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畫家托馬斯·丹尼爾(Thomas Daniell)和其侄子威廉(William)曾兩次訪問中國:第一次是在1785年前往印度途中,他登上了從加爾各答到黃埔的“阿特拉斯”(Atlas)號,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來訪問澳門和廣州;第二次是在1793年在完成了印度之旅后,托馬斯和威廉在廣州度過了幾個月,并于次年隨馬卡特尼勛爵(Lord Macartney)的隊列返回英國。中國南方重鎮澳門和廣州成為了其筆下油畫的靈感源泉。

歐洲著名收藏
托馬斯·丹尼爾
《東南部廣東洋行,珠江上一條帆船》
油彩畫布
畫布:103 x 138 公分
連框:121.9 x 158.1 公分
估價:400,000 - 600,000美元
托馬斯和威廉在首次訪華后的幾年,均繪制了例如當下拍品這樣的著名中國港口風景圖。托馬斯繪制了兩幅廣州景色圖,本拍品是尺寸較大的。威廉·丹尼爾對廣州的描繪也藏于香港藝術博物館,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保羅·梅隆收藏,加爾各答維多利亞紀念館以及私人收藏中。托馬斯和威廉也都對黃埔進行了類似的描繪(可見紐約蘇富比,2002年1月24日,編號38)。這些都是最早期的西方藝術家創作的對這些城市的圖畫記錄,只有約翰·韋伯(John Webber)在庫克船長第三次航行(1779-80)期間的記錄比這更早。

廣州十三行景圖潘趣大碗,清乾隆1779-87年
直徑36.2公分
187,500美元成交
2018年10月15日,紐約蘇富比「加里森·霍爾:詹姆斯·斯科特收藏」專場
清宮唯一向外國人開放的貿易港口
丹尼爾繪制此作品之時,中西方的海陸已倡盛多個世紀。隨著土耳其人在14、15世紀將橫穿波斯通往亞洲的絲綢之路的封鎖,歐洲人開始尋求進入遠東的新途徑,以獲取那令人垂涎的絲綢,茶,瓷器等奢侈品。葡萄牙人Vasco da Gama率先打通了海路,緊隨其后的有西班牙,荷蘭和英國。到18世紀末,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瑞典,奧地利,西班牙和美國都在廣州建立了據點,這是清宮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所規定的唯一向外國人開放的貿易港口。如今,這種貿易熱潮的圖景以“中國外銷畫”的形式保留下來,受外國商人委托繪制以作為紀念品帶回家。有趣的是,那個時候許多重要的貿易港口仍然是當今非常重要的商業樞紐。廣州位于珠江口,交通便利,是所有通商口岸中最大的港口,在經濟上也是中國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西洋古典油畫部專家楊虹儀
梅爾希奧?德?洪德庫特(Melchior d'Hondecoeter)在19世紀被譽為“鳥類繪畫的拉斐爾”。繪畫在17世紀的荷蘭是門專業性很高的技藝,畫家往往會專注于某個門類的繪畫,例如風景,靜物,人物肖像,等等。梅爾希奧?德?洪德庫特則是一位專攻鳥類繪畫的畫家,深受上一輩動物畫家Frans Snyders的啟發,最初對狩獵捕獲物,再到對活生生的鳥類以及外來物種進行描繪,并將其置于風景之中。此作品則是畫家成熟風格的典型代表。畫家很善于賦予鳥類以人類的情感,從而使鳥類畫具有人物肖像畫的個性特征。

藝壇先行者:約翰?L?馬麗安夫人珍藏
梅爾希奧?德?洪德庫特
《墻邊的孔雀、雌孔雀、雉、火雞、小公雞和小雞,遠處有風景》
油彩畫布
畫布:126.4 x 154.3 公分
連框:142.3 x 175.3 公分
估價:200,000 - 300,000美元
同樣是以鳥類和靜物繪畫見長的源自匈牙利的畫家雅各布·博格達尼(Jakob Bogdáni)于1684-86年在阿姆斯特丹暫留后移居倫敦,在延續梅爾希奧?德?洪德庫特的傳統的基礎上,借喬治·丘吉爾海軍上將(1653-1710)在溫莎小公園的鳥舍研習鳥類,并深諳結構解剖之道。其成熟的繪畫技藝在本作品在得以完美體現。

