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貿圣佳2021春拍 | “觀福慧海”唐卡專場重要拍品(一) 早期唐卡作品賞析
日期:2021-05-22 11:01:17 來源:中貿圣佳
拍賣
>中貿圣佳2021春拍 | “觀福慧海”唐卡專場重要拍品(一) 早期唐卡作品賞析
預展 5月18日-5月19日
拍賣 5月20日-5月21日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9號)
觀福慧海—唐卡專場
5月21日 15:30順延 三層B廳
西藏早期唐卡主要指7至14世紀創作的唐卡藝術作品。這一時期的唐卡藝術主要受外來影響,分別有印度、尼泊爾和克什米爾三種外來藝術形式流行;其表現內容偏重于佛教修法思想及其傳承,表現形式大多采取二維平面構圖,以紅黃等暖色調勾勒和平涂,整體給人古樸凝重,格調高雅,宗教韻味濃厚的藝術美感。但是現在我們容易看到的主要是13-14世紀的唐卡作品。此次中貿圣佳春季拍賣會“觀福慧海”唐卡專場上,我們推出了幾幅早期唐卡作品,它們充分展現了西藏早期唐卡的藝術風貌和風格特點。此幅唐卡主要描繪一位上師,上師具體身份不明,應為一位早期藏傳佛教噶當派大師。上師結跏趺端坐,身體略向右側轉,頭部略抬,朝向右前方。頭頂平滑,顯現烏黑的發根。面相圓潤,肌膚白凈,額部高廣,雙目睜視,鼻子高隆,雙唇微抿,嘴角露出一絲笑意,生動刻畫出一位既莊嚴神圣又慈悲睿智的大師形象。身軀圓實,上身內著黃色僧坎,外披紅色袒右肩袈裟,下身著土黃色僧裙,外罩一身滿繪大團花的淡黃色大氅。衣紋以線條表現,簡潔明快,層次分明;各衣色彩不一,既互有區分,又和諧雅致。雙手置胸前結說法印,兩手持一串白色念珠,象征大師深湛的禪定修為。面部、手臂及雙足裸露,露出白凈的肌膚,雙手及雙足掌心涂以紅色,突出了大師法相的莊嚴妙好。紅色頭光和綠色身光環飾周身,進一步彰顯了大師如同佛陀一樣的修證與無邊法力。上師身后配有雙龕莊嚴,足顯上師地位的尊貴。內龕上部有五彩光暈,肩頭龕柱立有二鳥銜綬,為早期帕拉藝術的典型樣式。外龕上部繪對稱的摩羯,兩側對稱繪金翅鳥、立羊及大象,其圖像形式也來源于帕拉藝術,后來在13-14世紀的西藏地區十分流行。佛龕下為方形金剛寶座,寶座上成排繪各色寶珠,縱橫交錯,左右對稱繪二獅和一象的頭部,亦為帕拉藝術中最常見最典型的表現形式。其象征意義非比尋常,獅子象征智慧,大象代表實踐,二者相合象征主尊的智德和理德圓滿具足,完全如“兩足尊”的佛陀一樣。唐卡上方左右兩角各繪一大成就者,表現的應為上師教法來源的兩位印度傳承上師。整幅唐卡布局規范,構圖簡潔,主題突出,勾勒精細,風格古雅,品相完好,是一幅十分難得的西藏早期唐卡珍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幅唐卡在內容和形式上與一幅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上師唐卡 (參考圖1)幾乎完全一致,區別僅在于:大都會博物館唐卡的年代稍早一些,過去的西方出版物上都定其年代為11世紀,而這幅唐卡的年代明顯要晚,約在13-14世紀;大都會博物館唐卡體現的帕拉藝術風格非常純正,而這幅唐卡的表現比較簡略,如唐卡邊緣省略了寶珠裝飾、金剛寶座上的獅象圖像有明顯的發揮和變化,等等。看到這種情況,我們第一感覺定會對唐卡的年代和真偽產生質疑,但細審其各種藝術特征和工藝表現,特別是它的畫布、人物形象及神韻、畫面顏料及色彩的自然變化等特征,完全沒有近代和現代新仿的痕跡。