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貿圣佳2021春拍 | ?梵塵妙相 — 佛像藝術專場重點拍品精覽
日期:2021-05-22 11:09:05 來源:中貿圣佳
拍賣
>中貿圣佳2021春拍 | ?梵塵妙相 — 佛像藝術專場重點拍品精覽
預展:5月18日-19日
拍賣:5月20日-21日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9號)
梵塵妙相—佛像藝術專場
5月21日 星期五 15:30 三層B廳
1728此尊四臂觀音雙身像頭挽高聳扁平的柱狀發髻,頂置牟尼寶珠,戴精美的五葉冠飾。兩耳后飾有扇形繒帶。面龐方正,五官排布齊整,額部寬平,眉目平直,鼻梁高挺,嘴含微笑。上身袒露軀體,四肢粗壯有力,佩戴有項鏈、臂釧等各種飾物。上兩臂分持蓮花和念珠,下兩臂于胸前結合十印,懷中擁抱明妃。下身著貼身長裙,雙腿結跏趺端坐,下承束腰仰覆蓮座。蓮座上下沿周飾連珠紋,蓮瓣寬平舒緩,瓣尖裝飾卷草紋飾。蓮座下方還裝飾有植物枝莖,做工繁復精美。菩薩像
北京宮廷? 明永樂(1403-1424 年)
銅鍍金? 高 7 厘米
來源:歐洲藏家舊藏
此尊菩薩像頭挽高聳扁平的柱狀發髻,頂置牟尼 寶珠,戴精美的五葉冠飾。面龐方正,五官排布 齊整,額部寬平,眉目平直,鼻梁高挺,嘴含微笑。上身袒露軀體,身姿婀娜,佩戴有項鏈、臂釧等 各種飾物。左手置于腹部,輕拈花莖,右臂舉于 胸前,手中持有金剛杵。下身著貼身長裙,雙腿 結跏趺端坐,下承束腰仰覆蓮座。蓮座上下沿周 飾連珠紋,蓮瓣寬平舒緩,瓣尖裝飾卷草紋飾。蓮座下方還裝飾有植物枝莖,做工繁復精美。
財續佛母是瑜伽密續佛部的本尊,掌管世間財富。她是一位賜予財富的本尊,亦可說是贊巴拉財尊的女性化身。此尊頭戴五葉寶冠,冠葉細小,華美精致。束發高髻,發縷絲絲可見,雙耳后方寶繒飄揚,飽滿的耳垂下佩戴圓形耳鐺,耳后兩側細長的發束垂落于雙肩。面龐圓潤,雙目溫婉含蓄,雙眉細長舒展,窄挺的鼻尖下,櫻唇微微上揚。身姿修長,體態婀娜,富于女性之柔美風韻。其胸前與腰間系有華麗的瓔珞墜飾,釧鐲等飾物一應俱全。細長的帔帛自雙肩垂下,輕繞于手臂,衣紋褶皺流暢自然。佛母右手展開,掌心向外,結與愿印。左手拇指與無名指相捻,結說法印,手中持有象征財富的麥穗,是此尊最顯著的標志。雙腿呈右舒坐之姿,由蓮座中央生出一支小蓮座,托起右足,下承仰覆蓮座,蓮瓣細長而飽滿,蓮座上下緣飾以連珠紋,蓮座正面上方陰刻六字楷書“大明永樂年施”。明王朝沿襲元制,支持藏傳佛教為治藏方略,變元代獨尊薩迦一派之做法,實施“多封眾建”之政策。永樂、宣德兩位皇帝積極支持西藏宗教發展,分封宗教領袖,迎請活佛,厚施賞賜,使得中原內地與藏區往來頻繁,文化上交流密切,推動了宮廷造像在題材與工藝上的發展。本尊財續佛母像融合漢地與西藏造型特色,精致的工藝和優雅的姿態,體現出明代宮廷卓越精湛的鑄造工藝,是永樂宮廷造像的典范。
閻魔敵亦稱降閻魔敵,降閻魔尊。其名梵文為Yamari,這個字是閻魔之敵的意思。其乃地獄之主,主管冥界,其來源和印度吠陀神話有很密切關系。佛教將此尊吸收之后,成為無上瑜伽父續中修行的觀想本尊。黑紅二閻魔敵都出自藏傳佛教新密經典,在新密的所有教派都有修習。其造型有很多種,最重要是內修、外修和密修三種,其中又以外修最常被單獨供奉。藏傳佛教認為,修持閻魔尊,可以防止外界帶來的災難,保護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此尊閻魔敵呈忿怒相,水牛首人身。牛頭上飾有華麗瓔珞,小蛇纏繞在牛角之上,頭戴骷髏寶冠,三目圓睜,炯炯有神,獠牙外露卷舌,眉毛和頭發如火焰般上揚。發髻中央飾半截金剛杵,表示其是憤怒形象的尊神。