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貿圣佳2021春拍 | “觀福慧海”唐卡專場(二) — 清代藏區唐卡作品賞析
日期:2021-05-22 13:32:18 來源:中貿圣佳
拍賣
>中貿圣佳2021春拍 | “觀福慧海”唐卡專場(二) — 清代藏區唐卡作品賞析
預展 5月18日-5月19日
拍賣 5月20日-5月21日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9號)
觀福慧海—唐卡專場
5月21日 15:30順延 三層B廳
清代時藏區流行的唐卡藝術主要有三大畫派和風格,即勉塘、欽孜和噶瑪噶智。其中,勉塘畫派最為突出,代表人物為確英嘉措,其風格特點為,畫面構圖規范,色彩艷麗,裝飾繁縟,人物造型生動,表現技法成熟,整體風格注重寫實性,具有濃郁的人文氣息。欽孜畫派堪與勉塘畫派比肩,其風格特點為,畫面構圖嚴謹,筆法剛勁細膩,人物造型生動,擅長忿怒尊神和壇城的表現,擅長黑唐的繪制。噶瑪噶智畫派在明代時主要流行于西藏昌都地區,自清初開始因噶瑪噶舉派在教派之爭中失利,轉徙于西藏以東發展,該畫派隨之繼續東移,流行于今天西藏以東的四川甘孜、阿壩和青海玉樹等地。其畫風特點為,畫面構圖空靈,設色清麗,線條精細,人物形象莊嚴,既具宗教藝術美感,又充溢著怡人的自然主義氣息。此次中貿圣佳春季拍賣會“觀福慧海”唐卡專場上推出了不少清代藏區唐卡,這里我們特別挑選了幾幅代表作品供大家欣賞,希望大家喜歡。
//

1813
根敦朱巴(1391-1474年),為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重要弟子之一,十五歲出家,二十五歲師從宗喀巴大師修習佛法。根敦朱巴佛學淵博,一生弘揚格魯派教法,并創建了后藏地區格魯派最重要的寺院札什倫布寺,后被追認為第一世達賴喇嘛。唐卡畫面中,大師頭戴格魯派特有的桃型尖帽,容貌清秀,儀態莊嚴。身著僧坎 和袈裟,外披大氅,右手當胸結印,左手持佛缽,盤坐于龍首法座之上。法座之下有弟子在聆聽佛法。主尊左側為大師創造的札什倫布寺,左上方示現宗喀巴大師及修行本尊綠度母,畫面下方繪大黑天護法。整幅唐卡采取邊角式構圖,色彩艷麗,繪制精細,具有西藏勉薩畫派的鮮明特點,與故宮博物院所藏達賴喇嘛源流唐卡不論畫面布局、人物造型乃至排列順序都完全一致,應與故宮所藏達賴喇嘛源流唐卡出自同一粉本,更兼唐卡背后書寫有因緣咒和一世達賴喇嘛祈愿頌詞,宗教價值極高,珍貴非凡。
釋迦牟尼佛居畫面正中,著袒右肩式袈裟,具綠色頭光和青金色背光,顏色明亮清雅。肉髻高聳,面龐俊秀,五官端莊,相好莊嚴。肩膀寬闊,右手于座前施觸地印,左手于身前結禪定印,內著橙色長裙,系綠色束帶,長裙和袈裟上以金色繪滿花紋裝飾。結全跏趺坐,掌心及腳心繪金色法輪。蓮座較高,座前設各色珍寶,以示供養。主尊背光上 綠葉繁茂舒展,顏色淡雅的花朵極富裝飾性和雍容之感,主尊頭光兩側有雙龍裝飾,其兩位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站立于臺座兩側。整幅唐卡畫面結構簡潔,主尊和主要人物都有金汁書寫的藏文題記。更兼品相完好,畫工精細,堪稱是勉薩畫派的唐卡精品。佛本生故事是指釋迦牟尼佛累世弘揚佛法的光輝事跡,佛教信眾將抽象的文字描述轉化為立體的圖像表達,以使更多的蕓蕓眾生理解和認同佛陀的思想本質,從而走上修習佛法尋求解脫的正道。主尊束高肉髻,頭飾螺發,面龐方圓,眉目清雋,鼻梁挺直,嘴含微笑,慈悲濟世的圣潔容貌躍然畫上。上身軀體勻稱,著袒右肩式袈裟,雙手結禪定法印。下身著僧裙,雙腿結跏趺坐于蓮座之上。