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然不昧,萬古一日
文/朱彤
在中華藝術的長河中,崔如琢先生繼承傳統一脈,又在前賢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尤其將古時閑情偶寄所用的指墨畫法闡揚廣大,為恢復中華藝術的本真面目而做出巨大功績。先生幼年拜于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書法研究社并任秘書長的鄭誦先先生門下研習書法,后又投花鳥大師李苦禪門下,博學古今大師,尤其八大山人、石濤和潘天壽等,對于歷代名家的臨摹學習上踵事增華,繼往開來,以積墨為本,指墨為長,屢屢獻出形神兼備、暢快淋漓的大作,為當今中華藝壇極大幸事。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總結道:“筆墨要為人使,不可反為筆墨使。”先生將筆墨為人使凝聚為指墨技法,而指墨畫法可追溯至唐代張燥,成于清代高其佩,他在博學各家筆法之長的基礎上,舍筆而求之于手,將指墨這一繪畫技法中的奇葩深掘其潛力并發揚光大成為一段佳話。崔如琢先生的繪畫憑直覺感應,以指為筆,畫面蒼勁有力又溫和柔美,顯示出其廣博的知識卻又富有涵養,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和時代氣息,觀之令人難以忘懷。崔先生運用指墨和積墨技法并用,有時酣暢流利,有時又多方拙之勢,以達成一種自由自在、桀驁不馴、獨樹一幟又海納百川的可貴境界。


中國畫作為中華文化藝術對外交流的至關重要的位置,崔如琢先生的繪畫藝術在“最前線”的現場中眾望所歸,充分從個人到民族展示出文化自信。從博爾赫斯啟迪人心的著作《歷史的虛榮》中,我們從歷史觀的角度觀看藝術的橫截面得到論證:真正的歷史要通過人的創造性的探索來發現。當前世界處于百年之大的變革之中,新一輪社會發展帶來藝術創造的拓展,崔如琢先生的水墨藝術不僅能夠啟迪人心修養的內涵,更成為一種社會創新的力量。他立足于中國傳統文脈,題材豐富,內容廣博,并以獨特的指墨畫法突破了畫面尺幅的桎梏,站在當代繪畫的至高點,立足歷史,在全球藝術發展的格局中始終保持傳統精神和個人精神的獨立性,并且飽含深情。
“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我們在先生的作品中,觀看到先人意志的踐行,有感中國文人畫在當代有了樣本——一個投射當下的中國畫作品應有的面貌。一方面,他在筆頭上和指墨中不斷做出嘗試,發掘不同的技法和意趣。另一方面,從精神上講,在前人不可逾越的高峰中,正本清源,開辟出一條新的路徑,畫面洗盡鉛華,自然天成,激活了中國畫的文人精神。畫面氣勢雄偉,大氣磅礴,個體的精神與藝術融匯一體,傳達出當代崇高的生命能量。筆墨當隨時代,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沃土中發展出一種以藝術為驅動的知行合一的中國指墨繪畫體系,一種從中國傳統文脈中生成的心手相應、技進乎道的藝術觀,一種自我創造與藝術創造合一的實踐觀,一種個人價值彰顯民族價值的世界觀。

游歷于美國十余年的經歷,使得崔如琢先生對于西方繪畫有著非常深厚和獨到的理解。特別是西方現代繪畫,從塞尚之后,藝術家開始重視繪畫的筆墨,在藝術的至高境界上,中西方藝術自會臻于通會之境。而到了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中,畫面構成和對筆墨的應用和傳統國畫的潑墨極為相似,當時的藝術家為了追求抽象藝術主張完全擺脫原先占統治地位的傳統寫實風格,強調形式要素中的形、色、線、面的“純抽象”本質,要求“任意、充分地發揮自我”,藝術家們竭盡所能運用各種技法和工具,從而將筆墨發揮到最佳,而崔如琢先生所運用的指墨畫,更是將肉身和筆墨融為一體,從而達到一種“臨事制宜,從意適變”,信手拈來皆成理法,特別是巨幅畫作,達到了身體力行的峰值狀態,而作為釋放這一能量的技法,崔如琢先生所達成的視覺效果絕非來自預設好的結果,甚至摒棄了那些來自古典繪畫傳統中的經典圖式與 “成法”,只謀求一種“興象之合”,一種物我合一的“化境”,這一切與指墨相得益彰,而整個畫面上所呈現出的視覺效果是一種高于一切人為的可控的技術層面的視覺經驗,具有鬼斧神工的奇妙和天然渾成的密致,這種氣質與西方藝術所追求最為抽象和高級的神性有某種相同之處。


崔如琢先生從中國繪畫的歷史文脈發掘出當代性,越是傳統的越是當代的,將傳統繪畫中描繪天然造化與自由奔放的胸臆,并可看出先生一往無前的豪氣和自信,反映出情感的抒發和才德兼備的修養。觀先生之繪畫,可見其胸中有丘壑,指掌出芬芳,氣韻生動,應物象形,其蘊含的墨香意趣,甚是優美,能延續千年,經久不衰。這是崔如琢先生與歷代大師對話的結果,也是自己的性靈和情操修煉的極妙境界。
無論是王守仁“致良知”所提倡的本體的內在力量,抑或是西方啟蒙思想所進一步解放的人性價值,都是人類在進入近代史前黑暗中的黎明曙光,它們終如江流匯海,殊途同歸,其背后是個人精神在時代命運共同體中的投射。先生帶著兩種力量,踐行先仁的意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將大師們的精華致知力行,從而相輔相成,創造出獨有的東方繪畫表現體系,恰似黎明破曉,將中國繪畫帶入新的紀元。在當今世界處于更為迅速化和平面化的網絡化的今天,全球藝術的發展凝聚到對于“意像”“神韻”的傳達,而崔如琢先生運用指墨抒發心悸,并以藝報國,將水墨藝術推向了世界藝術之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