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 展 時 間
06.17-06.18
拍 賣 時 間
06.19
展 拍 地 點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北京市東城區(qū)建國門內大街9號)


(1904-1965)
傅抱石 ,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是我國 20 世紀杰出的國畫家、篆刻家、美術史論家、美術教育家。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執(zhí)教于中央大學。1949 年后曾任南京師范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他擅畫山水,中年創(chuàng)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傅抱石 待細把江山圖畫
設色紙本 立軸 1965年作
81×89.5 cm. 約6.5平尺
鈐印:傅、抱石之印、一九六五款識:待細把江山圖畫。一九六五年初夏,傅抱石南京并記。
鑒藏印:榮寶齋收藏
出版:
1.《榮寶齋近百年中國書畫精品集藏品系列》P154,榮寶齋出版社,1994年。
2.《榮寶齋深圳96藝術進萬家活動紀念·榮寶齋藏品展》P24,深圳市委宣傳部主辦、榮寶齋承辦,1996年。
3.《傅抱石全集·5》P262-P263,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
4.《榮寶齋珍藏5·繪畫卷五》P168,徐燕孫等繪,榮寶齋出版社,2012年。

出版物封面
徐悲鴻贊道:“抱石先生潛心于藝,尤邃于金石之學,于繪事在輕重之際(古人氣韻之氣)有微解,故能豪放不羈。石濤既啟示畫家之獨創(chuàng)精神,抱石更能以近代畫上應用大塊體積,分配畫面。”觀傅抱石畫,可以感受到作者強烈的主觀表現(xiàn)的價值取向,傾向于自我個性、激情、靈感的表達和呈現(xiàn),有著對傳統(tǒng)文化觀念和傳統(tǒng)繪畫觀念的認可,具有詩意性、表現(xiàn)性、觀念性和精神性的繪畫特色。

局部
傅抱石的畫作尤以氣勢茫茫的山水畫最具代表性。傅抱石善于用硬毫散鋒,以橫豎、上下、圓轉的筆勢畫山石肌理,多逆鋒,有時也有臥筆橫掃,然后加點,人稱為“抱石皴”。畫面中破筆散鋒,蒼松山峰,或提或按,或濕或干,順來逆往,自由揮灑,盡顯博大雄偉之氣。大筆揮灑,濕墨勾皴,使?jié)獾兓乃c散鋒亂筆的線條強烈對比,柔潤而不失剛勁,溫雅而不失力量。山體與樹石之間,層層渲染,申明陰陽,挽結虛實。

局部
傅抱石在《中國繪畫在大時代》一文中滿懷激情地寫道:“中國畫的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而這種精神又是和民族國家同其榮枯共其生死的。”傅抱石的繪畫在60年代達到了新的高峰,兩萬三千里的旅行寫生之路,行經河南、陜西、湖南、湖北等六大省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寫生創(chuàng)作帶動傳統(tǒng)國畫的推陳出新,“開眼界,擴胸襟,長知識”。

局部
《待細把江山圖畫》創(chuàng)作于1965年,為傅抱石晚年山水畫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畫面中寫道:“待細把江山圖畫。一九六五年初夏,傅抱石南京并記”。畫家以辛棄疾的“待細把江山圖畫”作畫題,充分表達了他對祖國壯麗山河的贊美之情。畫面中以飛動潑辣的“抱石皴”作“大塊文章”,氣勢雄闊、奔放。山腰間以留白形式表現(xiàn)縹緲不定的云彩,山腳則寫平緩坡地,以襯托出“高聳云端、壁立千仞、奇峭無倫”的氣概。縱筆揮灑,痛快淋漓,筆下似有千軍萬馬、勢不可擋。整幅畫面蒼茫恢蒙,飄灑逸宕,雄偉山川巍峨聳立,給人大氣磅礴之勢。

榮寶齋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