所幸的是,征諸歷史和現存早期唐卡實物,我們可以找到明確的答案。原來在西藏唐卡歷史上,對于同一題材和構圖的唐卡,普遍存在著反復模仿的現象,晚期如此,典型實例如創繪于扎什倫布寺的達賴源流、班禪源流等題材唐卡,在西藏、西藏東部和內地都出現了大量的模仿作品。而早期情況也是這樣,也不乏實物例證,如早期流行的佛陀八大圣跡佛傳唐卡,現在已發現有多幅,它們的內容及構圖幾無差別(參考圖2、參考圖3);再如西藏達隆風格唐卡,下達隆類烏齊寺唐卡在風格和題材上大多就是傳摹早期上達隆寺作品,于是同樣風格的達隆唐卡經常可見兩幅或多幅題材和構圖幾乎一致的作品。由此可見,此幅唐卡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上師唐卡在風格、構圖及內容上表現出一致性并不足為奇,完全符合西藏唐卡藝術發展史上遞相模仿和重復表現同一主題的客觀事實。圖1、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上師唐卡 11世紀 棉布礦物彩繪 縱46、4厘米 橫36、2厘米。圖2、西藏類烏齊寺藏八大圣跡佛傳唐卡 12-13世紀棉布礦物彩繪 縱40、7厘米 橫32、5厘米。圖3、國內私人藏八大圣跡佛傳唐卡 12-13世紀 棉布礦物彩繪 縱64厘米 橫51厘米。米拉日巴(1040-1123年)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的著名傳承祖師,也是一位全藏區僧俗各界公認的得到大成就的苦修士,其一生事跡在藏區廣為傳頌,可謂家喻戶曉。米拉日巴出生于芒域貢塘地區(今日喀則地區吉隆縣)。原屬瓊波家族,自祖父定居貢塘后,稱米拉家族,先祖為寧瑪派信徒。幼時喪父,成年后,為報家仇學習苯教咒術,因感自身造下惡業,于是棄惡從善,皈依佛門。曾跟隨絨敦拉嘎大師學習“大圓滿教法”。后經絨敦大師指點,前往洛扎向瑪爾巴譯師求法,7年后學得瑪爾巴的全部教法。隨后隱居在吉隆、聶拉木附近深山洞穴坐靜,潛心苦修那若巴密宗教義及瑜伽的“拙火定”等秘密真言9年,終獲成就,領悟了所學之各種教法。米拉日巴大師注重實際修持,以苦修著稱。一生為弘揚佛教教義,遍游西藏各地,收徒傳法,其弟子有如太陽一般的塔布拉杰、如月亮一般的熱瓊巴,以及如滿天星辰一般的色邊日巴、吉熱日巴、止貢日巴等。其傳教方法十分獨特,常以歌唱教授門徒歷代均有傳授,19世紀高僧桑杰堅贊將此法門編輯為《米拉日巴道歌集》,傳唱至今。此幅唐卡就主要表現米拉日巴大師慈悲祥和的莊嚴形象。此幅唐卡中,大師頭發黝黑,自然披散于肩后。面龐方圓,額頭高廣,眉眼清秀,雙目直視前方,嘴唇緊抿,嘴角上翹,帶有一絲喜悅,瑜伽士的自在與安詳躍然而出。上身穿袒右肩寬松白衣,白衣上繪有團花圖案,衣紋層疊曲折,寫實意趣濃郁。胸前斜披圣帶,左手于腹前結禪定印,右手攏于耳后,為大師的標志形象。雙腿呈自在坐姿,身下鋪有獸皮,其下為仰覆蓮座。大師的四位弟子頭戴藏族傳統氈帽,身披與大師相同的團花白衣,手持嘎巴拉鼓,侍立于主尊兩側。主尊頭頂兩側繪有六位供養菩薩及兩位大成就者。畫面上方表現了噶舉派的歷代傳承上師,從畫面右側至左側依次為金剛總持、帝洛巴尊者、那洛巴尊者、瑪爾巴大譯師以及兩位擁有明妃的大成就者,其下為喜金剛和勝樂金剛兩位本尊神靈。畫面下方繪制了噶舉派供奉的重要本尊及護法神靈,從右至左依次為財寶天王、黑財神、四臂瑪哈嘎拉、金剛手菩薩、金剛亥母和吉祥天母。