腹部中央佩戴穿壁式圓環,原有鑲嵌因年代久遠已脫落,但不難看出其制作的華麗程度。頸肩盤有長蛇,象征著對貪欲的降伏。身軀飽滿,四肢伸展,肌肉結實有力,極具力量感。雙手高舉,其右手原持骷髏杖,左手結期克印。雙足左伸右屈,帔帛在身后飄揚,自兩肩飄垂于身體兩側,動感十足。足下踏有水牛,水牛似在掙扎,象征著被降伏,水牛背飾連珠式瓔珞,其比例與姿態都非常完美。水牛俯臥在外道身上,下承單層蓮座,蓮瓣飽滿而立體。造像中的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極為精致,尤其是水牛背上的連珠紋珠圓玉潤,打磨地非常光亮。此尊造像工藝高超,人物造型生動有力量,軀體飽滿,從主尊厚實的肌肉與帔帛飄逸的線條,可見深厚的功力,從閻魔面部的生動展現和周身飾品的完美呈現,可見精工細致的匠心。藝術表現堪稱完美,將閻魔敵的神威赫赫刻畫地淋漓盡致。更為難得的是,此尊造像尺寸較大,且保存完好,為乾隆宮廷難得的精美造像,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清宮崇佛之風盛行,康、雍、乾三帝佛學造詣頗深,信仰彌篤,加之國運昌隆,宮中佛像之造作以此三朝為盛。清康熙一朝,開清代宮廷佛造像之先河,既承繼明代造像特點,又開創了清代造像嶄新的風格。縱觀中國宮廷佛教造像藝術之歷史,清康熙宮廷造像有著承上啟下的節點地位,材質奢華不計成本,工藝考究精益求精,其杰出的品質代表了清代宮廷造像的最高水準。康熙宮廷標準器可參考一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刻有康熙二十五年銘文之四臂觀世音菩薩,其乃康熙皇帝為蒙古人出身的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大壽之日所進獻,以求得神佑其長壽與平安,造像形制巨大,周身飾華貴東珠、珊瑚等寶石,沿襲西藏傳統,然其面頰豐盈,平額短鼻,髮髻高立呈葫蘆形,高貴華麗,確立康熙造像之典范。綠度母為綠救度佛母的簡稱,因身體為綠色而得名,她位居二十一度母之首,是所有度母中最活躍也最重要者。綠度母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具有救濟眾生出種種苦難之功德,以她為中心的二十一度母的組合,即是她無邊慈悲力的體現。在西藏,藏王松贊干布的尼泊爾妃子赤尊公主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來藏傳法的孟加拉國國高僧阿底峽尊者即以此尊作為守護神。相傳綠度母是由觀音菩薩的左眼所生,菩薩的另一只眼則化現出白度母。身軀動態上,白度母持白天開放,晚上合攏的白蓮花,綠度母持白天合攏,晚上開放的烏巴拉花,二者合一,象征日夜觀照,隨時救助世間眾生。在許多藏傳佛教藝術中,綠度母多位居女尊菩薩的中心位置,或與白度母對稱出現。本尊綠度母束髮高髻,額圓面豐,是明顯的康熙特色。其雙目細長,鼻梁高挺,雙唇微抿,嘴角略揚。頭戴五葉寶冠,冠側有寶繒,冠纓立於耳后,分髮辮垂於臂側。長耳垂環璫,上身袒露,身型豐韻,體現出一位妙齡女子的婀娜多姿。無論是面容還是肌膚都透露出年青的氣息,腰肢柔和,令人感受到工匠塑像的高超技術同時,仿佛能觸摸到年輕的質感和溫度,這不僅僅是風格所致,更是一個時代的風貌,需要仔細體味。這也正是康熙時期造像的與眾不同之處。造像胸佩項環、瓔珞,前胸及后腰飾三重項鏈,珠粒精圓勻稱,腕、臂、踝皆佩戴寶釧。上身雙肩披帔帛,帔帛于兩手腕間分別繞成半圓環,而后從兩腿下對稱垂搭于蓮花座正面座壁上,形式獨特而美觀,此樣式承襲自明代宮廷造像,在康熙作品中頗得青睞,是康熙宮廷造像的重要特征之一。