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大千世界(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的張大千繪畫
日期:2021-05-18 09:54:44 來源:永樂拍賣
拍賣
>三千大千世界(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的張大千繪畫
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中期(五十七歲)以后,張大千將細筆畫風開始向粗筆、破筆潑墨方向轉變,這一時期以潑墨為主,兼潑少量顏色。六十年代初期,畫面上潑彩則逐漸加重,潑彩法成為最為主要的創作手段之一,潑墨潑彩的面貌在此一時期終于形成。估價:RMB?800,000 - 1,200,000落日西風野水湄,扁舟便有五湖思。素書未抵煙波遠,斜竹還抽獨繭絲。甲午十一月,寫秋江釣艇,似杉邨先生法家兩教,大千張爰并題,時客不忍池上。上款“杉村”即杉村勇造(1900-1978),日本著名漢學家、中國美術研究學者,1924年來華留學,曾任“滿日文化協會”常務主事,1946年回國,供職于東京國立博物館,后任出光美術館顧問。此幅為十余年前,經東京著名商家下條古美術株式會社售出。上世紀五十年代,張大千時赴日本搜羅畫材,常住在東京上野公園附近的畫具店“喜屋”二樓,不忍池就在旁邊,張大千最喜歡在天亮前、露水未干之時到池畔賞荷。此作色調溫暖,筆墨秀雅。畫面中間為大塊留白以表現江面之開闊,頗有南宋馬夏“殘山剩水”之意境;山石畫法取法宋元,淡墨加赭色表現山水清秀典雅;湖中一高士獨釣秋江,寥廓江天之上,畫意浮動。中國傳統繪畫以意境為最,而構造意境最直接的辦法則是物象之間位置關系的處理。因此,虛實、掩映、疏密等的優劣就直接關系到意境高低,此畫著墨不多,虛實相間,馬遠、夏圭式的構圖,妙在以虛勝實,寫出高士內心的孤高冷逸。
估價:RMB?3,500,000 - 5,500,000小舫紅窗面面開,殷勤纖手折將來。碧筒近說風流歇,解語多應愧此杯。蜀人張大千爰。《紀念張大千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張大千書畫作品集》,頁89,四川美術出版社,2013年9月。
張大千此幅荷花圖,全圖構圖飽滿,荷花荷葉錯落交疊,僅保留左上空白以做題書,墨色運用濃淡相宜,在畫面充實的基礎上巧妙的以飛白和墨塊排布營造出畫面的呼吸感。此圖出神入化,全圖不著一絲水跡,卻能使觀者從水汽迷蒙氤氳的葉間,從掩映的花苞間感受到濕潤的空氣輕騰而上,水墨淋漓。幾朵荷花或開或合,夏日荷塘的爛漫色調,經過清墨淡暈,更有一種沉潛寧靜的氣息,體現了張大千最有成就的淡彩墨荷。筆墨上,張大千回歸徐崇嗣沒骨花卉的傳統,花莖清瘦,不蔓不枝;荷花粉嫩出塵,香遠益清;荷葉草草,墨暈流動而平衡,襯托出出蓮花亭亭凈直的品質。整幅作品用色清雅,運筆靈活。位置經營得跌宕起伏卻又平衡有致。張大千認為“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并且與書法有著密切的聯系,認為“字寫不好,荷也畫不好”。因此畫荷花時以篆書筆意畫桿子,以隸書畫葉子,以楷書畫瓣子,以草書畫水草。畫荷需要正、草、篆、隸四種書法技巧,在此畫中也有所體現。此畫墨荷取幾株迎風怒放的荷花,以較為工整的線條勾出并只在勾線處用少許淡色或淡墨,在花瓣的尖部用濃色或濃墨勾畫,花蕊用藤黃和大紅點出,清新淡雅,讓人百看不厭。而荷花周圍的荷葉則以潑墨揮掃而出,粗礦而大氣,與荷花形成鮮明對比。兼工帶寫的方式使張大千筆下的荷花,落落大方,雅俗共賞,艷而不俗,沉煉洗脫。此幅荷花之所以有許多獨特之處,因畫家種荷,觀荷,畫荷一氣呵成。著名書畫鑒定家、畫家謝稚柳先生曾言,“曩昔常觀張氏畫荷,丈二整紙,荷桿自上而下一筆,再自下而上一筆,兩筆接攏,粗細無差,似是一不而成,天衣無縫。此等功力,唯張氏一人而已。”可見張大千在畫荷上的出神入化。估價:RMB?6,000,000 - 8,000,000此普陀潮音洞,寫與碧池賢弟。吾弟信佛者,懸之素壁,朝暮念誦,當有妙相示現也。壬寅二月,爰翁。已編入《大千歸來——張大千書畫作品集》,四川美術出版社,2021年。此件《普陀潮音洞》創作于1962年初,此時張大千潑墨潑彩的繪畫風格已日臻成熟。畫中以實際景觀為基礎。近景的水口、松樹以傳統筆墨寫之,用淡色點染,略加皴筆,表現出松之挺拔與水之磅礴。遠景則用色墨混染。精彩之處在于用潑墨潑彩技巧營造一種朦朧奇幻的景象。