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盡暉:彰顯中國美術精神 打造西部美術高地
日期:2021-06-08 10:34:41 來源:中國美術報
評論
>朱盡暉:彰顯中國美術精神 打造西部美術高地

《中國美術報》第232期 美術新聞
西安美術學院自建校以來,廣納賢才、匯聚名師,立足卓絕的延安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教育理念,為國家的建設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藝術人才,創作了許多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作品,為繁榮社會主義藝術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產生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和影響。改革開放以來,西安美術學院以育人為根本、以教學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以質量為生命、以繁榮文化為己任,秉承“艱苦創業,追求卓越”的精神,恪守“弘美厚德,借古開今”的校訓,發揮地域優勢,突出西部特色,率先將書法和民間美術納入課堂教學,長期堅持并重視周秦漢唐歷史文化、延安革命文藝、西北民族民間藝術、當代“長安畫派”與“黃土畫派”四大傳統和繪畫、書法、美術史論、中國民間美術“四大基礎”教學,逐漸形成了基礎雄厚、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美術教育體系。
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進入新時代,西安美術學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大力推行改革,著力鍛造強勁的綜合實力,堅守一流人才、一流作品的強校戰略,意在培養未來中國美術發展的領跑者,凝聚合力打造西部美術新高地。
2020年,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西安美術學院開啟了開拓進取的新篇章。2020年10月,朱盡暉升任西安美術學院院長。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在此特定歷史時期,如何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十四五”謀篇布局提振動能,是擺在這位新任院長面前的重要課題。為此,《中國美術報》特別約稿朱盡暉,旨在向學界和讀者介紹他視野中的西安美術學院發展方略。
朱盡暉,1968年8月生,上海市人,中共黨員。西安美術學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省級人文社科基地、重點實驗室主任、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二級教授、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導師。“高層次特支計劃”文化藝術領域領軍人才、六個一批人才、教學名師、學科專家。CIMAM國際現當代美術館聯盟理事,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美協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委會委員,教育部全國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學位中心評審專家,全國藝術學名詞審定委員,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與教學指導委員會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美展、國家藝術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評委,陜西省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主任。
作品連續入選第九、第十屆全國美展,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等國家級展覽,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被評為“進京作品”,并獲陜西美術獎金獎。學術成果獲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類二等獎、陜西省第十四次哲學社會科學獎(論文類)一等獎等。出版專著六部,學術論文發表CSSCI期刊及權威核心期刊30余篇,主持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10余項。
