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 展 時 間
06.17-06.18
拍 賣 時 間
06.19
展 拍 地 點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9號)

(1912-2005)
啟功,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北京市滿人。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鑒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九三學社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顧問,西泠印社社長。

啟 功 山水八硯屏
設色紙本 屏風
22×7 cm.×8 約0.1平尺(每幅)
款識:
1.仿石田筆。元白居士。鈐印:啟功、元白
2.山居圖。元白寫。鈐印:啟功、元白
3.師米虎兒云山一角。元白啟功。鈐印:啟功、元白
4.萬峰云起。師方方壺,元白。鈐印:啟功、元白
5.遠浦歸帆。元白寫。鈐印:啟功、元白
6.春江夕照。元白寫。鈐印:啟功、元白
7.擬趙善長法。元白居士啟功。鈐印:啟功、元白
8.擬元人筆意。啟功。鈐印:啟功、元白
展覽:“景行維賢·啟功作品展”,榮寶齋主辦,2021年5月。
著錄:
1.《真茗閣藏名人書畫·啟功卷》P8-15,文物出版社,2001年1月。
2. 《中國歷代名家名品典藏系列? 當代繪畫? 啟功》〈三希堂藏書書系〉
P104-P109(其六),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3.《啟功書畫作品選:啟功繪畫》P120-P127,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
4.《啟功繪畫集》P96-103,福建美術出版社,2014年2月。
5.《啟功書畫日歷·2017》,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
6.《啟功摹古日歷·2021》,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10月。
7.《啟功書畫集·繪畫卷》P92-99,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10月。
8.《啟功書畫書簽》,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說明:即將著錄于《景行維賢·啟功作品集Ⅲ》,榮寶齋。

出版物封面

終于有幸見到了這套多次出版的八硯屏原作,這也是我見到啟功先生所繪制的第三套八硯屏。
硯屏是放在硯端以擋風塵的用具,屏者,屏風也,乃敝障之物,硯之有屏稱之“硯屏”,亦屬屏風的一種。古人過去研墨寫字,并無現成的墨汁。但所研墨汁滯留時間稍長,便易風干而流失水分。此時若置一屏擋在墨前,則可防止風吹,減緩墨汁水分流失速度,這就是硯屏最初的功能。硯屏形體較小,常置書案上,最早是出于功能性,放置于硯臺前用來擋風之用,另一種說法是避免燭光投射刺眼傷目之用。

八屏之一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硯屏的功能性變得模糊,逐漸變換了角色,慢慢發展成為陳設裝飾品,被置于案頭之上。當硯屏的功能性變得不再重要時,它的陳設性就凸顯出來了,成為文人雅士案頭上的一道風景。流傳至今的硯屏,則更是以觀賞用的居多,制作工藝也更加嚴格,而且雕刻精湛,書畫銘文,無不古意盎然,極富詩情畫意。樣式也由原來單一的獨座插屏式(獨扇座屏,南方有稱臺屏),增添了山字式(三扇座屏)、五扇式與折屏式。
至于折屏式硯屏的興盛大致是在晚清民國時期,乃至延續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所制作的硯屏不過是旅游紀念品居多,用以出口創匯罷了。這種硯屏之所以流行一時,主要是因為裝飾的多樣性和收納的便利性。既為折屏自然多扇,少則四扇多則八扇,與書畫條屏之數暗合,自然以書畫作品裝飾最為高雅。而屏心每幅尺寸約為縱七寸、橫二寸,與現今書簽一般大小,在此寸間作畫難度極高,非常人所能。在民國初年的京津地區,匯聚了諸多的畫壇耆英、丹青妙手,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駕馭,主要還是以畫山水人物見長的小寫意和工筆畫家為主。能獨立完成八扇的,更是高手,畢竟既要避免構圖上的重復,又要多元化的展示筆墨功夫。如果是一眾畫家合作完成,就像畫格景扇面一樣,競相顯露才能,誰也不愿示弱。
回觀這一套八硯屏,雖然原配屏座已失,但新配屏座用料考究,不啻原裝。此八扇用筆嚴謹、敷色淡雅、于方寸之間卓然成景。畫中題識明確摹傚五家筆法,其余三扇也具在古人藩籬。