張大千的潑墨潑彩法,如他自己所言,脫胎于中國古法,再加以變化。作品呈現出來的是濃墨、淡墨與色彩的互破互融,其中用少量勾勒點景作為點綴,以反襯畫面那潑染成片的墨與色。盡管畫家打破了以線造型的中國畫傳統,用面作為主題,通過色彩不同的色塊來經營畫面,但畫中寥寥幾筆的勾勒足見中國傳統繪畫中線的神韻。張大千持本幅贈予女弟馮碧池,題款曰:“此普陀潮音洞寫與碧池賢弟,吾弟信佛者,懸之素壁,朝暮念誦,當有妙相示現也。” 此款識所提及“妙相示現”,則是特為畫中景觀而題。潮音洞位于普陀山島,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余米,崖壁間的“潮音洞”三字,為1699年康熙帝所書。洞口朝向大海,呈張口狀,終日為海浪拍擊,潮水時常奔入洞口,水勢如虹,浪聲震天,由此得名。漲潮時由巖石俯視,猶若蛟龍戲虐,險怪層出。若借風勢,則浪花飛濺,浪花直沖洞頂裂隙之上。即便晴天,洞內仍會有七彩虹霓幻現,嘆為奇觀。傳說唐代大中元年,有一印度僧人在洞口焚燒十指,禮拜觀音,洞內忽放異彩,觀音大士現身,并授以七色寶石。自此潮音古洞就多了一層神秘色彩,并不斷有信徒前來仿效,以禮佛祖。自唐代日本僧人惠鍔和新羅商人一起留觀音像于洞側后,這里一直被視為海天佛國的發祥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海內外游客前來朝拜。張大千將潮音洞奇幻景觀躍然紙上,希望弟子對此念誦,得以佛祖庇護。大千山水雖多,但此幅潮音洞卻極為罕見,加之有福佑之意,實屬珍貴。馮璧池(1916-2009),原名棣,生于廣東順德。二十歲左右開始學畫,先從沈周入手,后隨李鳳公學花鳥人物,又從黃君璧習山水。馮璧池1946年定居香港,不久即正式拜張大千為師,并在五十至六十年代初期于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多次舉行個展。估價:RMB 4,000,000 - 6,000,0001.《張大千近作展覽》展品節38號,曾克端序,香港東方學會,1966年12月。2.《張大千畫展》圖14,林語堂序,紐約文化中心,1969年9月。1.“張大千近作展”1966年12月30日—1967年1月4日,香港大會堂。2.“張大千畫展”1969年9月11日—10月12日,紐約文化中心。費爾曼出生在杭州,初中畢業進入杭州藝專,后習聲樂于皇家音樂學院,因出演歌劇“蝴蝶夫人”享譽歐美,張大千稱她為幺妹,旅法期間于大千常相往來,和郭子杰一道奔走促成張大千與畢加索的東西會晤。張大千好交友,常將心愛佳作贈送老友及義兄妹,“江山帆影”亦為其一。估價:RMB?¥ 800,000 - 1,200,000秋思婆娑近已踈,乍寒沉是夕陽余。兩三如醉經霜葉,得似坡翁覓酒初。辛酉夏仲偶憶三十年前青城山中舊作小詩,寫此圖并題其上。八十三叟,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大千豪發、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已編入《大千歸來——張大千書畫作品集》,四川美術出版社,2021年。估價:RMB?1,200,000 - 1,500,000冷淡生涯本業儒,家貧休厭食無魚。菜根切莫多油煮,留點青燈教子書。舊石濤上人有此,疑其詩非此公口吻也。辛酉夏孟,摩耶精舍八十三叟爰。舊下脫見字,越三日端二,大千記。《張大千精品集(二)》(下卷),頁451,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12月估價:RMB?1,200,000 - 1,500,000華山有秋牡丹,八九月間彌漫山谷,燦爛如錦。不減永嘉竹間水際也。壬戌之秋,臺北外雙溪摩耶精舍寫。八十四叟爰。《張大千精品集(二)》(下卷),頁453,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12月張大千善于在多種材質上作畫,此件作品的質地為蓪草紙,蓪草紙是以華南通脫木莖髓為原料制成的紙,特制顏料作畫,經光的折射呈斑斕繽紛且突出的效果,蓪草紙畫大量制作于清末民初的珠三角地區,並從廣州出口到歐洲,題材以反映清末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各種形色人物為主,諸如官員像、兵勇像、雜耍圖、紡織圖、演奏圖等。(此件作品的交接地點為中國香港,具體信息請聯系北京永樂拍賣書畫部工作人員。)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