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行天下,盛世華章
《說文》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或威武霸氣,或柔美矯健,或處尋常巷陌,或居深宮廟堂,從國之重器到珮飾簪環,從上古初始至宮廷御作,龍形玉器更是氣象萬千、源遠流長。
(以下為本場部分拍品賞析)

201 白玉紅沁咬尾飛龍珮
L4.8cm
RMB 10,000 - 20,000
宋代至明代風格。本件飛龍珮,白玉質,沁色濃重,鮮紅美艷,光氣滑熟溫潤,呈俗稱脫胎色彩。龍紋造型為摹古的夔龍造型,夔龍眼呈梭形,眼角細長婉轉,鼻唇上卷,龍角卷曲后揚,張口咬住尾巴,整體圍成環形,身有雙翼,舒展靈動,翼部以壓地浮雕技法做出陽線條,圓轉流暢。摹古戰漢龍鳳的配飾多見于于宋至明的仿古器型,此件咬尾龍傳承于戰漢咬尾龍手法加入當代的元素,為當時崇古風尚下的玉器作法。該件器物造型古雅,紋飾精美,紅沁脫胎鮮艷欲滴,珮身平坦,尺寸適宜,為收藏佩戴之佳品。

286 白玉鏤空龍紋神人珮
L4.8cm
RMB 600,000 - 1,000,000
漢代風格。本件龍紋神人珮,玉質細白,溫潤如脂,局部有金黃沁,美觀淡雅,拋光精良。器物為鏤空片雕件,中部打有通天孔,孔道長直,細而順暢,足見技藝之高超;器物主體紋飾為龍紋,透雕三條龍相互追逐纏繞,左右雙龍對稱,身帶羽翼,體態婉轉靈動,中間一龍串接左右兩龍相互交騰,造型威武霸氣,龍張口露齒,圓眼突出,額頭飽滿,龍角上揚,氣勢開張,龍身以游絲毛雕技法雕琢弧線紋和網格紋,精美細膩,局部運用斜刀技法,立體感極強。該件器物用料上乘,鏤空精致,造型考究,精美異常,為同類器物中的精品,不容錯過。

312 白玉黃沁S龍珮
L14.6cm
RMB 800,000 - 1,200,000
戰國楚式風格。本件S龍珮,白玉質地,整體受沁而成微黃色,皮殼熟舊、光澤溫潤。器物為厚片S龍雕件,雙面工,玉龍回首而望,曲頸柔美,圓眼精致有神,額頭飽滿,上鼻上卷,口部微張,尖耳后倚,身體翻騰彎曲、開合大氣、靈動秀美,器身兩面均裝飾浮雕谷紋,谷實飽滿圓潤,谷芽婉轉細長,紋飾雕琢細膩、布局精巧、繁而不亂;邊線立挺,兩側打磨勻凈順滑,龍背頂部打孔,佩戴時整體平衡,設計頗為巧妙。
S龍流行于春秋戰國,精美器物多見于戰國時期,楚式做法身軀多處彎曲,如騰云駕霧,尾部向上多次卷曲,夸張的手法想象力豐富造成視覺上相當靈動異常的感覺,體態優美色一流與尺寸較大者相當罕見,為相當高級之戰國玉雕藝術品。該件器物造型精巧別致,紋飾復雜精美,鏤雕極見功夫,體態矯健、氣勢活潑威嚴,等級和藝術性頗高,適宜收藏。

201 青黃玉五彩沁咬尾夔龍珮
D10.5cm
RMB 120,000 - 160,000
宋代至明代時期風格。本件咬尾夔龍珮,青黃玉質,內涵青花,古樸厚重,器物整體受沁,局部沁色黃褐紅橙黑五色濃厚美艷,光氣潤澤自然。玉龍為厚片狀鏤空雕件,呈側面的蜷曲形,首尾相接,器物為雙面工,表面以浮雕的技法做出紋飾,刀法圓柔流暢中透著古拙遒勁。夔龍凸額圓眼,張口卷鼻,腮部飽滿,雙角后倚,口部及下頜須紋細膩飄逸,面部威嚴沉著;背脊呈圓潤的鋸齒形,爪足粗壯有力,線條婉轉隱起,爪指雕琢生動形象,尾巴卷曲上抵下頜,造型乖巧有趣,五彩沁的玉件相當難得, 色系變化神秘多端更添收藏價值。該件器物雕琢細膩,造型取法商周時期的玉龍,雕工和氣質頗具宮廷仿古意味,沁色濃重,尺寸較大,盤玩收藏皆宜。