站在“十四五”開端,如何開好步、布好局、走好路,頂層設計和方法路徑至關重要。基于此,西安美術學院致力于以更加寬廣的視野認清形勢,以更加清醒的頭腦審視自我,以更加前瞻的思維追求卓越。勇于挑戰,堅持不懈聚焦核心關鍵難題。解放思想、突破藩籬,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重中之重,把準教育發展戰略性問題、緊迫性問題和廣大師生關心的問題。著力深化改革、優化結構,統籌實施各類“戰略”工程和“行動”計劃,面向國家和地區需求,更好發揮美育作用,從全局性、戰略性、根本性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時,西安美術學院深入貫徹落實全國以及陜西省教育大會精神,建設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教學體系,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戰略任務、深化教育評價改革面臨又一次重要考核。我們希望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用美育精神鑄造中國風格,用美術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創建一系列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匯聚一大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開啟西安美術學院新征程、構筑新高峰,助力陜西乃至中國高質量教育新體系。未來五年,西安美術學院的總體目標是:經過五年努力,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創作研究國際化一流美院”建設。完善優化各層次人才培養和現代化教育制度創新體系建設。服務人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教職工普遍關注的民生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中國西部美術高地戰略取得重大進展,學院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錨定改革發展方略之后,在具體的發展實踐中,有四點需要著重關注:名家包含了大師、大家。他們為西美72年的發展歷程書寫了輝煌。人們認可西安美術學院、西安美院今天在全國的影響力和排名,都得益于眾多先生的優秀作品。這些名作彰顯了西美力量,謳歌人民、影響時代,推動中國美術發展。在打造“名家系列”過程中,我們會陸續集結著名教授、學者,還有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專業帶頭人、青年帶頭人,依托不同層次,在國家美術平臺線下線上同步展出作品,向全社會乃至世界展現西美創作風采。同時,美術史論系將以“1對5”的方式組成團隊,針對展前、展中、展后各個環節,對每位藝術家進行跟蹤報道,在多元平臺有步驟、有計劃、有想法地推出我們的大師和大家。名師不是稱號,是才華。一流美院一定有名師!名師有愛心、有責任、有智慧、有學識、有耐心、有精神、有公正之心。西美發展歷程中,無論在哪個時期,總有這樣一群人,在教育教學、創作研究領域,堅守耕耘,培育英才。他們是脊梁,是學生心中的路標和明燈,永遠立在學生的人生之路上,指引方向。無私的愛是名師的靈魂,高度的責任感和廣博的知識是名師的基礎。名師在教學實踐中勇于反思、勤于超越,不斷吸取新方法、新理念、新結構,做藝術創造的典范。名師不僅有淵博知識、精湛技藝,還具備崇高的人格魅力、先進的教學理念、積極的探求精神、飽滿的創新激情。學生喜愛、名作流傳、社會認可,這就是名師。所謂“名生”,是指著名的、有影響力的優秀學生。學院發展得益于名家的偉大作品,收獲于名師的春風化雨,還需名家引領英才、名師教化名生。這是學科影響力的重要體現,特色彰顯學生畢業后,會走向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無論他(她)去哪里發展,都是西安美院培養的,伴隨一生。因此,以本為本尤為重要。美育教育是普及性的,名生需要個性培養。針對有藝術潛力、有藝術創造力的優秀學生,我們將進行跟蹤培養,將和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地實施“2+2”“3+1”等培養模式,只要學生畫得好、設計得好、研究得好,就有機會在本科的后兩年時間被推薦到國外深造,幫助他們在國際舞臺上進一步拓寬視野、創作作品、提升影響。學生畢業后,我們還會全面開展跟蹤扶持計劃。每年在畢業的博士、碩士研究生、本科生中選拔30—50位,給予不同程度的經費支持,了解他們的學習和創作,了解這些學生在國際上的哪所高校、哪個機構,去向是哪里,在哪里深造、哪里就業,藝術創作方向是什么?希望在學生的未來發展中,通過跟蹤扶持,更好地面向中國、走向世界、豐富閱歷、提高審美、作品輩出。未來可以將這些“名生”請回母校,提升影響,教書育人,形成良性循環。作品是美院的核心、立身之本。西美在國際國內的重要影響都得益于前輩們創造的名作。它是最終彰顯西美力量的“金名片”。美術是造型藝術,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扎根時代、反映人民、鼓舞民族、溫潤人心、一生不忘的作品,就是名作!名作是時代前進的旗幟,影響幾代人。用名作弘揚西美的辦學育才理念,用名作打動人心,用名作禮贊中國,用名作感動世界。名作的引領至關重要,靠作品立身,沒有名作一切都是空談。規劃未來五年的創作方向,思考什么作品更能表達情感、打動人心、反映時代、為國貢獻。用名作凝聚起時代磅礴向上的精神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西美始終扎根社會基層,拓寬美育實踐;立足紅色經典,傳承延安文藝;美術助推扶貧,協力全民抗疫;加強國際交流,促進文明互鑒。名校不一定有大樓,但一定有名家、名師、名生、名作。他們潛心專業、卓越創新、為人師表、百年樹人,引領莘莘學子奔向夢想。名作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感動中國、影響世界。