此幅唐卡布局嚴謹規整,主尊體量較大,占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其余內容則依序排列于畫面四周的整齊方格內。此種棋格式布局源自古印度,盛行于早期西藏唐卡繪畫中,可謂早期的標準構圖樣式。其構圖宗教意味濃郁,相比于晚期唐卡布局,更能表現佛教的神圣與莊嚴。直到15世紀下半葉,西藏本土藝術全面爆發后,才逐漸被充斥山水風景的自然寫實布局所取代。唐卡設色上,以暖色調色彩為主,絳紅色、深藍色充斥于畫面之中,加之以單色平涂技法,使得色彩純粹而富有質感,彰顯出神靈世界的肅穆與威嚴,金色的恰當使用讓畫面的亮度得到較大提升,畫面的層次感躍然而出,與晚期唐卡鮮艷亮麗、對比強烈的用色相比,雖缺乏更具沖擊力的視覺觀感,但宗教特質則得到大大加強。這種設色方式與棋格式布局一樣,均為西藏早期唐卡最為顯著的藝術特色。人物冠飾的葉片形如水滴,這是尼泊爾藝術的造型傳統,在帕拉藝術、克什米爾藝術上都難以見到;人物面龐方圓,額部寬廣,眉眼上挑,五官整體位置偏下,這些特點顯然來自于尼泊爾藝術對人物造型之美的獨特詮釋;身軀壯碩,四肢粗壯,展現出尼泊爾造像藝術對西藏佛教藝術的影響。但主尊背后呈現多個弧度的彩虹背光樣式,在更早一些的帕藏風格唐卡繪畫中較為常見。以多顏色幾何塊表現山巖,也是帕藏風格唐卡繪畫尤其是以上師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中極為突出的藝術特色,例如國內外公私收藏的達隆噶舉祖師唐卡就有類似的藝術呈現,因此,將此幅唐卡的繪制年代定位于13世紀至14世紀更為準確。綜上所述,此幅唐卡繪制古拙質樸,設色沉穩厚重,展現出13至14世紀衛藏地區尼藏風格唐卡繪畫的藝術特點。唐卡主題突出,內容豐富,全面介紹了噶舉派的教法傳承及修持供奉,更兼保存基本完好,堪稱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早期唐卡佳作。此幅唐卡展現了釋迦牟尼佛轉動法輪時的莊嚴法相。佛尊束高聳發髻,戴多層三角形葉冠,飄帶在耳際團成扇形。面形方圓,額似彎弓,雙目微闔,表情肅穆。上身著袒右肩袈裟,雙手在胸前結說法印。雙腿結跏趺端坐,下承仰覆蓮座和四拏具寶座。畫面上方繪制無量壽佛、傳承祖師和護法,諸尊身姿各異,排布齊整。整幅唐卡主尊方正肅穆的面容、勻稱挺拔的軀體都帶有帕拉藝術的特征,多層三角形的發冠也在帕拉藝術中常有所見,展現了13世紀前后尼帕風格唐卡的藝術神韻,背后還以墨線勾勒佛塔,雖尺寸較小,但細節生動,韻味十足,甚值收藏。金剛手菩薩,具有除惡降魔的廣大神力。因手執金剛杵,常侍衛于佛,故稱之為金剛手菩薩,與觀音菩薩、文殊菩薩被尊奉為“雪域三怙主”。此幅唐卡中,金剛手菩薩居于正中,焰發豎立,內置金剛杵和龍。頭戴五葉冠,佩圓形大耳珰。面龐豐肥,怒目睜視,容貌猙獰。軀體短粗矮胖,佩戴雙龍長鏈等各種飾物。左手結期克印,手中持有羈索,右手高舉金剛杵,腰圍獸皮裙,以展立姿態站立,背后有卷草紋飾的火焰背光。畫面上方繪文殊菩薩和四臂觀音菩薩,背景飾以純藍色。整幅唐卡帶有濃郁的早期尼藏風格唐卡藝術特色,平面化的布局形式,厚重沉穩的用色,單色平涂的色彩表現方法,以及略顯異域風貌的人物描繪,都能在14世紀前后尼藏風格唐卡作品上找到,是一幅早期西藏唐卡繪畫的經典作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