310 白玉鏤空龍型觹
L12cm
RMB 250,000 - 350,000
漢代風格。本件龍型觹,白玉質,脂白細膩有溫潤質感,表面光氣十足。器物為片雕鏤空件,主體為鏤空龍型觹,龍首上下唇均為斧型狀,力道強勁,眼呈雨滴型, 眼角陰線外拉,耳后仰呈心型外凸,雙腳一前一后出廓后壓身,腳趾如勾指骨明顯,雕工細致精妙,彎月弧狀身軀,尾部收尖,身軀細陰線代表身軀與毛發,動感豐富。該件器物選料精挑,龍形巧妙精美、生動活潑,即可把玩,又可配戴,為相當難得之物件。

269 青白玉鏤空蟠虺龍紋璜
L12cm
RMB 120,000 - 180,000
戰國時期風格。本件蟠虺龍紋璜,白玉質,細膩瑩潤,光氣十足。玉璜為厚片狀鏤空雕件,紋飾飄逸靈動,龍紋、蟠虺紋鏤空精準、精巧生動。主體紋飾為蟠虺紋和龍紋,紋飾沿中軸對稱分布,兩條龍呈回首爬行狀,身軀呈“S”形盤曲,鼻子上卷,眼睛呈卷云形,龍角后倚上揚,身飾網格紋和鱗紋,尾巴合攏呈紐絲狀,體態靈動蜿蜒;龍尾蟠虺緊隨其后,頭部呈盾形,身似長蛇,卷曲呈紐絲狀,一足前伸;器體外緣飾陰線卷云紋,卷曲靈動,主體龍蟠虺紋嬉游于云氣之內,暗隱當時行氣理論。
《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玄璜禮北方”,玉璜即為古時禮器,又可做配飾。該件器物造型精致瑰麗、雕琢精致,獨特而少見,時代風格鮮明,實為不可多得的佳品。
來源: 香港奉文堂舊藏
參閱: 香港中文大學2018年出版《有鳳來儀》第153頁圖版83

317 白玉螭龍珮
L8.4cm
RMB 500,000 - 700,000
戰國楚式風格。本件螭龍珮,白玉質,局部有黃色沁,光氣十足。器物為對稱鏤空的厚片雕件,主體紋飾為雙身的螭龍,鏤孔精準,雕琢仔細,邊緣利落,對稱性極強,底部有老切割痕跡。器物主體為兩條背對盤繞的螭龍,龍首口部微平,雙眼皆為重環形圓眼,眉毛須發茂密婉轉,頸部裝飾魚鱗紋和網格紋,游絲毛雕技法運用爐火純青;龍身邊緣勾勒斜坡狀邊線,內部裝飾網格紋和雙勾陰線的S形紋,宛如云氣纏繞,爪足矯健、毛發飄逸,極富靈動之感,此類雙身共首的螭龍佩代表著戰國楚式玉器極高的藝術造型,少數大型博物館有類似風格器型, 一般為半圓形或倒梯型,帶有抽象性極強的龍身或龍鳳合體, 紋飾極盡精美, 大多早期均已流落國外, 相當罕見。該件器物做工極為精湛,實為收藏之佳品。
參閱:
香港中文大學2018年出版《有鳳來儀》第188頁圖版115和189頁圖版116


284 白玉紅沁咬尾龍
L4.6cm
RMB 800,000 - 1,200,000
漢代風格。本件咬尾龍,細膩瑩潤,整體受沁轉秋葵黃且局部紅沁呈鴻運當頭之巧沁件,古樸喜人。該件器物為厚片狀的鏤空雕件,螭龍首尾相銜,蜷曲成環形,一爪前伸蹋于尾巴之上,形態古樸,體態矯??;蟠螭寬額方嘴,水滴形眼,眉毛細長靈動,雙耳向外,龍角后倚,面部刻劃細膩生動,眉眼、毛發等細節表現一絲不茍,紋飾皆以流暢的游絲毛雕的技法裝飾,隨形流轉,動態感十足。該件配飾造型美觀典雅,沁色優美,刀工細膩,形神兼備,首尾呼應,該件咬尾龍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參閱:
1 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出版《古玉精英》第159頁圖版78
2 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實幻之間》第235頁故玉001325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