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季拍賣,中國書畫部分拍品400余件,包含中國古代書畫專場、十墨山房集珍,近現代書畫夜場、“如觀自在“近現代書畫專場、“清逸翛然”溥儒丹青墨韻專場、生命的風景——吳冠中作品專場。近現代部分以溥儒、吳冠中、弘一、傅抱石、李可染、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等名家及各專題領銜,呈現超越時空的文人情懷與大師之作。
吳冠中置身于中西文化夾縫中,充分吸收來自兩方面的藝術營養,他的水墨畫既運用西方的寫實、表現、抽象等表現手法,又從中國的民間藝術中吸取養分。通過融合自成一體,從而形成了獨具鮮明藝術特色的吳氏風格,而他的油畫中又融入了中國畫的筆墨技巧,強調和發揮點、線、面在畫面中的作用,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效果。

吳冠中(1919-2010)松魂
紙本彩墨
148×201 cm
展覽:
風箏不斷線:緬懷吳冠中先生經典作品收藏大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0年
出版:
1.《美術家》,美術家出版社,1983年2月,第30期,P9
2.《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吳冠中》,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P36
3.《吳冠中全集 V》,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
4.《吳冠中作品》,保利藝術博物館,2010年,P90
傅抱石先生為“新山水畫”的代表畫家,善畫山水,尤其推崇其“筆墨當隨時代”的藝術革新理念,師造化并在自然中觀察客觀物象,發現美、創造美、表現美。其獨創的抱石皴把勾皴點 的革新精神。這種筆法將毛筆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打破了傳統章法的局限性,成功形成了一套新的筆墨結構體系。此外,傅抱石還將橫山大觀的明暗技法與中國畫的寫意、書法性筆法和潑墨融為了一體。所畫山水皆是他自己內心的寫照,是他在大自然之中與山川所發出的共鳴。

傅抱石(1904-1965)群峰卓筆亂云收
1943 年作
立軸 設色紙本
75×38 cm
李可染先生山水將線性筆墨結構變為團塊性筆墨結構,以墨為主,整體單純而內中豐富、濃重渾厚、深邃茂密。將光影引入畫面,創渾厚華滋的“李家山水”。此外他還將光引入畫面,尤其善于表現山林晨夕間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種朦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從總體看,李可染的山水畫比明清山水畫更靠近了對象的感性真實,從某種意義上看減弱了意與形式趣味的獨立性。

李可染 (1907-1989)橋亭聽瀑
立軸 設色紙本
67×44 cm
黃賓虹的山水畫具有古拙奇趣、渾厚華滋的個性,且充滿了生動彌溢的氣韻。主張“六法通八法’,即以書法入畫,并在總結前人筆墨的基礎上提出了“平、圓、留、重、變”的著名“五筆法”。這無疑為他以后的畫風奠 定了扎實的基礎。他在實踐中提出了“濃、破、潑、淡、焦、積、宿”七墨法,著重在用墨上追求層次的變化,以表現山川的渾厚之氣,達求法備氣至、元氣淋漓的境界。晚期將“五筆法”與“七墨法”并用,提出水法、潰墨法等技法。無論是用筆還是用墨都達到了“盡其靈而足其神”之境地。他的用筆沉厚凝重,剛健勁遒,自然天成,極呈光鮮之氣,并在千變萬化的筆墨運轉中,透逸出物象自然及主體心境渾然一體的境界。

黃賓虹(1865-1955)擬元人山水
鏡心 設色紙本
90×46 cm
張大千是全能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于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張大千的花鳥畫,刻意揚棄清末明初那種狂狷不羈的超逸風氣,寧愿在優雅中求清逸,既不失院體的工整凝練,又有粗筆寫意的畫風。“含蓄的筆勢,絕棄風華,溫靜的墨意,精煉于骨,淡雅而質樸”,展現出凝氣聚古的典雅特色。

張大千(1899-1983)并蒂合歡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49×94 cm

張大千(1899-1983)杏花
鏡心 設色紙本
53.5×90 cm
展覽:
1.“巨擘風范—張大千書畫特展”,長流美術館,2018/07/04-2018/09/162
2.“一代宗師—張大千 120 周年紀念展”,長流美術館,2019/06/01~2019/07/143
3.“臺靜農逝世三十周年紀念展”,長流美術館,2020/09/02~2020/09/27
出版:
《百年華人繪畫─彩墨專冊》第 121 頁

張大千(1899-1983)仿石濤山水
立軸 設色紙本
132×66 cm
齊白石是一位被各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所公認和喜愛的藝術大師。他的作品非常突出地體現了他在藝術創造中的獨特之處。筆墨技法上,齊白石能融古匯今,廣納百家之長,標新立異,自樹本家風貌,在繪畫的題材上也敢于突破前人的樊籬,不為古人所囿,同樣呈現出別樣的藝術風采。

齊白石(1864-1957) 多壽
鏡心 設色紙本
141×48.5 cm
溥儒,姓愛新覺羅,清代恭親王奕訢之孫,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兄,字心畬,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溥儒幼年在恭王府習文,后入皇宮學習書畫,遍覽清宮歷代舊藏,眼界大開,辛亥革命后,隱居北京西山,潛心研究書畫,1926年在京舉辦畫展,聲名大噪,人稱“出手驚人,儼然馬夏”。謝稚柳曾經評價他,“是繼王維、蘇東坡、文徵明、鄭板橋之后,唯一詩書畫三絕者。”

溥儒(1896-1963)梅蘭竹菊四屏
鏡心 紙本水墨
59.5×29.5 cm ×4

徐悲鴻(1895-1953)立馬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06×61 cm
出版:
1.《徐悲鴻畫馬集》,頁 30,中華書畫社,1974 年
2.《國泰美術館選集·第二輯》,頁 36,1977 年
3.《國泰美術館書畫精選·第一輯》,頁 18,1979 年
4.《滄海一粟·古今書畫拾穗》,頁 161,國立歷史博物館,2008 年
展覽:
1.“徐悲鴻的藝術 - 五十回顧展”,新加坡,新加坡泰興郵票錢幣公司,北京
徐悲鴻紀念館合辦,1990 年,并制作為紀念銀幣的卡片
( 此展覽畫冊照片均由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提供,故未著錄于此畫冊 )
2.“滄海一粟 - 近現代書畫展”,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8 年

黃胄(1925-1997)春花放時羔羊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