帔帛及僧裙皆用寫實手法表現,生動自然,弧線如行云流水,紋線分布優美,造型立體靈動,將衣料柔軟、垂墜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腿部衣紋呈放射性在蓮座頂面鋪開,衣料如波浪向兩側蔓延、伸展,呈現出如在梵天凈土般的莊嚴與靜謐。度母呈游戲坐于蓮花寶座上,左手于胸前持蓮結說法印,右手施予愿印置于膝蓋。蓮花座造型優美大方,做工極其講究,其整體呈半月形,寬大厚實,仰覆蓮花瓣上下對稱分布,環繞蓮座一周,上下邊沿各飾一周連珠紋,顆粒分明;蓮瓣寬肥飽滿,瓣尖飾有精美的卷草紋飾,蓮座背面不飾蓮瓣,空白處滿工鏨刻,華麗無比。整尊造像工藝十分細膩,裝飾格外華麗,在皇家造像的儀軌森嚴中可以看出這尊造像對工藝的苛求,特別是身上所披錦帛、瓔珞和臺座部位的雕刻紋飾各異,幾乎無一重合,可謂無微不至,令人嘆為觀止;頭冠、胸前瓔珞、臂釧、手鐲、腰帶、腳鐲等均為細密連珠紋,無不珠圓玉潤,婉轉曲折。值得注意的是,此尊度母十分難得的保留有原裝底板和裝藏,底部涂滿朱漆。底板涂裝朱漆源自明代宮廷造像傳統,如一例北京故宮所藏大明永樂款文殊菩薩,其封底完好保留原始的朱漆色,說明其在數百年的傳世過程中極少被觸摸或是擦拭,應當一直以來供奉在深宮大寺之中,從未被移動,才能如此完整。康熙一朝承襲明代宗教儀軌,在造像底板處封涂紅漆,而存世者大多連封底裝藏都悉數遺失,保留原始朱漆的作品更是鳳毛麟角,更加凸顯出此尊度母品相之完美。康熙造像銅質厚重,鑄工精良,深得后人贊譽珍賞,素為藏家所重。2019 年中國嘉德秋拍一尊清代康熙御制銅鎏金釋迦牟尼像以6325 萬的成交價引爆全場,2018 年香港蘇富比一尊康熙時期無量壽佛也以4700 萬港幣的天價成交。康熙宮廷造像留存于世的內容較為單一,以體量為四十公分的無量壽佛為主,現在陸續現身者有十余尊,佛像內膛邊緣都刻有數字編號,拍賣價格均在千萬左右。如北京翰海2010 年秋拍編號為2583 號的無量壽佛成交價為1344 萬;廈門保利2015 年春拍,清康熙銅鎏金嵌寶石無量壽佛坐像成交價為1069 萬。康熙一朝遺留的綠度母像十分罕見,偶有釋出價格也令人振奮。如北京翰海2010年秋拍之清康熙銅鎏金綠度母,成交價為1120 萬;由這些拍賣案例可見市場對康熙宮廷造像的高度認可。此件綠度母像衣紋和瓔珞的刻畫上,刀法靈動,在嚴謹細膩中見飄逸之美,富麗堂皇的同時又富有生機和活力,用極致的工藝呈現出頂級宮廷藝術品的豐美與華麗。體現了康熙宮廷佛教藝術的最高成就,堪稱當時最為杰出的作品之一,值得藏家為其關注。綠度母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是所有度母之主尊,總攝其余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她能救八種苦難,又稱為“救八難度母”。綠度母以少女像示現,頭戴五葉花冠,面相十分秀美,闊額深目,眉似彎月,神態莊嚴祥和。度母游戲坐姿,腰部纖細,造型婀娜優美。左手結說法印,右手施與愿印,軀體比例勻稱,肌肉飽滿而富有彈性,形態自然,反映了此時期造像高超的藝術技巧。度母通身佩飾華麗,飾有瓔珞,手、臂、踝都飾釧環,且鑲嵌精美。腰帶鏨刻出幾何紋樣裝飾,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下身著貼體長裙,陰刻裝飾花紋,衣紋簡潔流暢。束腰仰覆式蓮花座,蓮瓣雕刻圓潤細致,挺拔有力。整像以紅銅鑄造,尺寸頗大,鎏金色澤亮麗,鑄造技藝精湛,加工手法嫻熟,彰顯雍容華貴之氣。此像風格明顯受到了尼泊爾藝術影響,在整體造型和局部細節上,它又明顯融入了印度帕拉、西藏西部等藝術元素,是一尊融合了尼泊爾、帕拉和西藏本土等多種風格的造像作品。