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華天寶 中國古代銅鏡專場
重點拍品推介 - 伏獸鈕雙龍葡萄鏡
永樂5月拍賣會【物華天寶 中國古代銅鏡專場】的封面拍品“伏獸鈕雙龍葡萄鏡”,整體紋飾精美清晰,奢華盛艷,造型生動富麗,紋飾工藝精細,造型生動寫實,模光版氣一流,是工藝與銅鏡藝術相結合的至臻之作。

Lot.668
伏獸鈕雙龍葡萄鏡
直徑:10.6cm 重量: 272g
起拍價:120萬
圓形,伏獸鈕,面目清晰,身上鬃毛毫發畢現。單弦紋凸圈將鏡背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內區高浮雕兩只祥龍飾于鏡鈕左右兩側各,身披鱗甲,龍身軀覆蓋龍鱗,健碩修長,頭生雙角,龍嘴后列吐出仙氣,龍爪威武有力,攀抓在凸圈之上,生動傳神,祥龍間又置有云氣紋,猶如龍騰四海,云氣繚繞。外區為六只雀鳥穿梭于葡萄枝蔓之間。鏡緣處飾一周如意云紋帶。此鏡紋飾造型生動富麗,紋飾工藝精細,造型生動寫實,模光版氣一流。

lot.668 伏獸鈕雙龍葡萄鏡
唐代銅鏡在造型上突破了漢式鏡束縛,圖案除了傳統的瑞獸、鳥獸、畫像、銘文等紋飾外,還增添了體現西方題材的伏獸、飛天、葡萄等,體現現實生涯的打馬球紋等等。

唐代銅鏡的紋飾和總體結構,也突破了前期的程式規范。銅鏡的構圖雖然照舊是圍繞式和對稱式的體現手法,可是結構清新清朗,流通華美,自由生動,特別是高浮雕技法,使唐代銅鏡,生氣充沛,優美自然。

lot.668 伏獸鈕雙龍鏡
龍乃天地之靈,為王者嘉瑞之首,《春秋左氏傳序》:“龍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易經》有云:“飛龍在天,大人造也。”后來用于比喻君主。歷代皇帝都以真龍天子自居,認為自己是龍的化身。

lot.668 伏獸鈕雙龍葡萄鏡 拓片

早在上古時期,龍便是被人崇拜的對象,將龍的各種形象鑄造于青銅禮器之上或佩戴玉龍,以求獲得神秘力量。 《孝經授神契》曰:“德至水泉,則黃龍見者,君之象也。”有德之君在朝,真龍乃現。

唐 赤金走龍 陜西歷史博物館
在唐代銅鏡之中使用龍紋為皇家專屬,《明皇雜錄》載:開元時關輔大旱,京師尤甚,祈雨無效。玄宗命馮紹正畫雙龍于殿壁,其狀蜿蜒,如欲振涌。設色未畢,即有真龍自檐間出,入于龍池,波涌濤洶,雷電隨起,風雨大作。此鏡的雙龍紋則較為少見,海獸葡萄鏡的形制中,在內區以以雙龍裝飾,為目前僅見的一面。

唐 鎏金鐵心銅龍 陜西歷史博物館
尋常大臣若想使用龍紋鏡,只有等皇帝賞賜才可。開元盛世,唐玄宗皇帝在壽誕日八月初五設千秋節,于向百官賞賜千秋鏡。根據《唐書》中《禮樂志》的記載,這一天,舉國歡慶,群臣獻甘露壽緞,并以華麗的唐鏡作為壽禮來互贈,因而當時又稱“千秋節”為“千秋金鑒節”。曾就此事寫過《“千秋節”賜群臣鏡》:“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將賜群臣,遇象見清心。臺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

唐 龍紋銀碗 陜西歷史博物館








lot.668 伏獸鈕雙龍葡萄鏡鏡面圖

lot.668 伏獸鈕雙龍葡萄鏡 局部圖

lot.668 伏獸鈕雙龍葡萄鏡
唐代社會穩定,封建政治及經濟文化繁榮,因而促進了科技工藝生產的高度發展。這期間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手工業的興盛發達。在金屬鑄造業中,銅鏡是著名的產品。從其造型、題材、鑄造等方面都別具一格,在中國青銅鑄鏡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頁。唐高宗至玄宗時期,唐帝國政治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中西方交流頻繁,此銅鏡正是這一時期的中國的龍與西域的葡萄相結合的藝術精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