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貿圣佳2021春拍| 潘玉良 民國“第一女畫家”
日期:2021-05-22 21:49:55 來源:中貿圣佳
拍賣
>中貿圣佳2021春拍| 潘玉良 民國“第一女畫家”
預展 5月18日-5月19日
拍賣 5月20日-5月21日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9號)
現當代藝術
5月20日 12:00 二層C廳
對民國藝術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在民國時期,中國藝術成功者,尤其是油畫方面,大多數是游學海外的藝術人士,特別是從法國學成歸來的,比如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吳大羽等等。這份顯赫的名單,幾乎構成了民國以及新中國初期油畫藝術史發展的全部重要人物。但事實上,在當時能夠出國接受教育的藝術家在總體人數上看仍然是少數,尤其是女性藝術家,并且這些女性藝術家后來成為佼佼者的更是少之又少。在今天我們還能夠熟悉的或許就只有號稱“民國六大新女性畫家”的潘玉良、方君璧、關紫蘭、蔡威廉、丘堤與孫多慈。而在這六位藝術家當中,潘玉良無疑是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佼佼者。首先作為一位女性,拋開她后來的藝術成就不談,潘玉良(1895—1977)本人的人生經歷,就堪稱得上傳奇。她是江蘇揚州人,因為早年喪失父母,生活艱辛而淪為煙花樓里的丫頭,受盡了生活給予她的屈辱。不過,她也是幸運的,1913年,18歲的潘玉良遇見了自己生命中的貴人潘贊化,納她為妾,將她從妓院中贖出,并且后來又送她前往劉海粟在上海開辦的美專學習繪畫。她當時的老師是朱屺瞻、王濟遠。或許,天賦以及特殊的身世贏得了普遍的同情和幫助,在眾多藝術前輩的幫助下,她于1921年考入了法國里昂美術學校,兩年后又考入國立巴黎美術學校。在這所學校里,她的老師,就是對徐悲鴻的藝術產生非常重要影響的達揚。無疑,潘玉良在留學時期的成績是優秀與奪目的:在1925年,她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巴黎美術學校給她的羅馬獎學金。憑借這筆獎金,她于意大利羅馬皇家美術學進行了系統性的繪畫學習。巴黎潘玉良寓中,時在民國39至40年間。前排中位為潘玉良在羅馬期間,她又受到了到雕塑系主任瓊斯教授的青睞,得到機會跟隨其學習了兩年雕塑創作。1926年,她又獲得羅馬國際藝術展覽會金質獎。這樣的經歷,是當時大多數男性中國留學藝術家也無法企及的。于是,在完成學業后不久,她就收到了在意大利訪問的劉海粟的邀請,回國前往上海美專任教,與曾經的老師王濟遠和龐薰琹成為同事。1929年,她的“中國第一女畫家畫展”有80余件作品。在以后的時間里(1929—1936年),她在上海和南京相繼舉辦過5次個人畫展,并參加了1929年和1937年的全國美展,獲得廣泛的好評。在這個時期的中國西畫畫家中,潘玉良是對印象主義的技術和效果有敏感體會的少數畫家之一,她明了寫實的基本歷史,但對法國畫家的視覺感受也非常理解,同時也對野獸派的平面有天生的認同,她似乎本能地理解自由使用色彩的美學趣味,放松的筆觸和強烈的色彩既是為了光的斑斕,也是為了畫面的自主性。《聊天雙裸》就是這樣的典型代表。在這幅繪畫里,藝術家構圖大膽、色彩豐富,她先用熟練流暢的黑線勾出兩位裸女的造型,然后再點染重彩塑造人體的量感和肌膚的質感。在構圖和背景營造方面,她則借用了中國山水畫中的一些概念和做法,用點描或交錯的筆法充滿空間。同時,她又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為基礎,再融合自己的感受,使得畫面不嫵媚,不纖柔,反而有點“狠”的感覺。用筆干脆利落,使得我們在兩具飽滿、裸露的女性軀體中,看到的絕不是情色,而是生命的力量和女性自我頌揚的尊嚴。不過,雖然,畫藝精湛,但潘玉良生前窮困潦倒,一生也沒賣出幾幅畫。潘玉良去世之前,她把一生創作的作品都交由知己王守義保管,并囑咐他將遺作運回祖國。由于坎坷的人生以及一些文學、影視作品等的宣傳和影響,潘玉良早已超出藝術史的范疇而為社會所熟悉。而這一切,也使得她在藝術市場不斷成熟的今天,獲得了非常高的市場關注度。并且,由于她流出到市場中銷售的作品并不多,所以凡是她的創作,幾乎都拍賣到了高價。比如早在2006年,她的《非洲裸女》,在西泠拍賣就以902萬元的高價成交;2019年,同樣是描繪兩位裸體女性的《海邊浴女》在香港嘉德拍出了1740萬港幣的高價;國際兩大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得,也都有她超過千萬元港幣的成交紀錄(《海邊五裸女》,2768萬港幣;《裸女及面具》,1188萬港幣)。潘玉良 《窗前的女人》紙板油彩 24×33cm 20世紀40年代 中國美術館藏當然,藝術的價值并不能完全用金錢來衡量,但是拍賣成交價格的高昂,代表了藏家對其藝術價值的高度認可。所以,不論從市場、學術還是人生的經歷來看,潘玉良都無愧被稱為民國時期的“第一女畫家”。潘玉良 聊天雙裸 ?PAN YULIANG CHAT NUDE①《民國油畫收藏展》,P30,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年②《20 世紀中國藝術史》,P249,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本件作品人物畫法源于印象派,從中可以領略到馬奈人物畫的堅實、莫迪里阿尼的形態,凡東根色彩的鮮艷純粹,光影閃爍,又總是鋪陳著一種東方的憂郁。潘玉良雖曾生活于安徽,受熏陶于標準中國民間藝術,但她學的是西畫,而且直入最純粹的西畫境界。但五十年代后,常見她的作品以線條勾勒,淺淡水影暈染,人物造型用色,均有一層日本浮世繪的溫柔情韻。其畫中女子造型仿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中的女子,但線條寬放隨意又隱約可見畢加索風格。婉約沉穩,似有江南之思。?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