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分與重組:傳統語義下的空間建構——王懷慶《永字八法》
日期:2021-05-13 10:53:50 來源:永樂拍賣
拍賣
>拆分與重組:傳統語義下的空間建構——王懷慶《永字八法》
抗日戰爭結束后的中國處于艱難的重建時期,而現代藝術的發展亦是如此。作為當時最早一批優秀的現代主義藝術的代表人物,龐薰琹、吳冠中等人在借鑒西方繪畫形式的同時對自身傳統文化進行反思及傳承,最終走出了具有中西融合特質的路徑。直至文革結束,自由解放的思潮影響至藝術領域的發展,致使許多有著鮮明特色的藝術團體紛紛出現。而王懷慶作為“同代人畫會”的代表,成為了當時促進中國現代繪畫進程的新生力量之一。由于早年在中央美院附中及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學習經歷,使得王懷慶擁有堅實的繪畫素養及基礎,雖技法上進行蘇聯寫實主義手法的訓練,但創作上則師從于吳冠中具有抽象意味的藝術觀念。在其創作的早期,主要受到作為木匠的父親的影響,加之對于江南民居的造訪經歷,便形成了以傳統家具與建筑空間為主題,以“黑白”與“結構”為主要內核,創造出一系列具有視覺隱喻及傳統韻味的佳作,塑造具有豐富層次意味的藝術語言,并逐漸走向成熟。《國風——中國油畫語言研究》,大都美術館,北京,2013 年
我喜歡用一些精神的感悟與結構的趣味 , 來作大幅作品的內部支撐 , 沒有他們 , 我不敢動手 ...... 我也喜歡把隨意的、任性的、不規則的 , 甚至是荒唐的“形”, 嚴格地、冷靜地、理智地固定下來。
——王懷慶

永字八法(局部)
譬如在《大明風度》中,他以一把太師椅為主體,由幾何結構所構造出來的椅子布滿畫面,橫豎縱橫的結構、稍顯笨拙的造型用以黑色的粗線填充,空間與平面相互交錯,三維的物體通過二維平面得以呈現。同時,以家具形制轉換似建筑般的虛擬空間,融合以色塊分明的背景,彰顯出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及歷史印跡的物品所具有的別樣意趣。隨后,王懷慶在其對于抽象形式的理解及探索中,為免落入既定文化表征所形成的單一且狹隘的俗套里,便將先前的創作主題提升至更為廣闊的視角,通過木條劈裂下的自然紋理來進行自我構造。他將木塊無規則的分布各種空間中,仿佛呈現出正在解構或是重新組裝過程中的桌椅家具,不僅指涉出書法筆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及審美特性,并且遙相呼應了西方抽象藝術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感。吳冠中以“拆”與“結”描述王懷慶作品中對于家具的表現及詮釋,明確地概括了其作品的獨特之處。在《永字八法》中,他通過拼接的形制,將木材與油畫相互結合于一體。黑色背景下有一列空白之處,錯落散布的木塊穿插于空白之處,仿佛正在鋪陳展開的中國書法長卷一般,簡潔有力的筆畫具有金石趣味性及歷史的沉淀感。王懷慶以油畫的形式來表現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特質,黑白為主的色調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及視覺沖擊力,簡潔的造型象征著豐富的寓意,試圖在東方造型的寫意及西方抽象的形式之間取得平衡,凝結成全新的意象語言。有序的背景與無序的木材形成一種矛盾的張力,瓦解與建構同時顯現,試圖將空間延續至畫卷之外。從另一層面而言,無規則的布局也象征著一種空間重構,例如家具的設計與陳列、書法用筆的大小與間隔等,其中的準則與規矩都是值得深思的;同時,零落的家具及殘缺的部件似歷經滄桑后的印記,體現出世事變遷下的悲涼之情與危機之意,一種對于傳統與文化斷裂的忐忑與焦慮。此外,通過類似人類身型剪影的畫面形式,抑或是組構成為家具的木材以及它所構筑的空間場所,實際上也隱含著作為使用者主體的人的缺席,體現出王懷慶之于人性及物象關系的探討與思考,強調人們所生存的現實空間及精神空間。永字八法(局部)
反觀王懷慶的藝術創作,他通過解構與建構的方式,畫面中色調的強烈對比、聚合與松散、無規則與有序等視覺語言,無不展現出其對于繪畫中具象與抽象、傳統與當代、東方與西方的自我探索。而他這種具有二元對立的視覺語言,實則超越了物體本身的物質性,升華至精神文化的層面。就像他所表述的那樣,“我喜歡用一些精神的感悟與結構的趣味來作大幅作品的內部支撐,沒有他們,我不敢動手……我也喜歡把隨意的、任性的、不規則的,甚至是荒唐的‘形’,嚴格地、冷靜地、理智地固定下來”。從本質上而言,王懷慶作品中看似對家具、木材及建筑不斷的拆分與重組,實際上折射出其用以當代的目光對傳統文化進行分解與重塑,從而形成具有個人符號性的創作理念,抒發出“基于感性的理性精神”。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