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刻《慈悲道場懺法》二卷考
日期:2021-06-02 10:13:27 來源:中貿圣佳
拍賣
>北宋刻《慈悲道場懺法》二卷考
預展:5月18日-19日
拍賣:5月20日-21日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北京市東城區(qū)建國門內大街9號)
萬卷—名人信札 古籍善本專場
5月21日 09:00 二層C廳
《慈悲道場懺法》又名《梁皇懺法》,相傳為南朝梁諸僧所著,據《釋氏稽古略》記載:“梁帝(指梁武帝)初為雍州刺史時,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至是化為巨蟒入后宮,通夢于帝求拯拔,帝閱佛經,為制《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懺禮。夫人化為天人,空中謝帝而去。其《懺法》行于世,曰《梁皇懺》。”但一般認為,南朝齊竟陵王肖子良曾撰《凈住子》二十卷,梁時諸名僧刪編為十卷,內分四十品,后因傳誤很多,元代妙覺智等重新校訂審核,即現在的流通本。Lot3688《慈悲道場懺法》卷三,四十九折,每折五行,行十三、十四字不等。存經文“(令諸)眾生即得解脫,改往修來不復為惡”至“化我等輩,令得(解脫)”,板內計有施經題記“張貴為亡父母,張用成答四恩三有,寶村院主僧智全,簡興孫士成各為父母,王順元為亡父母,劉氏程氏趙氏王氏,雷遇為亡眾靈,郝興與為亡父母,僧善深為師長父母,王氏男德彥,趙深與見存母魏氏同施”十一條,諸人姓名多已無考。其中“寶村院主僧智全”名見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刻《兗州興隆塔地宮安葬舍利記事碑》,又見北宋修《濟南開元寺修雜寶經藏地宮記碑》,河南安陽今存金代大定十八年(1178)智全弟子所立石塔,故推斷智全活動時間當在北宋中晚期。又據《郡齋讀書志》“《通玄秘要悟真篇》,右皇朝張用成撰。用成,字平叔,天臺人。熙寧(1068-1077)中,隋陸師閔入蜀,授道于隱者,因成律詩八十一首?!贝藦堄贸晌粗欠衽c施經題記中張用成為同一人。首附《慈悲道場懺法傳》六折,每折五行,行十二、十三字不等,存經文“(無所逃)遁,不得已蹶然而起……”至尾“達諸耳目矣”,首殘尾全,卷首缺文約七十字(約一折),第二折版心下有題記一行“王□亡□父母”,又末附《梁武懺音釋》五個折頁,有大題“梁武懺音釋一部 / 汾州西河縣講唯識等論僧智清集”,山西汾州東巖寺今存北宋大中祥符中(1008-1016)智清所修生塔。Lot3699《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八十三折,每板板口有施經題記,計“王□父施,劉士隱施,為亡父母,□士成為亡父母,劉新為四恩三有施,楊清為父母,楊□為四恩三有亡父母,劉氏郭氏□氏,啖村王□施,屈氏為家翁父母施,王存為亡父母施,張安為見存母亡父施,田□為四恩三有施,王師道為亡父母施”十四條,另有一條不辨,卷末有“環(huán)州厚家曲呂淵雕”一行,環(huán)州即今甘肅環(huán)縣,地名與刻工“厚家曲呂淵”俱已無考。此二經墨色陳厚,字體古拙,板式、紙墨俱同,應是同經所出。其板式為每板四個折頁另半折,紙張粘接處多在第四折后第五半折,間有經文覆蓋在兩紙粘接之處,紙幅稍短于經板,似是未脫卷子本影響,又或此經原裝即為卷子本。

參閱:傅增湘影印北宋刻本《慈悲道場懺法》

參閱:北宋刻本《慈悲道場懺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