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貿圣佳2021春拍 | 不能被遺忘的藝術家陳抱一、顏文樑
日期:2021-05-22 14:34:30 來源:中貿圣佳
拍賣
>中貿圣佳2021春拍 | 不能被遺忘的藝術家陳抱一、顏文樑
預展 5月18日-5月19日
拍賣 5月20日-5月21日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9號)
現當代藝術
5月20日 12:00 二層C廳

陳抱一(1893—1945),廣東新會人。早年東渡日本學習西洋畫,是我國最早的油畫播種者之一。在日本師承西畫家藤島武二,此人是以西歐油畫外光技法促進日本的洋畫藝術的開拓者之一。陳的父親在招商局擔任重要職務,家境富裕,在上海江灣建有宅第,人稱“陳家花園”。陳抱一自幼喜愛藝術,在思想開放的父親的支持下,選擇了一條當時人們認為“沒出息”的學藝術的道路。當時學習西方繪畫還處于摸索時期,正規的學習資料極為難得,父親千方百計為他搜求各種進口美術書籍,使陳抱一較快地走上學習繪畫的正道。1911年夏天,陳抱一曾入周湘開辦的布景傳習所學習繪畫,這是比上海圖畫美術院開設更早的私立美術學校。1913年陳抱一進入日本美術團體“白馬會”在東京開辦的“葵橋洋畫研究所”學習。“白馬會”在日本近代美術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們接受了法國印象主義前期外光派繪畫的影響,追求色彩解放、主張藝術描繪真實生動的自然,抒發畫家真情實感。陳抱一進入“葵橋洋畫研究所”,使他一開始就走上正規學習藝術的道路,他的油畫創作有了新的面貌。1914年至1915年間,陳抱一因病短期回國。他應劉海粟的邀請,擔任上海圖畫美術院的西畫教員,并且與烏始光、汪亞塵、俞寄凡等人組織了以研究西方繪畫為宗旨的美術團體“東方畫會”,它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1916年,陳抱一回到東京繼續學習,初入川端畫學校,然后進入東京美術學校。與陳抱一同時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的王悅之,以及汪亞塵、朱屺瞻、關良、許幸之、倪貽德等人,都是藤島武二的學生。藤島武二不斷變革、創新的精神,對陳抱一和其他中國留學生都有深刻的影響。 1930年上海中華藝術大學,照片中從左至右分別為丁衍庸、丁衍庸夫人、陳抱一、關紫蘭、陳抱一夫人1921年陳抱一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同年夏天偕新婚不久的日本妻子回到中國。回國后他在上海的江灣修建了一個十分歐化的畫室,作為自己研習藝術的場所,同進教授少數學生學習油畫。從1922年到1932年,陳抱一致力于油畫創作和藝術教育,這是他一生中生活最為順利、收獲最為豐碩的時期。到本世紀二十、三十年代,中國油畫藝術呈現出日漸成熟的機運。在促使中國油畫實現從量變到質變這一飛躍的諸多因素中,像陳抱一這樣的留學海外的美術家回國后所作的努力是不容忽視的因素。隨著留學海外的油畫家紛紛回國,各種美術社團大量出現,報紙雜志刊登了不少宣傳油畫藝術的文章和圖片,不少出版機構印刷有關油畫藝術的書籍發售。上海作為推進中國油畫藝術的重要據點,掀起了一股新興藝術的洪流。陳抱一雖然沒有參加像“決瀾社”、“中華獨立美術協會”這樣一些主張學習西方現代派藝術的美術團體,但是對它們給予了同情和支持。一些組織現代美術團體的年輕美術家無疑接受了陳抱一的影響。陳抱一晚年著文回憶往事時,仍認為:“后期印象派那樣發揮‘表現精神’的方式,早在1918年或1921年前后,已為我們一些研究者所認識,也許有過這種影響,而促進了1920年以后的一個發展階段,但他也認為:“我們不能僅把表面的新形式(或者新形式的模仿)視為實質性的發展。實質性的發展才是重要的問題。”這些意見無疑是正確的。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八·一三”日軍進攻上海,形勢危急,上海的文藝界人士紛紛奔赴內地。因為家庭生計的拖累,陳抱一一時無法離開。1938年夏天,陳抱一將《靜物畫研究》、《人物畫研究》兩部著作完成以后,與友人一起來到香港。在香港,陳抱一遇到早年留學英、美、加拿大的畫家李鐵夫、黃潮寬、余本和李秉,還遇到梁錫鴻、林鏞、鄭可、任真漢等許多美術家。在香港,陳抱一曾舉辦旅港畫展。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淪為“孤島”。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畫壇趨于沉寂,雖然有一些零散小型的美術活動,但是陳抱一絕不參加,他蟄居家中,盼望春天的到來。早在1932年“一·二八”戰爭,日本強盜的炮火,早已使他的藝術之宮成化作瓦礫場,只得寄居于租界親友家中,無法投身神圣的民族解放斗爭,半生努力的事業化為烏有,畫室被毀,作品散失。日本是他青年時代求學的地方,在那里陳抱一不僅找到了學習油畫藝術的正確道路,還與一位純真的、全力支持他的藝術事業的日本姑娘結成終身絆侶。