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貿(mào)圣佳2021春拍丨幽燕豪士氣 金石氣蒼蒼 — 陳鴻壽行書《后赤壁賦》四屏
日期:2021-05-22 10:47:51 來源:中貿(mào)圣佳
拍賣
>中貿(mào)圣佳2021春拍丨幽燕豪士氣 金石氣蒼蒼 — 陳鴻壽行書《后赤壁賦》四屏
預展 5月18日-5月19日
拍賣 5月20日-5月21日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北京市東城區(qū)建國門內(nèi)大街9號)
琳瑯—重要中國書畫及古籍夜場
5月21日 20:00 三層A廳
文 / 陳燦峰
在碑學時代來臨之前,清中期的“西泠八家”可能是當時藝壇最特殊的一個群體,從“西泠前四家”丁敬、蔣仁、黃易、奚岡,到“西泠后四家”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篆刻一項自然傳承有序風采過人,開啟“浙派”引領風潮的新時代;于詩書畫各方面也都卓有成就各顯風格,是書畫金石之風的有力踐行者。八人之中,如果以成就的全面和天才的顯露而論,承前啟后的陳曼生可能是最為突出的那個人。陳曼生是西泠前后四家的橋梁,篆刻上得蔣仁、黃易、奚岡三人親自指點,中與陳豫鐘為同心之交,并稱“二陳”,下親啟趙之琛,使之成為集浙派之大成的大家。這個領域的成就印學史早有評價,無需贅言。綜合方面,蔣寶齡《墨林今話》卷十中有一段介紹倒是頗為周全,成為后來諸多版本的根據(jù):陳曼生司馬鴻壽,字子恭,錢塘人。初以古學受知于阮蕓臺尚書,尚書撫浙時,與從弟云伯同在幕府,有“二陳”之稱。后官知縣,署贛榆,補溧陽,廉明勇干,卓著循聲。創(chuàng)文學,修邑志,辦賑之善,為大江南北最。生平于詩文隸古篆刻外,兼好六法,意興所到,生趣盎然。山水不多著筆,翛然意遠,在姚云東、程孟陽間。亦工花卉蘭竹。其言曰:“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時見天趣”。洵通論也。這是一段信息量十分豐富的記錄,從生活軌跡到藝術風格都有跡可循,最后來一句陳曼生自己的話作為總結:“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時見天趣”。這樣的論調(diào)跟傅山和董其昌關于書法巧拙生熟的說法十分接近,顯然,“天趣”二字就是陳曼生對詩文書畫的追求,而這在他的書法中展露無遺。款識:乙亥(1815 年)谷雨前四日,書于種榆仙館。曼生陳鴻壽。釋文: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讒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元裳縞衣,戛然長鳴,(西)掠予舟而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后赤壁賦》四屏是陳曼生中晚期頗有代表性的行書佳作,在此作中,盛年“意興所到,生趣盎然”的激情正慢慢轉向“翛然意遠”的穩(wěn)練,所不變者,就是那種擋都擋不住的才情和天趣。作品落款稱“乙亥谷雨前四日書于種榆仙館”,鈐“阿曼”“壽”二印;乙亥為嘉慶二十年(1815),陳曼生時年四十八歲,任溧陽令,第二年升任揚州江防河務同知,再過一年又調(diào)任淮安府海防同知,直到三年后在任上去世。從這年五月給族弟陳文述的信中可以知道,這是并不特殊的一年,除了日常的公事、錢事外,平時還是比較清閑,作書、作畫、刻印、會友還做紫砂壺,日子倒是充實。此作全文361個字一氣呵成信手寫來,字字幾乎獨立不見連帶,體勢開張緊致隨意生發(fā),筆畫燕肥環(huán)瘦自然天成,筆致圓勁從容中富有變化。全篇的布局和意趣與嘉慶十五年四十三歲所書《徐氏四世同堂序》十條屏頗為相近,較之上款為小野大兄的行草《七絕七首》六屏和上款為紀之一兄的行書《蘇東坡五言詩》四屏,雖然少有大開大合的張揚飛動,但在一些單字的結構處理上,依然放逸跌宕,姿態(tài)橫生,屢見出人意表之舉。所可注意者,此作在用筆上似乎還有意保持一種簡潔凝練的調(diào)子,對于四十八歲的陳曼生而言,“人書俱老”好像早了點,但作品中那種內(nèi)斂圓潤、淡然磊落的身姿,比之盛年的縱橫不羈,還是多了一份優(yōu)雅的余味。雖然陳曼生自己說“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此話其實并不能當真,因為技法到不到家實在不能跟作品有沒有天趣劃等號,這還得看是不是有天分——至少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不難察覺那種被才情所掩蓋的豐富技法。清人馮承輝《歷朝印識》中說曼生“詩文書畫皆以姿勝”,楊守敬在《學書邇言》中說“曼生行書峭拔,風骨高騫”,對于其行書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曼生書法素來以隸書和行書最為知名,也最見性格,在清代書法史上,他的書法面貌屬于“一望而知”的類型;由于個性的彰顯,一度令其取法來源顯得云里霧里,近人馬宗霍甚至說他的八分書“率意擬古毫無古法”。這當然算不上一個準確的評價。在這方面,陳曼生的好友、詩人金石家郭麐就看得明白:“以《圣教》《座位帖》為主,至其后稍頹然放筆,然逸趣古意側出筆墨之外”。吳清鵬在《種榆仙館詩抄序》中也說:“先生以書名海內(nèi),嘗為其女夫趙漱崖書小冊,自謂不及趙文敏亦庶乎鮮于伯機。觀其縱宕豪逸,馳躪百家。梁山舟學士嘆為天才自負,非過言矣。”這已經(jīng)將曼生行書的路數(shù)說得十分明白:縱宕方勁來自《圣教序》,寬博圓融則來自顏魯公,然后再加入自己“天才自負”之后的“頹然放筆”,于是就是陳曼生姿態(tài)過人的的“逸趣古意”了。這份“逸趣”,就是陳曼生的獨家氣味,他的好友陳豫鐘稱之為“生辣而氣橫”,就是馬宗霍也不得不在《霋岳樓筆談》中承認其“行書則爽健厲舉,可與明人分席”。而張宗祥先生在他的《論書絕句·陳曼生》中還曾總結到:吉金樂石氣蒼蒼,行草平原略間黃。頗有幽燕豪士氣,隸書縱筆擬襄陽。看來還得再加上一點黃庭堅的影子。在陳曼生的傳世作品中,對聯(lián)、條幅和信札都不算少見,而條屏作品則是稀有之物;相較于其他同樣形式的作品,此作無論書法還是內(nèi)容均有可堪時時品評的魅力。《后赤壁賦》為蘇東坡貶謫黃州時所作名篇,與《前赤壁賦》為蘇文中的雙壁。此作無上款人,想必是曼生在無聊官場生活中自得其樂的排遣之作,東坡苦悶而作《赤壁賦》,故而最后收筆幽獨空靈,曼生或有感與此,故而作書如此含蓄耶?藝術的創(chuàng)作有時候真是很難說得明白,若有似無,似斷還連,后來人能讀出一些信息,這件作品也就多了一層意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