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東漢龍虎紋出廓玉璧,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圖2 戰國玉舞人佩,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圖3 唐代人物玉雕,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晚清至民國時期,由于國家積貧積弱,時局動蕩,無數珍貴的文物或是因為戰爭掠奪或是通過走私盜運等途徑,被源源不斷地流向海外,令人心痛。
這是一件制作于東漢時期的出廓玉璧(圖1),現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1916年美國收藏家弗利爾(Charles Lang Freer)購自盧芹齋經營的專門用以販賣中國文物的來遠公司,這件玉璧系早期流失海外的中國珍貴文物之一。
該玉璧尺寸為:高22、寬15.2、厚0.7、孔徑2.6厘米,青玉質地,表面有幾道綹裂沁痕,玉璧表面主體為乳丁紋,上端裝飾出廓鏤雕紋飾,造型為一龍與一螭虎。螭虎頭部略呈棗核形,圓耳,菱形雙目,鼻部以陰刻線勾勒,螭虎身形健碩,四肢粗壯有力,長尾曳地,以短細陰線表示四肢毛發,周身布滿圓圈紋。玉龍長臉,張口露齒,角狀鬃毛直立,頸部有龍鱗,當時玉工只雕琢了玉龍的頭頸部分,身體部分逐漸變化為云氣紋,大有營造出神龍見首不見尾之勢。龍虎周圍皆裝飾有卷曲草葉般的云紋。
這件玉璧兩側的紋飾相同。玉璧構圖嚴謹,圖案故事風格明顯,其玉器藝術的繪畫性格突出,具有典型的東漢玉器特征,在當時應屬高等級玉器。與之相類似的,有1959年河北定縣北莊漢墓(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的蟠螭紋出廓玉璧。
龍虎造型藝術,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先秦典籍《周易》中即有“云從龍,風從虎”之語。
東漢龍虎紋飾源自于“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文化,這時期的鏡銘常見“左龍右虎辟不祥”之類的句子。東漢時期道教產生,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中提到“以乾坤為鼎器,以坎離為匡郭,以水火為夫妻,以陰陽為龍虎”之說,因此龍虎又被寓以陰陽之意。龍虎造型在當時除了玉器石刻外,還多見于銅鏡,東漢時期即多流行龍虎鏡。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收藏有許多珍貴的中國古代玉器,比如戰國時期的玉舞人佩(圖2)、唐代人物玉雕(圖3)等,它們都是歷史的見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