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章《書畫對題》 (十六開選十三)

金章《錦鱗圖·書法》扇面

金章《花鳥冊》(十二開)

金章《濠梁知樂集》
■上海 朱浩云
金章(1884—1939)是民國杰出的才女,也是著名的女書畫家。其號陶陶,亦稱陶陶女史、南林女士,浙江吳興人。
金章出生于浙江湖州南潯“八牛”之一的金氏家族,到金章這一代,可謂名家輩出,俊杰林立。
金章的大哥金紹城(金城,1878—1926)為清末民初著名的學者、書畫家、篆刻家和美術教育家,乃北方畫壇領袖,與張大千摹古有“南張北金”之譽,與張大千、溥心畬、陳少梅有“民國四大家”之稱。可以說,金城在清末民初大名鼎鼎,是屬于北方畫壇大佬級的領軍人物,也是民國初北方最大藝術社團——“中國畫學研究會”的創辦者,號稱“北平畫壇的廣大教主”,其對畫壇的影響力之大一直延續至今。
金章的二哥金紹堂(1880—1965)為民國時期的銀行家、實業家、竹刻高手,《竹人續錄》中將其竹刻技藝與吳魯珍、周芝巖相比,同時兼有書畫名,亦為金西厓的竹刻啟蒙老師;她的三弟金紹基(1886—1949)是民國時期的實業家和名流,擔任過北平美術學院副院長、北平博物學協會會長;其四弟金紹坊(金西厓,1890—1979)是現代杰出竹刻家、理論家,也是中國竹刻藝術史上集大成的人物,啟功贊其“于五百年來竹人之外獨樹一幟”。
金章的丈夫是王繼曾。王家也是累世為官的書香門第,王繼曾清末在擔任過張之洞幕僚,民國初年任職于當時的外交部門,他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金章幼年時,與二姐怡怡及兄長們在南潯“承德堂”的家塾里學習書法和《四書五經》等課程。
1898年,金章被父親送入上海著名的貴族學校中西女塾就讀。中西女塾創辦于1890年,是一所美國教會學校。宋慶齡、宋美齡姐妹就曾就讀于這所學校。
在女兒熟悉了西方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并初步掌握了英語之后,金燾又將其送出國門,留學深造。1902年金章隨兄長赴英國,進入倫敦國王學院學習西洋美術。據金氏后人回憶,金章當時進的是倫敦著名的英王書院(King's College),平日里都住在老師勃資深家中,雖然屬于自費性質的游學,但在求學的三年中也學到了不少西洋之學,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
尤需指出的是,1902年底清廷正式下令各省送派學生赴歐洲留學。此詔令頒布一年后,留歐之風始盛,而金氏兄妹在清廷頒令前已在英國求學,因此,金氏兄妹應可視作中國留洋學生的先行者。
20世紀初,留洋求學之人已屬鳳毛麟角,而赴英專習西洋美術的女生更是極其罕見。金章之所以赴英學習美術,除了得益于其洋化且殷實的家庭背景之外,還應該與其個人的興趣愛好有莫大關聯。1909年金章遠嫁北平王繼曾,不久隨夫君再度留洋,放眼觀摩各種西方藝術。居法期間,金章得以盡覽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名畫,并十分注意觀察西方文物,獲益良多。閑暇時,金章則吟詩作畫,十分風雅。兩度留洋的經歷拓展了金章的眼界,對她畫藝的精進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金城說:“自游學歐洲,遍觀彼邦文物后,畫益進……視古人竟不多讓。”
1920年,金城在北京組織成立中國畫學研究會,一時入會者頗多,而魚藻非金城所長,乃請三妹金章擔任畫會的畫魚指導。自此,金章開始成為教授國畫的“評議”(老師),擔負起了畫學研究會教書育人的職責。中國畫學研究會是民國時期北方最大的美術團體之一,他們定期聚會時,一面切磋交流,一面輔導畫會中的“研究員”(學生)習畫。
金章的侄子兼學生、臺灣著名畫家金勤伯曾回憶說:“姑母當時以花鳥聞名華北,每周五、周六,我總是興致盎然地跑去找她,一方面為她磨墨,一方面跟著畫呀畫的。姑母對我很嚴格,鼓勵、督促自不在話下,她以科學的分析方法,教給我許多的作畫技巧;不僅只宋元繪畫,像唐朝李思訓、李詔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勾描、青綠填彩等,亦一一為我解釋、示范,使我獲益匪淺。”
金章通曉英、法兩國語言,擅長花卉、翎毛、詩詞、書法,尤以畫魚揚名藝壇,有“魚藻畫第一”之稱。她一生愛魚,無論是在南潯的可讀廬,還是北京的芳嘉園都蓄養大量金魚。有《濠梁知樂集》《金陶陶女士畫冊》《金章·金魚百影》《金魚百影圖卷》等佳作傳世。
為了畫好金魚,金章細心觀察魚的姿態習性。所作金魚,往往是一黑一紅,分別以濃墨及朱砂渲染,細勾金鱗,意態生動,色彩層次豐富,質感強烈,明暗分明。繪畫手法注重光彩效果的表現,似乎是受西畫影響,但仍以傳統的工筆勾勒及沒骨法為基礎,金魚周邊點染叢叢水草,魚尾通透輕盈隨波舞動,得波漣靈動之感,甚具妙趣。
欣賞金章作品是一種非常愉悅的享受。肅親王善耆曾稱贊她“此卷若入鷗波館,不輸風流管仲姬”。金章偶作人物和山水,別開生面,其生前撰有魚藻繪法四卷《濠梁知樂集》,自言“惟于魚藻,略有會心”。由其子王世襄于1945年石印刊行,得以傳世。該書有譜錄、史傳、作法、題詠四卷,其中作法一卷,是金章一生畫魚之經驗總結。
由于在中國的繪畫史上,“論畫魚技巧之書,向無專著”,《濠梁知樂集》從那時起,便被視為是“填補歷史空白的開山之作”,也是后人學畫魚的必讀之書。金章作品曾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法國巴黎東方美術館等文博機構收藏。
在藝術市場上,金章的作品似乎并不熱門。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金章出身名門,家境殷實,在世時不是以書畫謀生,書畫純粹是業余愛好,作品大多是贈送親朋好友;二是她在1939年因病去世,享年僅56歲。由于去世早,大多數的藏家包括許多拍賣行的人對她都不熟悉。
筆者認為,在近代以來的女畫家中,金章占有極其重要的一席之地。從目前拍場上看,金章的作品正漸入佳境,未來極有可能走強乃至走紅,很值得市場挖掘、藏家關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