劉文西?祖孫四代?國畫?119cm×97.5cm?1962年
馬改戶?絲綢之路?雕塑?315cm×21cm×40cm?1987年堅持“以本為本”,落實“四個回歸”,全面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推動本科教學評估常態長效化建設。結合“雙萬計劃”和“四個一流”建設,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凝練專業特色,優化專業結構,突出人才培養亮點,打造國家一流精品課、慕課。重點加強高質量本科教育改革,牢固把控“四關”:入口關、造型關、培養關、聲譽關。入口關。通過大數據分析,深入追蹤優質生源地及生源學校,精準、科學、高效選拔人才,持續拓展建立優質生源基地。科學制定招生試題五年規劃,避免循規蹈矩、閉門造車。持續更新試題類型,優化試題設計,從偏重專業技法的“應試型”選拔,逐步轉變為考核“專業技能+文化素養”的“能力型”選拔。造型關。美術學院,造型是根本。針對造型關,不斷攀新高。本科培養期間,完成大石膏素描、人體素描、速寫、書法、畢業創作等“五個考試”,達到造型過關、色彩明確、創作獨到。培養關。除教學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方法外,區別于通識教育和通識培養,從普及層面上升到精英層面,設立“精英”模式和“智能化”模式,點對點培育優秀人才,審美獨到、眼光開闊、凸顯時代。聲譽關。每年跟蹤30—50位本科畢業生,關注新動向、新想法、新成績,并及時報道反饋。在條件成熟時遴選部分優秀畢業生進行資助,讓畢業生深切感受母校的關注、關懷、關愛。鋪設畢業生走向“名生”之路,在國際國內施展才華,為人生高地打下基石。
諶北新?小白船?油畫?52.5cm×72.5cm?1999年
依據修訂印發的《西安美術學院學科帶頭人遴選及管理辦法》,高標準選定學科帶頭人,做實學科點,系統推進學科二級管理,著力解決“虛學科、實專業”的實際問題。要依據學科規劃層級、績效、目標、內容,科學合理分配學科建設經費,動態評估立項項目。要高度重視研究生創作,嚴把畢業論文出口關,啟動實施導師的動態管理機制,適當調整導師年齡限制,積極穩妥做好新增博士研究生導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遴選工作,充分激發研究生導師隊伍育人育才積極性和專業發展內驅力。尤其明確碩、博研究生的培養方向。首先,碩士培養方面,全力激活“四強”:專業強、能力強、創新強、應用強。專業強。碩士生在專業技能上具備扎實的造型能力,表現造型游刃有余,傳達理念駕輕就熟,抒發自身對藝術創作及實踐的感悟,現出本研究領域國際國內前沿水平。能力強。構建能力導向、廣博專精的知識結構。除過硬的專業技能外,還具有發現問題、梳理文獻、總結歸納、創作表達的綜合素養,對本專業及相關專業有全面認識,滿足從實踐到理論,特別是應用實踐、社會需求,以及不同行業對美的需求,能透徹反映本質理論,深刻傳達獨到見解。創新強。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創新超越是新鮮的藝術血液。作為碩士,發展創新驅動能力,學習專業、學習他人、學習社會、學習國際國內藝術實踐,勇于探索,敢于創新。應用強。應用強是培養碩士的關鍵。創作作品服務社會、應用生活、回歸生活。讓繪畫提升美育,讓設計提高品質。其次,博士創新實現“五個目標”:藝術為根基、融合多學科、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創造新體系。藝術為根基。美院討論的所有問題,無論造型、色彩、形式,還是審美內涵,都以藝術為根基。美是人類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我們以“美”為中心范疇,不光涉及“美”的本質和“美”的形態,還包括“美”的思想、“美”的延伸、“美”的升華。融合多學科。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甚至經濟學都和我們有關。增強多學科交叉融合意識,積極探索它的有效途徑,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還是提升學科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發現新問題。問題就是目標,發現問題是研究能力體現,激發發現問題的路徑、思維和習慣,更是博士培養的關鍵。專業實踐、文獻閱讀、田野考察,清晰掌握美術專業學術史,國際國內學術前沿、國家及地區文化發展方向,梳理新思路、把準新動向、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新觀點不是孤立、片面的個體,是專業共有的認知。基礎研究、實踐積累、學術博弈、觀點爭鳴,在學術上經得起推敲、站得住腳。新觀點一旦被普遍認可,就可以指導實踐,樹立學術標桿。創造新體系。學術體系是揭示學科對象本質的譜系;藝術點線面語言表達是話語體系的理論知識。博士生不僅要梳理完善自身話語體系,還要力爭建構本學科學術體系,深挖鉆研、以點帶面,覆蓋藝術發展規律,創造和而不同的體系,獲得更高層次的文化關注。