是西藏造像鼎盛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反映了一個時代的鑄像工藝水平,收藏價值頗高。金剛無我母(VajraNairatmya) 乃藏傳佛教密續重要的女性神祇,在《喜金剛本續》中,她與本尊喜金剛(Havajra) 呈“雙運”姿態,是無上智慧的化身。同時,金剛無我母也作為薩迦派道果傳承中的圣使之一而受到崇拜,其單尊形象應運而生。在今西藏江孜縣境內的白居寺集會殿二層道果殿中存有一組創作于15 世紀左右的薩迦派道果傳承祖師泥塑,金剛無我母便位居其中。相同的情況還出現在至今保存于敏珠林寺、原屬扎塘寺的一組創作于16 世紀的薩迦派道果傳承祖師銅像中。在這兩組造像中,金剛無我母形象具體表現為:頭戴五骷髏冠,面容忿怒,上身赤裸,飾瓔珞與披帛,左手持顱碗,右手持鉞刀;下身著長褲,左腿弓立,右腿盤曲,坐于蓮座之上。此尊金剛無我母銅像的圖像學特征與上述兩例完全一致,其面容刻畫生動,肢體塑造飽滿有力,姿態閑逸灑脫。同時,銅像于眼部、口齒及周身裝飾錯嵌金、銀、紅銅,這樣的貴金屬錯嵌工藝不僅能使造像整體彰顯華麗風貌,亦說明此像在制作之初便受到極大的重視。造像底座下沿鐫刻藏文題記,遺憾的是我們無法從題記內容中得出施造者以及造像出處的相關信息。在存世的相近風格造像作品中,有一部分可通過題記與某個特定的教派或地理位置相關聯,接下來我們將借助其中三件作品就此尊造像的產地及藝術風格進行簡要分析。第一件作品為收藏于瑞士萊特博格博物館(Museum Rirtberg Zurich) 的一尊阿閦佛坐像1. 造像底座鐫刻的藏文題記紀錄此像由一位名叫貢卻沃色的古格僧人于“土兔年”,即公元1459 年捐施,從而使其與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區產生了聯系。第二件作品為私人收藏的一尊祖師銅像2. 通過題記我們得知,此尊造像所表現的是薩迦派“俄巴”傳承祖師穆欽·袞卻堅贊(1388-1469)的法相,其作為薩迦派“俄巴”支系開山祖師俄欽. 貢嘎桑布(1382-1469)的法傳弟子,幫助其師興建俄爾寺并繼承法座,成為該寺第二任座主,于創立“俄巴”一脈事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此我們可以推斷,此像應制作于后藏地區,且極有可能與俄爾寺有密切的關聯。第三件作品為日摩曼家族舊藏(Zimmerman Family Collection) 的一尊索南倫珠喇嘛像3. 索南倫珠(1456-1532) 是薩迦派歷史上另一位享有崇高地位的上師,在尼泊爾北部的木斯塘(Mustang)極具影響力。通過造像所鐫刻藏文題記的內容可以得知,此像由木斯塘當地的貴族家庭所捐施,使我們有理由推斷此像很可能鑄造于木斯塘當地。通過上述舉例,可勾勒出關于此尊金剛無我母銅像藝術流派及產地等問題的大致輪廓。15-16 世紀,此類風格的造像曾受到廣泛的推崇,經整理發現,存世的相關作品大部分與薩迦派傳承有關,雖然可以肯定,創作這些造像的工匠們同時也會為包括噶舉派、本波派在內的其他宗教團體服務,但他們與薩迦派之間顯然保持著更為固定的合作關系。通過薩迦派的影響,相關的藝術風格也在西藏西部、后藏以及尼泊爾北部地區流行。而這些造像慣用貴金屬錯嵌的工藝特征則很可能與長期存在于西藏西部,受克什米爾影響的藝術傳統有關。此尊金剛無我母銅像,因其風格的典型性與非凡的藝術表現力,應被視為此類作品中的佼佼者。就目前而言,已發現的金剛無我母銅質造像數量十分有限,更使此件作品可稱珍罕!藏文題記漢譯:法界智慧到彼岸 無漏大樂變幻身一切如來之生母 無我母尊 施主及所攜眷屬敬頂禮并皈依 祈賜勝共之成就。