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 展 時 間
06.17-06.18
拍 賣 時 間
06.19
展 拍 地 點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9號)

中國書畫·榮名為寶專場封面
(1470-1559)
文徵明生活的時代,正是吳門經濟發達,書畫市場快速蓬勃的發展期。與當時的祝允明、唐寅、徐禎卿稱為“吳中四才子”。文徵明比祝允明小十歲,于吳寬習文,李應禎學書,沈周學畫,皆其父之友人。文徵明,初名璧,字徵明,又字徵仲,后以字行。因先世為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嘉靖二年(1523),五十四歲時,以歲貢生薦試禮部,得喬宇相助,授翰林院待詔。又其長壽,重德行,門生眾多,文徵明成為吳門書派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明代大文豪王世貞對文徵明書畫推崇備至,言:“公(文徵明)書法無所不規,仿歐陽率更、眉山、豫章、海岳、抵掌睥睨。而小楷尤精絕,在山陰父子間,八分入鍾太傅室,韓、李而下所不論也。”

<左右滑動查看>
文徵明 行書雜詩卷
水墨紙本 手卷
26×378 cm. 約8.8平尺
鈐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
款識:徵明。
釋文:
【元旦】桃符幡勝又當時,萬事從新喜上眉。修判未能忘習氣,拈杯久已覺衰遲。霜晴茅屋寒初散,風約筠簾日自移。試向梅花問消息,一痕春色在南枝。
【人日期與友人會集不至有懷】草痕簾影碧參差,此日逢人有所思。樊圃又看挑菜始,江梅剛是試花時。喜無冰雪春寒淺,況值晴明淑景遲。有約不來成寂寞。臨風再詠草堂詩。
【是日無聊步過北山道院值其禮蘸為設素饌】人日今年恰及晴,北山琳館正懸情。不妨薄暮囊琴立,自喜春風步履輕。流水閑門荒轍跡,松陰虛閣度棋聲。道人剩有新挑菜,一笑還供玉糝羹。
【谷口南樓小集】虞美初開第八蓂,玉梅新試兩三英。要知春早花期近,喜卜年焚穀旦晴。綠醑不教虛節敘,白頭聊復話平生。相攜莫便匆匆去,新月南樓正月明。
【竹堂探梅】閑探梅花入竹來,庚庚屐山印蒼苔。碧云蘿徑無塵到,斜日松扉為我開。題字尚留寒履壁,翻經還上老僧臺。老年行樂何曾減,又是春風第一回。
【春寒病起】十日春陰一日晴,春衫猶怯曉寒輕。蕭條病骨梅花瘦,宛轉閑愁蔓草生。閉戶新波平野岸,倚樓山色繞江城。東風早晚持樽酒,去聽橫塘滿樹鶯。
【午日有感】昔年重午仕金闈,隨例追遙親闕西。猶記內庭沾御賜,至今宮扇自天題。拜瞻帝座雙龍近,歸綰靈絲五色齊。此日山林逢令節,不勝吟望白頭低。
【七夕】家人競說女牛并,設果陳瓜待巧成。老我此生甘抱拙,天孫何事卻多情。通宵脈脈星相望,遙漢盈盈月自明。海上仙槎今不至,憑誰西蜀問君平?
鑒藏印: 榮寶齋收藏、皇十一子永瑆鑒賞古書真跡珍藏之印、真賞、皇十一子、嘉慶御覽之寶、樂壽堂、和碩恭親王珍藏記
出版:《榮寶齋珍藏10·書法卷一》P48,榮寶齋出版社,2012年。