李習勤?社干會上?版畫?41cm×70cm?1962年
第四,推動“雙高”建設,強化協同創新,提升科研創作質量
以推進學院“高原”“高峰”及“雙一流”建設為目標,全面推動藝術創作和學術研究。尤其注重全面優化結構,著力提升品質,建設卓越拔尖的教師團隊。積極提升教師“三種能力”:能畫、能說、能寫。說到“能”,首先要剖析“能”的含義。它不是形而下的技法技術、造型基礎,而是形而上的審美內涵、藝術精神。能是能力、才能、勝任的象征。能者是指有本領、有才干、有恒心的堅毅者。對美院教師來說,“能”有高度、有水準、有體系。能畫——一人一品。專業教師首當其沖。“能畫”是專業教師的看家本領,是實踐的第一步。沒有“能畫”,就好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切都是鏡花水月。理論教師責無旁貸,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不光要能畫,還要懂畫。脫離實踐介入的理論研究,就好比紙上談兵、徒托空言,一切都是空中樓閣。除了“能畫”,還要獨具風格,也就是“一人一品”:一人一個味道、一人一個風格、一人一個特色。明確創作的“高峰”在哪里、新時代的卓越代表在哪里、區別于其他藝術流派的風格又在哪里。深入生活、扎根時代,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實踐積累和探索,明確創作興趣、豐富創作題材、梳理創作體系、形成創作特色。超越形而下的造型技法,追求形而上的藝術精神,站在國家文化發展層面,思考美術問題、打開國際視野、描繪大美中國。能說——一言一論。能“說”是有真理、有想法、有學說、有獨到見解的說,是以實踐方法論為維度,從形象思維到系統整合的過程,是對實踐創作的提升和表達。熟悉研究領域,將創作和實踐結合,不照本宣科、言之無物。從實踐中挖掘經驗,在創作中尋找心得,不斷提升藝術性、邏輯性、系統性。從審美層次、精神層次,把引領時代、高雅風尚、真善美的學理和能力傳遞給學生。將自身對藝術和美術的理解升華到學理高度。能“說”也對應四個字:“一言一論”。所謂一言一論,是觀點獨到、見解獨特,不滿足行業熟知的基礎理論,不流于學科公認的見解主張;是善于講、精于講,講得有道理、講得有學說、講得有方法、講得有新意。能寫——一文一味。文字是在實踐和語言基礎上更具高度的概括總結,可以表達傳承,成為流芳百世的符號。文字的轉化是從實踐創作提升到理論體系的過程,是從形象思維進入邏輯思維的過程,是自發、自覺、自維的過程。只有通過“寫”,把藝術實踐和語言轉化為獨具特色的文字,才能把藝術實踐和思想語言提升為理論,把形象思維邏輯化、總結化,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體系。這就是“一文一味”:一個文章一個味道。通過文字傳遞敘述、表達描繪,展現獨特的個人風格。“能畫、能說、能寫”層層遞進、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接下來,是“三個不重復”:不重復前人、不重復別人、不重復自己。不重復前人。前輩大師影響了中國美術格局乃至世界美術發展,我們要繼承他們,但不能一味模仿。齊白石曾說“學我者生,似我者亡。”一味地模仿,會失去自己的體系。不重復別人。“別人”是誰?除自己外的名家、名師、同行、朋友、甚至學生,都是別人。美術學院是培養美術人才的高等學府,創新傳承是重要任務。培養對國家有用、能夠走向世界、彰顯西美特色、代表中國美術發展高度的優秀人才,在不斷實踐基礎上、在學術交流碰撞上、在和國際國內藝術流派對話中,持續探索、勇于超越。這是藝術發展的重點,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不重復自己。我們多年從事藝術創作研究,多少已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向和理論體系。它是不是始終一成不變?有沒有發生變化?有沒有形成體系?創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煥發新面貌、闡發新主張、建立新體系,傳承西美基因、追求卓越發展,為國家培養優秀美術人才,為中國美術事業貢獻智慧力量,將西美精神傳播到中國美術界,這是西美風采,也是西美力量。“三種能力”和“三個不重復”是教師的“六要素”,既有堅守,又有創新,既有吸收,也有輸出。有這樣的師資隊伍,學院科研與教學一定能再攀高峰。綜上,助力新時代國家形象塑造,堅持美美與共,激活文化創意,驅動社會創新,依靠特色辦學、服務社會和國際合作,不斷積累創新超越能量,全面打響名校品牌塑造戰,構建以美育人和以精品美術創作弘揚中國精神的新格局,就是我們為美好明天確定的發展愿景,需要所有西美人持之以恒、砥礪前行、共同奮斗方可達成。■

楊曉陽?絲綢之路·陜北紀行?國畫?200cm×1000cm?2014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