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創建“李家山水”的藝術生涯,與蜀地有著深厚淵源。20世紀40年代,國難當頭的動蕩時期,為了躲避戰火,李可染西遷至重慶,并在這一時期開始了藝術歷程上的初步探尋與轉變,扎根自然,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1954年,李可染開始三次重要長途寫生,1956年,經三峽入巴蜀,在長達8個月的時間里,用西畫寫生的方式和光影的表現手法,呈現出水墨對巴蜀山水濕潤渾厚的表現力。這種“對景寫生”的創作方式,以真實山水結構為依據,突破了傳統山水畫的固有模式,開啟了他在中國山水畫史上獨一無二的創舉。以“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的精神,萬里寫生,融匯中西藝術之長,使古老的山水畫獲得新的生機。60年代始,李可染的山水畫由寫生進入了創作高峰期,其造型不斷統一、墨法逐漸自主,寫實技法與傳統墨法有機交融,作品氣象沉雄博大,韻致幽深,在題材、構圖、筆墨、意境等方面均取得了創造性的突破,為山水畫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嶄新道路。晚年的作品脫出實景,追求神韻,超越對景創作,在意境營造和筆墨語言上進入化境,從用筆小心謹慎層層積墨中脫網而出,以汪洋縱肆的精神,創造了中國山水畫繼往開來的筆墨典范。
李可染的山水畫重視意象的凝聚,他強調作山水畫要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即從單純到豐富,再由豐富歸于單純。20世紀40年代李可染比較崇拜學習朱耷、石濤的藝術風格,特別是石濤的思想和主張對他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所以他在40年代的山水畫中還保留著朱耷、石濤的影子,清疏簡淡,線性筆墨結構清晰。自李可染1946年拜齊白石、黃賓虹為師,潛心于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后,他的山水畫風就開始轉變了,行筆逐漸轉慢,同時對明清個性派傳統與晚清金石派傳統的研習和闡發,使其山水面貌既有不受成法束縛的清新自然,也有了空間意象的深厚。1954年開始的萬里寫生,追求寫實性,強調經營,60-70年代的創作,追求描繪的豐富與深入,以深沉而蒼潤為主要特色。70年代后期,他逐漸重視筆墨的隨機性發揮,強化了用筆積點成線的金鐵煙云,發揮了潑墨與積墨互動的淋漓含蓄,變寫境為造境,更具遷想妙得,筆酣墨飽的美學特征,積墨層次與透視縱深,逆光明麗與筆墨程式,形成了李可染晚期的山水畫渾厚而蒼茫、靜穆而壯麗、幽深而燦爛,虛實并美的生動境界。李可染以革新式的創造發展了傳統山水,在“為祖國河山立傳”的探索中,構筑起了中國山水畫劃時代發展的高度和特征。
1943年作
鏡心?設色紙本
畫心:63×55 cm 24 3/4×21 5/8 in 約 3.1 平尺
詩堂:26×55 cm 10 1/4×21 5/8 in 約 1.3 平尺
估價:RMB 4,500,000 - 6,500,000
題識:東坡夜游赤壁圖。癸未春,可染作于渝郊金剛坡下出版:《碎金集》(二)頁169,許禮平編,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8年11月。來源:香港佳士得2002年秋季拍賣會,Lot234。詩堂:吾鄉蘇長公,俊逸無能敵。膾炙在人口,前后賦赤壁。悠悠千載下,髣髴聞聲息。風清月永明,江山渾如昔。微嗟同弱喪,梓里轉空寂。眉州與嘉州,雖有讀書跡。乃無奇文章,留與后人惜。竟讓陸劍南,籍作它山石??扇井嫶藞D索題,為走筆書此。卅二年三月。郭沫若。一九四三年,李可染應重慶國立藝專校長陳之佛邀請,任中國畫講師,住在重慶西郊金剛坡下的賴家橋。在此期間,他致力于中國畫的教學與研究,主攻山水、古典人物、牧牛圖。對傳統創作,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并以此為座右銘。本幅《東坡夜游赤壁》借鑒和吸收了傅抱石漫天散筆的畫法。畫面簡練素雅,通過縱向的山石與橫向的水流夸張了畫面中線面的組合,既強調了山勢的高峻,又突出了水流的特質。通過一輪圓月以及月光投射于水面之上,將夜晚水面上寧靜而富有詩意的場景完整的展現了出來。而蘇軾與客所坐之小舟則在這靜謐的江面上隨著水流搖曳。這不禁讓人想起赤壁賦中的語句:「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畫作上方郭沫若的書法唱和,也為本幅增添了更多審美意蘊。