八屏之一
其一題曰:“萬峰云起 師方方壺”。方方壺者,元末道士方從義也。其人號方壺,善畫,又兼工詩文、書法。山水初師董源、巨然、米芾,又學趙孟頫、高克恭之法。極喜畫云山墨戲,筆下的景色多是冷寞,幽閉,塵俗絕少的地方:高山奇峰,深谷幽澗,古樹老屋,野水孤舟,給人以深沉、奇特和悲壯之感。黃賓虹評其畫:“蓋學仙之穎然者,由無形而有形,雖有形終歸無形。”啟功先生于云山最為拿手,曾作米氏云山而得獎。而除米家山外,高克恭、趙松雪、董香光的云山亦能信手,唯師方從義筆法者甚少,除此只見過一件,應為冊頁一開。

八屏之一
其二題曰:“師米虎兒云山一角”。米虎兒者,米芾之子米友仁也,因生于甲寅(1074年),故乳名虎兒。畫承家學,多以水墨點染,重意趣不求工細,發展了米芾以落茄皴為代表的山水技法,奠定了“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現方式。所謂“落茄皴”,事實上就是一種以點代皴的寫意畫法,“用圓深凝重的橫點錯落排布,連點成線,以點代皴,積點成片,潑、破、積、漬、干、濕并用,輔以渲染表現山林、樹木的形象和云煙的神態”。完全放棄了鉤皴點擦的傳統方法。啟功于此種畫法浸潤最深,用水用墨能夠自如變換,也為日后書法中的水墨調衡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八屏之一
其三題曰:“擬趙善長法”。趙善長者,元末明初之趙原也。本名元,入明后因避朱元璋諱而改作原,字善長,號丹林。擅山水,師法董源、王蒙,筆墨圓勁秀逸。亦長于畫竹,畫法多變,有龍角、鳳尾、金錯刀之稱。傳世作品并不多見,宮中原有《溪亭秋色圖》一軸,為內府舊藏,石渠寶笈重編所載,故宮對外開放后曾展陳,啟功先生亦臨習過。

八屏之一
其四題曰:“擬元人筆意”。元代繪畫本就以山水畫為最盛,其創作思想、藝術追求、風格面貌,均反映了畫壇的主要傾向,影響后世也最深遠。不論初期錢選、趙孟頫、高克恭,還是中后期的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皆主要繼承董源、巨然等的傳統,并在各自的創新風格和簡練超脫的藝術手法上,把中國山水畫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成為了這一時期山水畫發展的主流。對于此幀畫作,竊以為在吳鎮與曹知白之間。啟功先生常畫吳仲圭是有原因的。因為陳垣校長對吳鎮有著深入的研究,不但做過吳鎮年譜,還有吳鎮的藏品常與啟功先生點評。而且吳鎮也是天主教徒(輔仁大學是天主教會學校),故而啟功先生對吳鎮書畫和詩文都很熟悉,也常常臨習。

八屏之一
其五題曰:“仿石田筆”。石田者,自然就是沈周了。沈周一生家居讀書,吟詩作畫,優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未應科舉,始終從事書畫創作,在師法宋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的表現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所作山水畫,有的是描寫高山大川,表現傳統山水畫的三遠之景。而大多數作品則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表現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閑意趣。啟功先生此幀效法了其構圖簡練、用筆凝重、筆墨渾厚蒼茫、草草而成的特點,在寸余之間表現了三遠之景,可謂小幅而大作。

八屏之一
其六題曰:“遠浦歸帆”。南宋牧溪曾有此同名手卷,大底意境如此。后內府董邦達有臨古冊八開,中有遠浦歸帆一開,更類此圖。不知啟功先生源于哪家,或為自家筆意亦未可知。

八屏之一
其七題曰:“春江夕照”、其八題曰:“山居圖”,皆是元人風格,春江夕照略似倪黃,山居圖師法鷗波。后學慚陋,不敢斷言。總之,啟功先生遍學古人,在此八硯屏中盡顯其能,實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況且就現有資料看來,啟功先生獨立完成的八扇硯屏只此三件,另兩件均于海外售出,不知下落。倘有生之年能見三套聚首,真幸事也。
靖宸淺識于云鶴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