藝壇先行者:約翰?L?馬麗安夫人珍藏
雅各布·博格達尼
《花園里的雀鳥群,包括一頭藍孔雀、一對馴養鳳頭鴨、一頭馴養雌珠雞、一頭番鴨、一頭紅鳳頭鸚鵡、一頭翹鼻麻鴨、一頭鳳頭潛鴨、一頭鷸、一頭黃頭亞馬遜鸚鵡、一頭珠頸斑鳩、一頭棕斑鳩》
畫布:188.6 x 156.2公分
連框:205.7 x 174公分
估價:250,000 - 350,000美元
愛德華·科利爾(Edwaert Collier)是活躍于17世紀的荷蘭哈勒姆(Haarlem)和萊頓(Leiden)的擅長虛空畫的靜物畫家。他于 1693年移居倫敦,當下的作品即是1696年在倫敦所繪。畫中所用圖案和符號強調了人類生命之短暫及功名之徒勞:斷弦的小提琴既指人生短暫藝術長存,又喻指音樂帶來的享樂轉瞬即逝;珠寶盒警示對財富的崇拜,而寶劍則提醒我們,塵世的力量是在不斷消逝的。即便人類對知識的追求無盡,背后的沙漏則提示我們時間有限。金香爐縱然有價,也會像所有財富一樣消失。居中放置的筆記寫著HAEC MEA VOLUPTUS(“此乃我之享樂”)也是對虛榮心的批判。

歐洲著名收藏
愛德華·科利爾
《虛空派靜物寫生:一把小提琴、一個銀香爐、地球儀、一把劍、一盒珠寶和手稿》
油彩畫布,無畫框
101.5 x 124.3公分
估價:200,000 - 300,000美元
楊?博特(Jan Both)是17世紀荷蘭“意大利式風景畫”的一位領銜畫家。他早年旅居羅馬,并基于Claude風景畫將一種新的風景畫風格介紹到荷蘭。本件作品是楊?博特創造的8件巨幅尺寸風景畫之一,質量卓越。在構圖上,他用樹叢將浩渺的天空打破,通過藝術的構思將空間的二維及三維性透徹的表現出來。本作品中,觀者從陰暗的森林望向日落時分沐浴在溫暖陽光中的羅馬平原。正如17世紀荷蘭詩人所寫這即為“大自然筆觸下的金色的豐收”。

歐洲著名收藏
楊?博特
《意大利夕陽景色下,鄉間小路上的旅者》
油彩畫布
畫布:170.5 x 219.1公分
連框:193 x 236.2公分
估價:400,000 - 600,000 美元
西洋繪畫史上有一些畫家我們并不知曉其真名。該畫家可能以某件作品著稱,我們則將其稱為“(作品名字)大師”,通過形式等可以判斷其他的一些作品為同一畫家所繪,例如當下拍品,該畫家最有名的代表作為費拉拉國家美術館所藏的《抹大拉的瑪麗亞升天》(創作于約1500 -10年)。除此之外,愛爾蘭國家美術館所藏《圣家族》以及盧加諾的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所藏《圣母與托倫蒂諾圣尼古拉斯》都與本作品有著密切關聯。

知名私人收藏
「抹大拉的瑪麗亞升天」畫師
《圣母與持金翅雀的圣子》
油彩畫板
畫板:39 x 30.5公分
連框:57.2 x 48.9 公分
估價:150,000 - 250,000 美元
當下拍品的主題是關于冬季和春季之間的季節性變化的寓言。西風之神西風(Zephyr)追求一個名為Chloris的森林女神。當他終于親吻了她時,她的呼吸變成了花朵,她則變成了花之女神弗洛拉。

法國學院派
約1760-1770年作
《弗洛拉與西風》
油彩畫布
畫布:147.9 x 127.6 公分
連框:183.5 x 139 公分
估價:20,000 - 30,000美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