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言 泰晤士河 20×30cm 1956年 北京畫院藏
作為老一輩革命美術家,莊言于1915年出生在江蘇鎮江,少年時代在揚州度過,受揚州書畫風氣影響,喜愛繪畫和書法,早年曾入上海美專學習西畫,后在揚州任教員。除了畫畫,他也喜愛寫詩和音樂,曾組織過揚州讀書會和揚州音樂會,是一位興趣廣泛、精力充沛的藝術工作者。
1937年抗戰爆發后,作為熱血青年的莊言奔赴延安,從陜北公學第一期畢業后到武漢參加保衛大武漢工作,后又回到延安,與力群等舉辦繪畫聯展;同年又去山西籌建民族革命藝術學院并任教員,在此期間主要從事木刻版畫和詩歌的創作。
正如魯迅曾言,“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在缺乏顏料和畫布等繪畫材料的延安,只有木刻最適合承擔戰時革命宣傳的任務,成為當時延安主要的美術樣式。莊言與其他美術工作者一樣從事木刻創作,不僅如此,他在1941年回延安魯藝工作時,還從漢口帶來了一些油畫顏料,因此又有了創作油畫的機會。沒有畫布,他用紙版刷上膠代替畫布;沒有調色油,他用煤油代替調色油,而煤油干得快,隨畫隨干,方便存放,也便于記錄和表現瞬間的感受。
1941至1942年間,莊言堅持用油畫寫生創作陜北風貌,陜北的大山大河、窯洞、農民都是他描繪的對象。這一時期成為其油畫創作的高峰期,創作了一批重要的油畫作品,包括著名的《延安軍馬房》《美麗石窯山村》《陜北農家》《陜北好地方》《陜北莊稼漢》等。1942年,莊言與馬遠、焦心河在延安舉辦三人展,他展出油畫,其他二人展出木刻版畫。今天看這批作品,莊言用油畫語言很好地表現了陜北風貌和革命情懷,但在當時的延安卻引發了一場“馬蒂斯之爭”風波。因為這些油畫吸收了馬蒂斯的繪畫形式和色彩因素,畫面造型單純,采用大色塊對比的方法,偏重形式美感。有人對此提出批評,認為他的作品不顧革命情緒,過于強調個人喜好。而今天來看,這批油畫簡括雄渾、樸實厚重,奠定了莊言在中國近現代油畫史中的地位,為陜北題材油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也彌補了抗戰時期延安油畫創作的空白。
新中國成立后,莊言先任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后調入北京人民美術工作室、北京市美術公司。在此期間他除了主題性油畫創作之外,還曾赴朝鮮作戰地速寫;在1956年訪問英國、蘇聯期間創作了《泰晤士河》,描繪了泰晤士河的景色,后被北京畫院收藏。
今天當我們面對莊言50年代的作品,如1958年的《栽花》、1957年的《朦朧的井旁》、1956年的《泰晤士河》《倫敦一家后院》等,畫面色彩明亮、筆觸明顯,重視對于外光和環境色的表現,明顯受到西方印象派風格影響。1960年代初,他曾赴福建海防前線寫生;1961至1962年間的作品具有很強的速寫感和即興感,畫面整體,重在大塊面表現。這時期的畫作中的人物形象有趨于平面化的傾向,更蘊含中國味道。
莊言1965年調入北京畫院,成為畫院最早的油畫家之一。1978年,他創作了大幅油畫《黃河飲馬》,畫面背景以粗獷概括的油畫筆觸營造了大氣凝重的氣氛,更凸顯了黃河飲馬、問鼎中原的氣概,也使這幅作品成為他在北京畫院時期創作的主題性繪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20世紀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莊言赴中國各地寫生,在海南島創作了一批具有南國風情的油畫作品,如1982年的《南海日出》《海南的冬天》《綠色的詩》等,這批作品顯現出其藝術風格向速寫式的、樸素、簡潔、大氣的風格特征回歸。由于受到北京畫院中國畫創作學術氛圍的影響,加之他一直具有書法功底,因此在這一時期,不僅創作油畫,還嘗試了諸多中國畫和書法創作,尤其到了后期以中國畫創作數量更多。
其后,莊言曾任北京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等職務,在美術界和油畫創作界具有較高聲望和藝術影響力。他作品中的色彩光影表現力和簡括雄渾的藝術風格,不僅為新時期初期的油畫創作界所稱頌,今日看來,更深刻影響了中國現當代油畫創作風格與教學路向的發展。而這也正是作為新中國初期著名油畫家的莊言,為畫壇和時代留下的深深印跡與獨特貢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