出版物封面
說明:
1.此作為清宮舊藏,先后經嘉慶帝、和碩成親王永瑆、碩恭親王奕?遞藏。
2.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1760—1820),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在位二十五年(1796-1820年在位),年號“嘉慶”。嘉慶帝在乾隆帝去世后,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打出“咸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了中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駕崩于承德避暑山莊,終年61歲。廟號仁宗,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3.愛新覺羅·永瑆(1752-1823),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的第十一子,嘉慶帝的異母兄,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二月初七辰時出生于圓明園五福堂。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一月封和碩成親王。嘉慶四年(1799年),在軍機處行走。道光三年(1823年)三月三十日午時薨,年七十二,謚曰哲。清朝著名書法家,與翁方綱、劉墉、鐵保并列“乾隆四家”。著有《聽雨屋集》《詒晉齋集》《倉龍集》。
4.愛新覺羅·奕?(1833-1898),號樂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咸豐年間,奕?于咸豐三年(1853年)到咸豐五年(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并且簽訂了《北京條約》。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駕崩,奕?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從咸豐十一年(1861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奕?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光緒十年(1884年)終于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史稱“甲申易樞”。一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從光緒二十年(1894年)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5月29日)逝世,謚號為“忠”。
注:競投本特殊標的,請與本公司有關業務人員聯系提前辦理特殊競投號牌。
榮寶齋藏文徵明《行書雜詩卷》為清宮舊藏,先后經嘉慶帝、和碩成親王永瑆、碩恭親王奕?遞藏,足可見此作出身的顯貴。此冊運筆以中鋒為主,兼帶側鋒,整體看雖以行書為主,但仍有草書間雜,草書在行書為主的長卷書寫中,起到活躍章法,妙造靈動的作用。所以,此長卷完全代表了文徵明成熟期行書風格。筆意的遒勁,使轉的自如,通篇一氣呵成,有如行云流水,不僅將讀者帶入詩文所展現的意境之中,更給人以美妙的書法藝術享受。

如果說文徵明小楷可資談論的故事是晚年依舊可以寫的精到,那么其行書黃庭堅風格與王羲之風格,則是其在吳門書派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徵明行書大字以黃庭堅為宗,小字行書則以王羲之《集王羲之圣教序》和閣帖為宗。榮寶齋藏文徵明《行書雜詩卷》用筆灑脫,結字連帶俊逸,頗有與手札相近之處,究之原因則是純熟的技術來書寫自作詩文,才能得此佳境。

局部
我們看整個長卷用筆方圓兼備,轉折處或斬釘截鐵,或屈曲環繞。開篇第一首《元旦》前四行似中規中矩,未能施展手腳,可至“霜晴茅屋寒初散,風約筠簾日自移”處,“茅”字“艸”頭開闊,下部“矛”卻緊縮,取險勢;隨后“屋”字的“尸”部翻折斬釘截鐵,“至”部又爽利至極;“寒初”緊隨而下,用草法,輕快明朗;此行結尾的“散風”二字蘸墨后,厚重收行。真可謂一縱行內氣象萬千,甚至又有驚心動魄和安之若素的兩重心境。這僅僅是此首卷的開篇數行。再接下來,我們看到通篇氣韻中寬展舒和、開斂相間、縱逸直下、疏密有度、俯仰相背等等處理手段,無不精美絕倫。

局部
此卷因是文徵明自作詩的書寫,書寫時的狀態完全不同于抄寫他人詩文。

局部
《人日期與友人會集不至有懷》一詩標題寫完后,“草痕簾影碧參差”一句仿佛立馬進入了感情宣泄的狀態,“草痕”二字全用草法,“草”字用墨飽滿厚重而緊收,但“痕”字“疒”旁輾轉騰挪,極盡姿態卻不失優雅,“艮”部最后一筆似出非出,實為蓄勢待發,頗有章草用意。再如《是日無聊步過北山道院值其禮蘸為設素饌》一詩的標題書寫,輕松隨意,似是閑云野鶴,整體環看仿佛“字眼”,筆觸如此輕快,卻又不失沉穩,只有文徵明這樣的書壇圣手,對書寫之技巧掌握到至為純熟,且又將自己的詩文傾注情感之時,方能出天作之合得神品。

局部
長卷開篇便攝人心魄!長卷的中間部分“閑探梅花入竹來,庚庚屐山印蒼苔。碧云蘿徑無塵到,斜日松扉為我開。”四句似乎是把險峻與祥和的技巧用到了極致。“為我”二字,“為”作草書,右邊圓轉而過,“我”字行書,有長槍大戟的筆畫,圓融、險峻本矛盾對立的勢態,卻被文徵明處理的極為巧妙,二者相生相發,成為了靚麗的風景。

局部
類似的處理方式,在后面依然有呼應之處,如“倚樓山色繞江城”“設果陳瓜待巧成”等,這就是我們常常欣賞一幅書法杰作時,感嘆的神、妙、能!榮寶齋此文徵明《行書雜詩卷》,稱之神品,當不虛妄。

榮寶齋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