67×43 cm 26 3/8×16 7/8 in 約2.6 平尺估價:RMB 5,500,000 - 6,500,000出版:《張宗祥和他的時代》,頁 168,西泠印社出版社。畫面中高聳的山石,垂直下墜之勢的瀑布,縱向向上的樹木,無一不呈直立之勢,畫面以縱向的態勢成為畫面的主體,輔以橫向的石橋與山間的房屋,形成縱、橫對立,將觀者視覺點引向這些縱橫交錯的點,顯現出作者對于構圖的深思熟慮。以大面積潑染山石,輔以簡單的顏色,以赭色點染石橋,以綠色點染樹木,在石橋處形成冷暖互補色的對立,更是顯示處出畫面的中心在此。不可忽略的是,李可染先生的繪畫理念:“外國的東西也要學,反對吸收其有益的東西是錯誤的。但是完全用西洋畫一套代替中國畫也是錯誤的。我們一方面從古人、前人和外國人那里得到啟發,另一方面更要從現實中去感受和挖掘,以發現新的美、新的規律。”由此可見縱向構圖與顏色對立的理念皆出自于此。除此以外,此畫中還有個典型的特點——留白。在畫面下方的石岸間,以黝黑中見留白,表現溪澗此為虛中見實;在樹木輪廓周圍留白,將近景的樹與后面的山體分離,此為虛中見虛;樹隙間呈現黑色,同樣感到虛空,此為實中見虛,可見一畫中有多種虛實關系,為此畫之精妙處。《松橋觀瀑》作品,為李可染胸中自有丘壑的具體體現。在經歷了建國后多次連續外出寫生,關注自然,對景創作的艱苦歷程,自然真山真水在李可染心中已經留下了深厚的烙印。李可染借助寫生經驗塑造出新的山水意境,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畫面正中山峰聳立,山勢撲面而來,北宋范寬式的飽滿構圖,營造出高遠巍峨的博大氣象,積墨層層堆塑出渾厚沉著的山體,畫面深具陽剛之美。飛瀑流泉直瀉而下,奔騰的氣勢和流動的韻律感讓山水充滿了鮮活的氣息。屋宇迤邐山間,白墻黑瓦對比鮮明,林木掩映蔥郁松潤。下方人物和橋梁,以粗重古拙的墨線勾寫,略加赭石,在一片水墨交錯的厚重中傳達出勃勃生機,深化了作品的時代美學內涵。67×44 cm 26 3/8×17 3/8 in 約2.7 平尺估價:RMB 5,000,000 - 6,000,0001.《散珍集成》,頁 104,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年。2.《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三)》,頁 231,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 年 10 月。展覽:“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三)”,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 年 10 月。此圖描繪山間游歷之景,山腳下兩岸間橫跨一座橋亭,有游人行走駐足其間,仿若在觀景,橋亭后隱約有條赭石色的小道,直通山腰上一小亭,山后遠景處,有縹緲的崇山峻嶺,一條溪流從山頂向下流去。此畫一改傳統山水畫以線造型的特點,淡化山水畫中線條的作用,轉而突出墨色的功能,以墨色塊統合畫面。通過畫家的大膽剪裁,夸張山體的形狀,將山體的輪廓外形簡化概括成幾何形狀,舍去了不重要的細節,減少畫面中留白的范圍,盡力將畫面畫滿使其更加充實,內容豐富飽滿且具有觀賞性。此圖還結合西畫的特點,以傳統水墨為本位,在山水畫中加入光影的表現技法,以逆光的方法刻畫畫面中巨山,在山與山重疊的位置進行留白來表現山石叢林的反光和輪廓,黑與白的明暗對比強烈、層次豐富,給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使畫面更具真實的光影感。此畫以李可染特有的“醬當體”入畫,即線條的粗、拙、澀,只揮寫一筆就把形象的外部輪廓、質體感表現出來,把明暗與皴擦接合在一處,使形象更加整體飽滿,接近視覺真實和厚重,形成一種獨特的“豐碑”式厚重且大氣的美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