記錄:1.Himalayan Art Resources No: 619334.Bonhams New York lot:926寶生佛,梵語Ratnaketu的意譯,是密教的五方佛之一,代表平等性智,位居南方,為五方佛中寶族諸佛的主尊。密教經典《守護經》記載說,寶生佛左手持衣角當心,右手仰掌,象征寶生佛“滿足眾生所求”的本愿。因此寶生佛不僅能生出一切菩提心寶,也能生出一切眾寶,濟助眾生的貧苦,圓滿世間與出世間的福德資糧。此像頭飾排布整齊的螺發,頂現高聳的肉髻,髻頂安寶珠,雙耳垂肩。面形長圓,額部高廣,眉眼上挑,眉間飾凸出的白毫,直鼻方口,面頰及下頦飽滿,頸部裝飾蠶節紋,形象莊嚴妙好,神態慈祥安寧。上身著袒右肩袈裟,下身著僧裙。衣紋以傳統的薩爾納特樣式表現,在衣緣處以雙層連珠紋勾勒,樣式簡潔,凸顯出軀體的自然起伏與變化。全身結構勻稱,肌肉勁健有力,特別是高挺的胸部、圓潤的肩膀、自然下垂的手臂、形象寫實的手指和腳趾,給人以生動柔美的藝術美感。結跏跌端坐,左手橫置雙膝上,右手掌心向外結施予印,為寶生佛常見的手印組合。身下蓮座造型優美,工藝講究,其上下邊緣各飾一周連珠紋,蓮瓣飽滿有力,上下對稱排列。內膛整潔,層次分明,體現了極高的鑄造工藝水準。整體用紅銅鑄造,表面鍍金淳厚絢麗。整軀造型完美,形象莊嚴,風格壯美,工藝精細,體現了西藏丹薩替造像鮮明的風格特點。丹薩替寺位于山南桑日縣地區,由帕竹噶舉創始人多吉杰布(又名帕木竹巴)建于1158 年。13 世紀,丹薩替寺座主扎巴仁欽正式以座主身份兼任帕竹萬戶長,開創了集族權、神權、政權于一身的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先例。1349 年,絳曲堅贊于受封為“大司徒”,1354 年帕竹以武力取代薩迦政權,從此“直達極西邊區,無不聽命,全都歸附于撥住(帕竹)派統治之下”,建立了西藏地方新的統治政權——帕竹政權。1481 年帕竹政權被其部屬仁蚌巴以武力推翻,帕竹政權退出西藏政治舞臺,結束了長達194年的統治。作為帕竹噶舉的弘傳中心,丹薩替寺也是西藏地區重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在西藏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丹薩替造像以原產地丹薩替寺而得名,流行于公元13 至16 世紀,風格獨特、造型壯美、工藝精湛、裝飾繁復,在藏傳佛像藝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此件拍品最值得我們關注的工藝特點是蓮座后殘留有的銅片裝置,標顯了作為丹薩替造像的基本功用,即丹薩替造像為丹薩替寺舍利靈塔周身的“大寶裝飾”。根據有關丹薩替造像的相關記載和研究,對照意大利人梅勒在1948年拍攝的丹薩替寺靈塔圖片,我們不僅能夠清晰地看到靈塔上安奉了許多大小不一、千姿百態的金銅造像,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這些造像就是通過身后的銅片裝置與靈塔相連接。這是一種特殊的供奉形式,不同于一般佛像供于佛龕內或神壇上,而是供于舍利靈塔的周身。由于塔身佛像為拼裝而成,所以每尊佛像的大小及題材都是根據需要分別單件鑄造的,每件都是完整的雕塑作品。當時丹薩替寺有十余座靈塔,每座靈塔少則2000 余尊,多則近4000 尊造像,可謂數量眾多,規模宏大,也從側面反映了帕竹噶舉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在梅勒拍攝的諸多圖片中,恰有一張圖中就有一尊佛陀題材的造像,為我們判斷同類題材造像的供奉位置提供了參考。