如今日本竟成為侵略中國的敵國,陳抱一內心感到痛苦和憤恨。1945年7月25日日,陳抱一因病在上海逝世,年僅五十二歲。陳抱一是中國油畫藝術的拓荒者和播種人,他晚年坎坷的命運,正是中國油畫藝術在童年時期歷經磨難的寫照。他在藝術園地里默默耕耘,遺留作品雖數量不多,但在中國油畫史上的藝術成將永遠閃爍光輝。背簽:Landscape7.1920 Baoyi Chen陳抱一 漁村蟹舍 CHEN BAOYI HOME OF FISH AND CRAB款識:抱一鋼筆寫漁村蟹舍,覽之當撲去俗塵三斗。丹斧并識顏文樑出生于江南文人知識分子集中的城市蘇州,其父顏元曾師從任伯年,并于吳昌碩交好。顏文樑早年在私塾接受傳統經典的訓練,并像大多數習畫之人臨摹《芥子園畫譜》,但是,這并沒有將顏文樑引向傳統書畫的道路。顏在16歲所作的鉛筆畫《蘇州火車站》被學校推薦到南京南陽勸業會陳列,使他得以一覽南京這個大城市的機會——盡管這個時候的油畫和鉛筆畫在人們的眼里與地圖、圖表、機械和幾何制圖這樣一些實用性的圖紙非常接近。后因父親的反對,顏文樑沒有進入他十分向往的軍校。同年7月,他在上海的商務印書館謀得技工職務。 顏文樑 鴻祥鑫船廠 油畫 紙板 29.5×38.7cm 1960 年當顏文樑在一家鏡框店里看到一幅逼真地呈現葡萄和桃子的油畫印刷品時,他用身上僅有的錢買下了這件讓他驚奇的洋畫。在此之前,顏文樑只有對“水彩”的一般知識,現在,年輕的蘇州人開始知道了Oil Painting(油畫)的概念。油畫的逼真效果成為顏文樑興趣的焦點,他開始試著在畫面上做出“油畫”效果,例如他曾在水彩畫上涂抹膠水,以圖呈現發亮的效果。1912年春天,顏文樑從上海返回蘇州。這時的蘇州已明顯煥發出新的氣象:從更多的西洋日常物品到人們穿著的西裝,茶坊書場出現的無辮士紳以及市面看得到的“新”小說與“新”戲劇。當顏文樑在舞臺布景上畫出了有電車、洋房與火車的都市物體與環境時,他那表現客觀現實的欲望被徹底地激發出來……1922年7月,顏文樑與胡粹中、朱士傑、顧仲華、程少川于海紅坊蘇州律師公會會所籌辦了蘇州美術暑期學校,共招得學生百余人。兩個月的課程結束之后,受學生希望繼續學習的鼓舞,顏文樑在蘇州縣里中學校長龔賡禹的贊助下,于9月與朋友們共同創辦了蘇州美術學校。事實上,當1928年5月徐悲鴻到蘇州美專作演講訪問時,學校已經聲譽斐然。在徐悲鴻的鼓勵與推薦下,顏文樑于當年9月從上海出發,10月,他已經辦理完畢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的手續,在讓·保爾·羅朗斯教授的工作室學習。與徐悲鴻的學習愿望一樣,顏文樑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嚴格的學院寫實訓練,常于博物館和美術館臨摹古典作品。由于對西方古典藝術的充分認定,他計劃著回國之后將自己的學校建設為正統的西畫教育學校,為此,他流連于舊書攤與舊貨市場搜集美術資料和石膏。當他回國的時候,已先后將460件石膏復制品托運回國。顏文樑 《威尼斯圣保羅教堂》 1930年 油畫 16×24cm 畫家自藏1929年3月,顏文樑將粉畫《廚房》、《畫室》和油畫《蘇州瑞光塔》送交巴黎春季沙龍并入選。留學期間,他游歷多地進行寫生。在巴黎的寫生作品有《巴黎圣母院》、《巴黎凱旋門》、《巴黎艾菲爾鐵塔》以及《巴黎先賢祠》;在意大利,他留下了《羅馬古跡》、《羅馬遺址》、《羅馬斗獸場》、《佛羅倫薩橋》、《佛羅倫薩廣場》以及《威尼斯運河》;在歸國的路上,他在德國完成了一件《柏林舊皇宮》。這些作品表現出畫家對寫實的高度興趣,而那些描繪水的構圖則反映出顏文樑對光的迷戀,在描繪夜景的作品里,看得出顏文樑對波光或反映于水面的燈光有特殊的興趣,這些作品深受印象派的影響……顏文樑堅定地將自己看作徐悲鴻寫實主義的同路人,可是他對“離去一切關心”的風景主題無休止地描繪和對色彩印象主義似的斑斕表現,將他與后者明顯地區別開來。就表現技法而言,顏文樑對小色塊或點狀筆觸的運用,將結實的造型推到了次要的位置,盡管顏文樑也畫過與庫爾貝接近的風景物象,但是,大量色彩紛繁、筆觸精致的風景畫使他的藝術與徐悲鴻及其學生那樣的學院造型拉開了距離。顏文樑是20世紀具有傳統道德風范但又對新藝術眷戀不已的藝術家,他把傳統文化賦予他的謙遜、誠實與堅韌精神運用于對新的藝術語言的系統傳播;他堅信人對自然的感受的真實性與崇高性,因此不惜以一生為代價投入到新藝術的實踐、教育與傳授中。顏文樑 北海公園 YAN WENLIANG BEIHAI PARK出版:《民國油畫收藏展》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 年《北海公園》作品充分體現“顏老夫子”小筆觸層層鋪排,以柔帶寫,色層堅實的繪畫特質。他對色彩的具體表現,和筆觸的運用,已經形成了形象結構,透視空間和光色變化的多重效果。畫面主題景物統攝在一個總體的棕黃色維度里,這一特殊歷史建筑顯得莊嚴而肅敬,每個局部微妙的色彩和筆觸變化中,都顯示出藝術家的高超的技藝和凝聚力在畫作中的情感他雖然不是印象派的追逐者,但也深入探索色彩應用理論,畫風凝重厚實,其油畫色彩豐富、形體高度概括等特點,與印象派的追求有不謀而合的感覺。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