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貿圣佳2021春拍專題展 活色生香:李津 & 歷史的倒影:武藝
日期:2021-05-22 14:22:49 來源:中貿圣佳
拍賣
>中貿圣佳2021春拍專題展 活色生香:李津 & 歷史的倒影:武藝
預展 5月18日-5月19日
拍賣 5月20日-5月21日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9號)
世俗、幽默、浮夸、肉欲,或許是大多數人觀看李津繪畫時留下的第一印象。確實,作為新文人畫家最重要代表之一,李津的繪畫風格獨樹一幟。他以自己為模特,創造了一系列醉眼朦朧、不諳世事,時而幽默、時而荒誕、時而又做無辜狀的男子。這樣的狀態,似乎繼承了中國魏晉時期名士們的放縱不羈,也似乎是消費主義社會里醉生夢死的飲食男女。這是藝術家的天性所致,也是新文人畫家反叛傳統畫家文質彬彬的形象所在。傳統文化里強調道德的自我修養,在新文人畫家的作品里已經幾乎消失不見,重視自身的欲望、重視飲食男女的世俗之情,才是他們更為關心的事情。于是,在李津的畫筆下,“享樂”成為了一種全新的美感,逍遙自在、放浪不羈、玩世不恭,才是藝術家認為的人生最高境界。也是在這種觀點的支持下,我們發現李津筆下的人物不僅不美,可以說大多數還很丑陋。只不過,這種丑陋,并沒有讓人唯恐避之不及。相反,在細細品味之后,還能讓人發出一些欣賞的贊嘆。這是因為在所謂表象丑陋的背后,是藝術家的真實、真誠,是直面生活后、不帶任何虛偽的赤條條。也正如李津筆下描繪的那些女人,在濾鏡和美顏流行的當下,決然和世俗認為的美無關,但她們卻也是可愛、詼諧和誘人的,也可以說是充滿了欲望和艷情。當然,更讓觀者欣喜的是,這些女性并不是冷冰冰或者不可接觸的,他們仿佛可以被觸摸,被感受。這顯然,比當下的視頻美女們,更能讓人愉悅和贊嘆。極為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李津畫面中經常出現的場景,特別是那些美食。無論是蔬菜瓜果、生猛海鮮還是豬牛羊雞,都是他作品中的常客,并且這些美食也都往往配有精美的器皿。只是在李津筆下,它們完全不似傳統畫家鐘愛的所謂四君子“梅、蘭、竹、菊”般的清高恬靜,它們不僅一點也不優雅,還格外地世俗入世。也正因此,它們和藝術家畫面中描繪的人物,氣質合一、惺惺相惜,共同構成了藝術家異質的極樂天堂。當然,在畫面的內容表現上處處與傳統唱反調的李津,并不是一個反傳統者,或者是對傳統一無所知的人。相反,在畫面用筆和色彩運用上,李津大量吸收了傳統中國畫的用法,尤其是強調了書法在繪畫創作中的重要性:他的線、墨、色,揮灑自如、節奏分明,既是他個人性情所致,也是傳統訓練給他奠定的基礎。也因此,他更多只是一種價值觀的更新,一種在生活態度上的轉變。并且,在中國社會里,歷來都有所謂大俗才能大雅的說法,而這一點在李津的繪畫里也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一方面,藝術家通過他特有的方式,讓我們體驗到了人世間最為世俗的快樂;但另一方面,這樣的快樂也觸發了人們生活本真的探尋。相比,那些在云端飄渺處尋找化外世界的高明,在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中體驗生活的真諦,難道不也是一種另類的優雅嘛!觀看武藝當下的繪畫,時常會讓觀者產生一種時空錯亂的感受,仿佛一下子從當下這個喧囂的時刻,回歸到了那些相對寧靜、平淡的年代。當然,這得益于他簡潔的畫面、生動的線條、素雅的色彩,而這些通常也會讓人們聯想到古代繪畫中的“逸品”概念。所以,雖然被歸類于“新文人畫”或“新水墨”的代表人物,但是武藝當下的作品,確與傳統有著非常多的共鳴。當然,武藝在早年時的創作,大多也是那些筆墨奔放,情緒濃烈的作品,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逐漸隱藏了自己的鋒芒,趣味也從外露變成了內省。而也正因為如此,當武藝的創作對象屬于歷史中的事物時,往往會具有強烈的時代帶入感。正如,當我們觀看《歲月》、《記憶》、《開戰》、《埋伏》等一批明顯帶有建國初期那段紅色歲月記憶的作品時,很容易回想起那個理想與艱難的歲月。當然,想要進入藝術家的畫面,也并不是那么輕松的。如果觀者,缺乏進入畫面狀態的語境和知識背景,那么將很難體會到作品中所蘊含的意境。究其原因,當武藝針對每一個題材或者觀察對象進行描繪時,他首先會將自己“代入”到被描繪者的情境當中,而這造就了他極具個人化的特色。這也導致了藝術家的眾多出版物中,有很多都是關于他描繪對象所在的城市與環境的攝影集。這樣的方式與寫生的工作方法有著某種相似,但它更為深入,也使得藝術家的作品更為打動觀者。所以,我們看到那些放哨的兒童紅領巾、背槍的村姑、對空作戰的農民戰斗小組時,我們不會把他們當成是一個個陌生的畫面中得對象,而是在記憶中、甚至是生活中曾經出現的周遭人物。將自我“代入”情境中的做法,在武藝對中國傳統故事進行再描繪的作品中,我們也能夠擁有強烈的感受。我們知道關于“二十四孝”的傳統典故,歷代都有大量的藝術家進行過相關的描繪。這不僅是因為對中國影響至深的儒家思想中,“孝”是非常核心的元素,也因為“孝”道也是作為個人品德衡量的重要標準,即使當下也是如此。而當武藝面對這一經典故事時,我們發現藝術家并不想僅僅從膚淺的表面去做一些簡單地、類似圖片說明的描繪,他更想通過對經典背后本相的抓取,去完成這組作品的創作。當然,在這樣的過程中,他仍然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這種藝術的自主性支撐了他個人藝術特色的獨立性,從而,當武藝向我們展現一個已經被大部分人所熟知的故事時,我們仍然產生了一些欣喜。這種欣喜不來源于畫面或者內容,而是來自于藝術家個人豐富的內心與思想造就的精神與視覺張力。我們知道,當下已經處在了一個無可逆轉的現代化進程中,水墨藝術家較多延續傳統藝術的方式,往往會被認為是落后與保守的。這是因為,在多數人看來,藝術家不應當忽視時代帶給他的情緒與變化。這造成了,當代與傳統在眾多藝術家作品中的不可融合,但武藝似乎超脫了這樣的非此即彼。這是因為,首先他的藝術態度并不是要逃逸到個人的小圈子里。并且,他也不拒絕觀察現實與社會。只是,他對這一切似乎始終保持了距離,而他對待當代與傳統,顯現出了同樣的態度。這雖然導致了他似乎無法站在某種藝術的潮頭,但這也正是他的藝術價值所在。他讓我們看到,一個國家的歷史、當下與未來,是完全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和態度,被融洽地放置于同一地方或者場景之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