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瓷提梁熏

青瓷牛

金獸

陶狗

金比翼鳥

釉陶騎馬鼓吹儀仗俑(一組16件)

銅立人俑

青瓷井

陶倉蓋

陶臼

錯金鐵器

青瓷羊圈

青瓷雞塒

金釵
本報訊 三國時代,群雄并起,金戈鐵馬續寫出成王敗寇的歷史脈絡,刀光劍影映襯了數不清的將相諸侯。在浩瀚的歷史煙云里,其中許多曾經名震一時的歷史人物的墓葬已經難尋蹤跡。不過,隨著近年來我國考古事業的蓬勃開展,包括曹操墓、東吳名將丁奉家族墓等三國人物墓地的發掘和出土,為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三國歷史提供了許多珍貴的文物見證。目前正在南京六朝博物館舉行的“東吳名將 江表虎臣——丁奉家族墓出土文物展”,共展出出土文物230余件,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細品三國的良好契機。
丁奉(?—271年),字承淵,三國時期孫吳將領,“江東十二虎臣”之一。他先后輔佐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位吳主,一生統兵與北方政權交戰,曾參加過赤壁之戰、合肥之戰、夷陵之戰、東興之戰等重要戰役,以軍功擢升,曾受封使持節、左軍師、右大司馬、徐州牧、左護軍、無難右部都督、大將軍、安豐侯。丁奉去世后九年(天紀四年,公元280年),東吳末帝孫皓投降后,三國一統于晉。可以說,丁奉的一生幾乎見證了整個三國的興衰。
作為三國東吳的都城,南京有著豐富的地下文化遺存。2019年下半年至今,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幕府山五佰村地塊發現古代墓葬10座,其中4座東吳磚室墓保存較好,形制趨同,時代清晰,出土器物豐富,為近年來六朝墓葬考古中所少見。尤為重要的是,3號墓出土磚地券明確墓主為三國東吳名將丁奉。據了解,此次展覽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六朝博物館聯合承辦,共分為“聚族而葬”“江表虎臣”“考古紀實”三個單元內容,結合230余件丁奉家族墓出土文物,涵蓋金、銀、銅、鐵、陶、瓷、漆器等不同類型,呈現三國東吳時期社會生活和古都南京的文化底蘊。
展覽中琳瑯滿目的文物為三國歷史文化普及提供了鮮活的實物資料,其中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歷史見證物。如展出的一組看似“普通”的磚地券,卻是歷史價值很高的珍貴文物。據介紹,西晉之前墓志銘未普及,且多數古墓曾遭盜擾,因此判斷墓主身份十分困難。目前考古發現的三國名人墓冢有洛陽曹休墓(發現印章)、馬鞍山朱然墓(發現名刺)、南京丁奉墓(發現磚地券)等。展出的這組磚地券,字跡清晰可辨,其一紀年為太元元年(251),其他均為建衡三年。從地券內容分析,太元元年,丁奉夫人卒,建衡三年,丁奉卒,合葬。史書未記載丁奉下葬之地,該磚地券的出土確認了丁奉的生平。
再如,在一個寬大的展柜內,展出的一組16件釉陶騎馬鼓吹儀仗俑,雖然大部分有破損,但仍可看出或騎馬,或扛旗的形態,專家推測這是一組儀仗俑。他們裝備嚴整,鼓角齊鳴,頗有出行的氣勢,又或是慶祝將領得勝歸來。據介紹,騎馬鼓吹儀仗俑是古代皇帝賜給皇親國戚或者是有功大臣的一種殊榮,是一種榮譽、功勞、地位的象征,推測丁奉生前應當擁有這樣的儀仗規模,因而逝世后才能以儀仗俑隨葬。這批釉陶俑表現的是初始于漢代的一種騎馬鼓吹儀仗活動,目前除文獻中的文字記載之外,多見于出土壁畫或畫像磚石上,像此次出土的以隊列成套、立體精致而栩栩如生的,在考古界都是十分少見的。
同時展出的還有金比翼鳥、金釵、金獸、陶倉蓋、陶臼、陶狗、青瓷牛、青瓷雞塒、青瓷井、青瓷提梁熏、銅立人俑、錯金鐵器等。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到7月18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