丹薩替寺在20 世紀60 年代毀于大火,大量的佛教文物遭到毀壞,只留存了極少的一部分。由于歷史原因,首都博物館收藏有數十尊丹薩替風格造像,其中恰有一尊寶生佛像與此尊樣式相仿,十分難得。首都博物館收藏的這尊寶生佛像,高31.5 厘米,為元代(14 世紀)的丹薩替風格作品。通過圖像學的對比,我們可以清晰發現此次拍品與首博藏品的異同之處。首先,二者在發式的表現和衣紋刻畫上有這明顯的相同之處,同為高肉髻螺發樣式,衣紋簡潔,這也是丹薩替風格受到尼泊爾藝術影響最為顯著的表現。其次,在臺座的樣式上看,二者都突出表現了丹薩替造像臺座低矮的特點,并且均留有連接靈塔的銅片裝置。然而,首博藏品健碩的身軀及渾圓的蓮瓣更多的體現了元代中期西藏地區造像藝術的特點,而此次拍品則明顯受到藏地元末明初時期造像藝術的影響,四肢修長,蓮瓣細長而挺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綜上所述,此件14-15 世紀的銅鍍金寶生佛造像的風格特點、工藝特征和供奉方式都具有典型的丹薩替風格特點,代表了當時西藏地區高超的工藝水平,反映了帕竹政權在經濟、文化和藝術上強大的影響力,是丹薩替佛陀題材造像的重要代表作,十分少見,彌足珍貴。
近年來,木雕造像的價值一直穩步提升,相對其他門類的藝術品,其獨有藝術特色還待進一步發掘和認識,其市場價值也處于低洼狀態。此場拍賣的這尊釋迦牟尼說法像,就是木雕造像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釋迦牟尼是公元前第一千年中葉的人物,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出生在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國,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人”。釋尊頭頂飾以尖聳的螺發,肉髻高高隆起,前額置髻珠,雙耳長垂至肩部,這些有別于普通人的形象特點,是佛陀常見的樣式,為印度“圣人”獨有。臉龐圓長,雙頤豐滿,細眉如彎月一般,雙眼微闔,鼻梁挺直,嘴唇緊抿,神情肅穆。釋尊坐姿挺拔,身著通肩袈裟,胸前刻“卍”字符,腰系長裙,裙帶于腹部打結下垂,雙腿包裹在僧裙之內,全跏趺端坐。身著衣服均以寫實手法表現,衣紋流暢自然,刻畫栩栩如生,突出了衣袍柔順厚重的質感。釋尊左手自然下垂,掌心向上,置于右足之上,結禪定印;右手在胸前高舉,掌心向外,拇指與中指相拈,結說法印。這兩種手印的組合表現了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傳道說法時的形象,稱為“釋迦牟尼說法像”。佛教中,釋尊說法不是簡單的教化,而是指佛教的真理猶如太陽一樣,普照世界。由此“法輪”代表了“佛法”,說法又稱為“轉法輪”。經文有云:“從是佛會各出本意。而說法印咒品功德大威神力不可思議。諸佛贊言善哉善哉。汝等能為善護念故。設此方便威神自在。”這說明了說法印功力無比智慧。此像右手的說法印就是由早期鹿野苑(又譯為薩爾納特)風格造像中的雙手轉法輪印樣式變化而來的,是中國化的說法印樣式。此像木料上等,外部涂金,經歷了數百年依然完好無缺,裂彩闌干盡現滄桑之美;刀工細膩,立體感極強,銜接、轉折凸顯刀工之美,這也是木雕造像特有的韻味;碩大的體量,在歷代供奉者的保護下存世至今,尤為難得,不禁讓人嘆其應有佛法護持之力。由此可見,此尊制作精良,形制可觀的明代木胎造像深具時代氣韻,可謂傳世精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