

出版著錄封面圖
說明:
1.孫伯淵(1898~1984),江蘇蘇州人,著名書畫碑帖鑒定家、收藏家。孫伯淵與吳湖帆為吳中摯友,相約來上海后對門而居,朝夕相處,過從甚密,共享鑒藏古畫的喜悅。
2.吳湖帆素有繪圖“付顧抱真存之”以紀念的習慣,畫中左下“抱真”一印,當為吳湖帆夫人顧抱真藏印。

孫伯淵
孫伯淵(1898~1984),蘇州人,齋號石湖草堂,裝裱名家,著名收藏家、鑒賞家。他與吳湖帆對巷而居,過從甚密。

“抱真”印
本幅《桑竹春蠶圖》雖習沈周,卻雅淡秀逸,氣度悠然,發展了自惲南田以來的沒骨設色傳統。吳氏用色之精妙于該卷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桑竹春蠶圖》局部
畫面中的桑竹敷色控制得宜,水份的干濕濃淡掌握得恰到好處,于一單色中見深淺濃淡、陰陽向背,可謂一色生眾色,而這正是他“色中現色”的神妙之處。桑與竹縱列掩映,隨物賦形,三三兩兩的蠶穿插于桑葉間,相映成趣,一派天成。用筆老道,既攝其神又不遺物態,堪稱是吳氏創作成熟期的花卉杰構。

《桑竹春蠶圖》局部
在中國近現代畫壇上,吳湖帆向有“畫竹第一人”的美譽。吳氏畫竹先從宋人雙鉤填墨法入手,又追摹趙孟頫、管道升,再習惲南田,融前人各法,又將自己對于國畫敷色的理解和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雜糅其中,形成了舒雅天真、頗富文人意蘊的畫竹風格。

《墨竹》吳湖帆
設色紙本 立軸 1958年作
尺寸:125×40cm
題識:虛其心直其節,金作枝鐵作骨。一九五八年春分節,為伯清同志戲寫即正,吳湖帆。
鈐印:吳倩畫印、梅景書屋、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請將手機鎖屏后,橫屏觀看
▽

《墨竹》
說明:
上款人應為徐伯清(1926~2010),浙江溫州人,生前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中華藝術家協會會長,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師范大學書法專業客座教授,浙江舟山書畫院名譽院長。

1957年2月,吳湖帆與徐伯清攝于豫園
徐伯清書畫并舉,藝理雙修,與吳湖帆亦師亦友。1958年,在嵩山區政府任干部的徐伯清得知吳湖帆未被錯劃為右派,登門報喜。
此幅《墨竹》作于1958年,是吳湖帆晚歲竹石精品,通過此幅佳作我們能一窺吳氏畫竹技法之精湛。畫面中,一簇墨竹肆意生長,似要沖破畫面而上,噴涌出旺盛的生命力。畫面左側,但見一抹輕揚的穿枝,悠揚肆意地在廣袤的素紙上劃下柔韌蒼勁的弧線,寫來瀟灑倜儻,表達出竹堅韌優雅的特征。

《墨竹》局部
吳氏曾如此闡述對竹石的創作心得,“畫古木竹石,較畫山水為難,以其筆法疏簡,而氣韻須充沛,非深通畫學者,不曉也。”

《墨竹》局部
觀是幅《墨竹》,用筆俏而不輕浮,厚重而有文氣,竹葉或展或卷,竹枝或直或彎,生動可人之處,直叫觀者擊節。用墨亦淡雅亦沉穩,對于水份的控制恰到好處,使竹葉有“鳳尾梢卷”之勢,透露出疏淡清雅之韻味,蒼翠華滋之感。真乃“一樹一石,勝于千巖萬壑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