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縣是廣東唯一的“農民畫之鄉”,是全國文明城市(縣級),更是一方紅色熱土,全縣15個鄉鎮共有革命老區村莊983個。近年來,龍門縣加大革命遺址保護和開發利用力度,同時立足本土,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化宣傳方式,創作了一批農民畫作品,弘揚紅色文化。

龍門農民畫描繪百年黨史 黃克鋒 攝

整合紅色資源,“東南北中”連片打造
平陵街道山下村白芒坑革命老區是龍門的“紅色圣地”。這里三面環山,易守難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曾在此地駐扎,與當地村民結下濃厚的魚水情。走進紅四師曾居住的松齡圍客家圍屋,各式各樣的革命文物、布局整齊的客家圍屋、造福后人的紅軍井都吸引著游客前來參觀。
龍門共有紅色遺址遺跡98處,其中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認定的遺址47處、線索37處。當地在全面摸查現存遺址遺跡、深挖統合當地歷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現存遺址遺跡的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
當前,“東出口”平陵街道山下村的“龍門縣紅四師休整地學習教育基地”項目正在建設中。除此之外,當地已完成“南出口”永漢鎮低冚紅色村、“北出口”地派鎮芒派紅色村、“中心”龍門縣城紅色資源的整合連片打造,下來還將提升縣域龍江、麻榨、藍田等地的紅色革命遺址,打造紅色地標。
通過整合紅色資源、綠色生態、古色風光,龍門縣還形成了3條紅色文化精品旅游路線,途經全縣7大鄉鎮。同時,引入老戰士、老專家、專業學者等組成紅色文化講師團,沿著紅色路線在全縣巡回演講,真正用紅色文化凝聚力量。
農民畫繪黨史,開發接地氣文藝作品
龍門農民畫是惠州乃至廣東的文化名片。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龍門農民畫畫家以“百年夢想”為主題,集體創作了一幅長卷——《百年夢想》。目前,該畫作正在加緊繪制,將在7月1日前完成并印制。
據了解,《百年夢想》長卷描繪了中國共產黨從南湖之畔起航的一葉紅船,到劈波斬浪的“中國號”巨輪,再到“復興號”的時代列車,承載著全國各族人民的夢想,正奔向第二個百年。《百年夢想》全長2021厘米,寬71厘米,由黃偉平、廖錦鋒、梁彩歡、駱雪芳、羅秀芳、劉少夏等6位龍門農民畫畫家攜手創作。據黃偉平介紹,畫作于2020年11月開始籌備,花費約2個月進行材料搜集、采風、打草稿等。
除了農民畫之外,龍門還持續開發一批接地氣的文藝作品,如老戰士回憶錄《紅色印記》、龍門經典紅色故事《紅色龍門》、青少年讀物《地派鎮雷公背革命斗爭漫畫》、舞臺劇《等待》、紅色歌曲《紅軍來過我的家》等,以及一批適宜線上閱讀的輕量化產品,賡續紅色血脈。同時,構建“1+10+N”黨史學習教育宣講矩陣,全縣30余支宣講團深入基層一線宣講1650場次,受益黨員群眾4萬余人,掀起全民學黨史新熱潮。
學習黨史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龍門縣推出“我為群眾辦實事”“三微”行動,28名縣四套班子成員、128個縣直單位分別掛鉤聯系11個鄉鎮(街道、區場)、180個村(社區),開展民生實情大走訪、大排查、大化解,及時解決民憂急盼“微實事”1648件、廣泛征集民眾意見“微提案”56件、踴躍參與點亮困難群體“微心愿”328個,切實為民排憂解難,踐行初心使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