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出譚平大型回顧展:繪畫是什么 1984-2021

展覽現場
5月15日下午,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和第二空間推出藝術家譚平的大型回顧展《譚平:繪畫是什么 1984-2021》。展覽由崔燦燦擔任策展人,展出包括素描、油畫、版畫、影像在內的作品百余件,全面梳理和回顧了譚平1984年至今的創作歷程,以及藝術家2021年最新創作的作品系列。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晨》,板上丙烯,50 × 50 cm,1984

《無題》,布面丙烯,95 × 100 cm,1990
作為1980年代以來中國抽象藝術的領軍人物,譚平的作品為我們重新理解繪畫的語法、結構和實驗方式,提供了大量豐富而又龐雜的案例,成為中國當代繪畫現場中重要的坐標和參考體系。

《黑色的生命》,布面丙烯,160 x 200 cm,2008

《位置》,布面丙烯,40 x 50 cm,2008

《無題》,布面丙烯 ,200 x 300 cm,2008
在近40年的繪畫歷程中,譚平經歷了藝術思潮的多個時期,從1980年代初,傳統的學院寫實、自然主義,到1984年之后靜物、風景和人物畫中的形式意味,對超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的研習,至1990年初,一系列版畫和油畫作品對色塊、線條、黑白關系、空間秩序、物質材料的實驗,開始了抽象藝術的視覺探索。2000年之后,譚平的形式實驗走向了更廣闊的繪畫行動,書寫、涂抹、疊加和覆蓋反復交替出現。

《歷史》,布面丙烯,300 x 400 cm,2015

《無題》,紙本綜合材料,80 x 120 cm,2018
在此之后,抽象藝術在譚平那里只是軀殼和工具,他自由地借用極簡主義、觀念藝術、偶發、激浪、行動繪畫和場域藝術的方式,不斷進行洗滌、嫁接、再生的游戲。譚平從對畫面形式的研究,走向了對“繪畫”的研究,對產生繪畫的動機、條件、語言和觀念的研究。繪畫從平面走向三維,走向行動,走向形成繪畫的場域。最終回到繪畫的原點,回到繪畫的根基和基礎語法之中,試圖回答一個最簡單也最艱難的問題:繪畫是什么?

《無題》,布面丙烯 ,200 x 300 cm,2021
是點、是線、是面,或是點線面的交響曲?是形式,還是觀念,是過程,還是結果?繪畫是理性、設計和模數的產物,還是感性、激情和靈魂的激蕩?這一系列疑問,構成了關于繪畫的存在哲學,繪畫在現實主義之后的多元價值和廣闊視野。
譚平在80年代之后全球當代藝術圖景和后現代語境中,賦予了繪畫全新的意義,繪畫不再是古典和現代主義的延續,而是連接1945年之后當代藝術和東西方文化的不同節點。他將“抽象”這一門類的討論,引向更為廣闊的藝術思考,不是形象上的“抽象”,而是藝術定義上的“抽象”:一個不在寫實、具象序列中的抽象,而是開放的、多元的、混雜的,一個無法被定義和概念化的繪畫世界。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繪畫是時間、空間與個人的交匯。這些個人的、現實的、歷史的經歷,也只為個人所有。然而,譚平在近40年的歷程中所秉持的信念與雄心,創造的關于“繪畫是什么”的永不停歇的實驗,是我們可以共同分享的經驗
關于藝術家
譚平,1960年生于河北,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并留校任教;1989年至1994年,獲得DAAD獎學金留學德國柏林藝術大學自由繪畫系。2002年,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2003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2014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實驗藝術委員會主任,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譚平(攝影:郝科)
譚平舉辦的個展包括:“雙重奏:譚平回顧展”(上海,余德耀美術館,2019);,“……”(北京,元典美術館,2017);“譚平”( 丹麥霍森斯現代美術館,2017); “彳亍”譚平個展(美國,坦佩,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美術館,2015); “畫畫”譚平作品展”(北京,今格空間, 2015); “1 劃”譚平個展(中國美術館,2012);,“譚平版畫作品展”(北京,德國駐華大使館,2011);“譚平作品展”(深圳美術館, 2008);“刺痛與撫慰”譚平繪畫作品展(北京,今日美術館,2008);“譚平繪畫作品展”(中國美術館,2005);譚平版畫作品展(德國,柏林藝術庫, 2000);譚平作品展(北京,紅門畫廊,1995); “北京—柏林”譚平版畫展(北京,當代美術館,1994)等。
譚平的作品在國內外眾多展覽上展出:“中國精神——第四屆中國:抽象——當代中國非具象油畫藝術展”(北京,今日美術館,2017); “抽象以來——中國抽象藝術研究展巡展”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2017);“中國抽象藝術研究展”(北京,今日美術館,2016)等。“非形象-敘事的運動”(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 2015); “偉大的天上的抽象”(中國美術館,2010);“意派”中國抽象藝術三十年(西班牙馬德里文化中心,2008)等。
他的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科靈現代繪畫美術館、波特蘭美術館、路德維希博物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美術館等國內外重要機構收藏。

崔燦燦
關于策展人
崔燦燦是一名活躍在各個領域的獨立策劃人,寫作者。
策展的主要展覽和活動從2012年開始近百場,群展包括夜走黑橋、鄉村洗剪吹、FUCKOFF II、不在圖像中行動、六環比五環多一環、十夜、萬丈高樓平地起、2015-2019過年特別項目系列、策展課、九層塔等。曾策劃的個展包括包曉偉、陳丹青、陳彧凡、陳彧君、馮琳、韓東、何云昌、黃一山、姜波、厲檳源、劉港順、劉建華、李青、李季、李占洋、牧兒、馬軻、毛焰、琴嘎、秦琦、隋建國、石節子美術館、史金淞、沈少民、譚平、王慶松、謝南星、夏小萬、夏星、蕭昱、許仲敏、徐小國、宗寧、政純辦、張玥、趙趙等。
曾獲CCAA中國當代藝術評論青年榮譽獎,《YISHU》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獎,藝術權力榜年度展覽獎和策展人獎,《藝術新聞》亞洲藝術貢獻獎林肯策展人提名、《當代藝術新聞》年度最佳藝術家個展、北京畫廊周最佳展覽獎,以及多家媒體的年度策展人或是藝術貢獻獎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