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風范——佚名羅漢圖對屏
日期:2021-06-15 10:13:21 來源:北京榮寶
拍賣
>高僧風范——佚名羅漢圖對屏
預 展 時 間
06.17-06.18
拍 賣 時 間
06.19
展 拍 地 點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9號)

佚 名?(宋-元)?羅漢圖對屏
設色絹本?立軸?
尺寸:115×53cm×2 約5.5平尺(每幅)
佛教在唐朝進入全盛時代,各派道場寺院林立,諸多以佛教故事、公案等為內容的壁畫也隨之流行,宮廷和民間各階層的參與也使佛教人物形象逐漸世俗化,更貼近漢地的文化生活。到了宋代,手工業更為發達,大幅絹素的出現,使不少壁上繪畫轉向絹本材料,這也為佛教繪畫的傳播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尤其到了南宋,東南沿海船運的發展,大量佛畫東渡日本,成為日本各大寺院的陳設品。這其中尤以十六羅漢為題材的成套繪畫最多。羅漢畫在南宋時期已深得士大夫喜愛,且成為道釋畫科中的主要畫題。其畫風主要有幾個系統:屬于文人畫者,多半以白描筆法畫之;屬禪余畫風者,每好以水墨表現之;屬職業畫工系統者,則呈現富麗多彩。元代羅漢畫除了繼承南宋畫風之外,尚有融和各系統之趨勢。??
第六跋陀羅尊者像
從存世的十六羅漢圖來看,大多是由幾套底本經各代傳摹演繹而來,比如傳貫休《十六羅漢像》,現多定為宋摹,風格奇古,造型夸張,富于裝飾趣味;又金大受《十六羅漢圖》,有明確作者款;還有眾多傳為顏輝所作的作品,雖無本款,在流傳過程中,歸于其名下。這一系列的十六羅漢圖,給我們呈現出宋元之交逐步固定為形式內容統一的十六羅漢形象。
第十二那伽犀迦尊者像
此兩件羅漢像就是某一套十六羅漢像中散佚的第六跋陀羅尊者和第十二那伽犀迦尊者。第六尊者跋陀羅為梵語 Bhadra 的音譯,漢語意義為“賢”。據記載佛陀跋陀羅(359-429),傳經者,生于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族姓釋迦,系釋迦牟尼叔父甘露飯王的后裔。5歲喪父,17歲出家。記憶力超強,與后秦僧人智嚴同從大禪師佛大先受禪法。后受智嚴邀請入漢地,于后秦弘始八年至長安。因與鳩摩羅什不和,被迫與弟子慧觀等40余人赴廬山, 備受慧遠歡迎。留居廬山,譯《修行方便禪經》。東晉義熙八年(412年)赴荊州,其后又到建康住道場寺,與法顯等譯出《摩訶僧祇律》;同時譯出《大般泥洹經》。后又創譯《華嚴經》60卷。其所譯經論共13部,125卷。所譯《華嚴經》對中國佛學的發展影響甚大。佛馱跋陀羅于劉宋元嘉六年(429年)圓寂,年七十一歲。第十二尊者那迦犀尊者,原為北印度色瑪一王子,長大后放棄王位繼承權出家為僧,獲阿羅漢果位,釋迦牟尼稱贊他為斷絕塵緣弟子中最好的一位。駐錫于半度波山的那伽犀那(Nagasena)尊者,以論耳根清靜聞名。
國華著錄作品
《國華》為日本著名美術期刊,是公認的日本研究中國美術史的重要期刊。此兩件羅漢像與《國華》第六十七編第一冊中刊載的十六羅漢像為同一底本所出,從人物結構到布景渲染如出一轍,雖然此兩件羅漢像因流傳接裱過程中,命紙受傷,不如《國華》中的顯得精神,但從殘余命紙未脫處,我們依然能夠窺見當年賦色的隆重與精細。同時布景的坡石及樹干的墨皴依然能展現出宋法神髓,不見筆而能見象,這是宋代理學格物致知思想在繪畫中外化?!秶A》刊載這套十六羅漢,日本學者研究定在南宋,大致合理,因其宋法未失,仍見物理。
《中國繪畫綜合圖錄》著錄龍光院作品
與此相類的十六羅漢圖另見龍光院與永源寺所藏兩本,均托款顏輝,但從布景的繁復細碎程度,以及叢樹的前后濃淡來看,似要晚于《國華》本,因其坡石樹法刻畫頗有刻板之感,尤其是永源寺本,樹節僵直生硬,已失物理,難見“格物”精神了。因而這兩本托款顏輝,時代定在元,大略也有此種原因。
作品局部二
此兩幅羅漢像體現出蒼古、簡素、古拙的意境,加之線條、設色、造形,皴法等都還保有宋代精神,在古代繪畫中也是彌足珍貴的作品了,現日本寺院或市場上基本已無此高古之版本整套留存者,而是零散存于國外各博物館。能有幸得遇此對屏高古羅漢像已實屬緣分,倘有機緣尋獲另十四件,促其合璧,亦是美事幸事,千年勝跡,再現拍場,得之殊勝。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