其余畫面被眾多佛本生故事填滿,或描繪佛尊開示眾生,或表現佛尊拯救世人,并利用自然山水、亭臺建筑巧妙地將每個故事分隔開來,富有自然意趣的同時,也將畫面有機地結合到一起。整套唐卡布局飽滿、構圖巧妙,在有限地空間內將眾多故事一一呈現出來。用色亮麗雅致, 冷暖色調運用自如,展現出衛藏地區唐卡繪畫的設色傳統。畫面中世人的虔誠祈求、佛尊的慈悲圣潔,通過繪畫大師老到的用筆和嫻熟的勾描完美顯現于世人面前,彰顯出勉薩風格唐卡繪畫嚴謹細膩的藝術特點。金剛持,是三世一切諸佛的總身,也是佛陀三身的綜合體,象征藏傳佛教中的究竟悟性。藏傳佛教認為,金剛持依般若智慧示現大悟,是密教所有教法的精髓。此幅唐卡中,金剛持身呈藍色,束高發髻,戴華美五葉冠飾。面龐方圓,表情肅穆。軀體挺拔勁健,帔帛繞兩臂自然垂搭于身體兩側,雙手持金剛鈴杵,于胸前結金剛吽迦羅法印。下身著寬松僧裙,雙腿結跏趺端坐,多層仰蓮蓮座及雙獅臺座承于腿下,背后有團花裝飾的背光。圍繞主尊繪制薩 迦派教法傳承上師,形態各異,極盡寫實之美。整幅唐卡排布齊整,線條流暢繁復,細節表現一絲不茍,予人以奢華精美之感。其唐卡色彩表現、題材內容以及美學觀感都帶有欽孜風格繪畫的藝術特點,堪稱是收藏和供奉的最佳選擇。?
壇城,梵語稱曼陀羅、曼荼羅,是藏傳佛教用以象征宇宙結構的模型。根據修法不同,壇城內部的主尊也會有不同,以表現不同的本尊神靈世界,用以供修法者觀想。此幅唐卡壇城描繪的是大白傘蓋佛母的壇城,佛經中說她由釋迦牟尼頂髻中化現,能以佛的功德凈化一切, 能以手中寶傘遮護蕓蕓眾生。壇城中心三面八 臂的大白傘蓋佛母安住于大樂輪內,周圍的蓮瓣內繪寶瓶及各種法器。壇城的四面繪有城門,由內而外依次繪制飾有華麗帷幔的三瓣圓弧拱門和金碧輝煌的宮殿。壇城最外層分別是 降魔的火焰輪、金剛輪和純凈多彩的蓮花輪。此幅唐卡畫工精細嫻熟,顏色艷麗,其宗教內容也極為豐富。而且品相極佳,值得收藏。大殊勝嘿茹迦是藏傳佛教寧瑪派中陰法觀修中的一位重要忿怒本尊,其為普賢王如來所化,是八大嘿茹迦的總集,兼有八大嘿茹迦的各種功德。畫面上,主尊呈現多頭多臂多足的雙身忿怒形象,主面頭戴骷髏冠,面部三目圓睜,威靈赫赫。手中托有諸多神靈,主二臂擁抱天口法界自在母。下身呈展立姿態,身后有熊熊燃燒的火焰背光。其余畫面,繪有阿彌陀佛、觀音菩薩、蓮花生大師及八大嘿茹迦等諸多寧瑪派供奉的上師和本尊神靈。整幅唐卡以青山綠水為背景,濃郁的自然寫實氣息躍然而出。人物繪制生動傳神,栩栩如生,細節表現 帶有衛藏地區的繪畫偏好。更兼唐卡裝裱規范,保存完好,為衛藏地區藝術成就極高的寧瑪派唐卡繪畫作品。大成就者是佛教大乘經論開始弘揚之時在印度各地出現獲得證悟的成就者,共有八十四位。這些大成就者有著不同的出身,來自不同的行業,每一位都有著離奇玄幻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隱含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也蘊含著深刻的佛理。畫面中大成就者坐于山石之上,山石上有蓮座、獸皮。大成就者右手持金剛杵,神情機敏而夸張。身后翠竹蔥郁,一只猛虎偎依于身旁,表示其具有降服障礙的巨大威力,其人物形象與八十四大成就者中的東碧嘿嚕嘎十分近似。全幅用遒勁而富有韻律的,明快而有生命力的線條,簡淡地輕拂丹青,生動描繪了大成就者形象,充分展現了藏族畫師擅長的線描功力,是一幅不可多得、十分罕見的白描唐卡杰作。這樣高超的白描技法,堪與唐代吳道子和宋代李公麟的白描作品媲美,對于我們從技法上認識和理解西藏唐卡的藝術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