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槧孤帙,四海無雙—宋淳熙間浙江刻本《增節司馬溫公資治通鑒》
日期:2021-05-11 16:10:31 來源:永樂拍賣
拍賣
>宋槧孤帙,四海無雙—宋淳熙間浙江刻本《增節司馬溫公資治通鑒》

Lot1589 增節司馬溫公資治通鑒 四十三至四十六卷(局部)
在我國雕版印刷史中,最令人艷羨、視為拱璧珠琳的當屬宋版,明嘉靖時,錢塘學者高濂即贊嘆:“宋代刻書,雕鏤不茍,校閱不訛;書寫肥細有責,印刷清朗,故以宋刻為善”,此后出現了王世貞莊園換書、朱大韶美婢換書的書林奇談,如此瘋狂購求,至明末,宋版已非易得之物,以致藏書家毛晉不得不以每葉計費。Lot1589 增節司馬溫公資治通鑒 四十三至四十六卷(局部)宋本猶如雕版印刷史上的皇冠,南宋浙江刻本則堪稱皇冠上的璀璨明珠,為歷代藏書家奉若至寶,其嚴密審慎的???,秀雅古勁的雕版,是宋人文化興盛、崇尚美學的集中體現,代表了宋代最高的刻書水準,是蜀刻、建刻和其他地區刻本所無法企及的。南宋浙刻本以勁挺秀麗的歐體字為主,之所以有清朗優雅的耐看之感,得益于其避繁就簡的版式系統,皆為白口左右雙邊,沒有繁復多余的裝飾,使歐體內文之氣韻生動更顯突出。此件《增節司馬溫公資治通鑒》,墨色凝煉,是為初印,正文歐體小字上板,相比大字本對寫樣、刻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體精巧嚴密,點畫豐潤飽滿,影帶摹刻精絕,與任何一部館藏名刻相比都毫不遜色,堪稱宋版浙刻的精彩之作。
(左)宋臨安府陳齋經籍鋪刻本
(右) Lot1589 增節司馬溫公資治通鑒 四十三至四十六卷(局部)
半版14行行25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版心記刻工,卷端大字“增節司馬溫公資治通鑒”,此版本無任何公私館藏,諸書目均無著錄。明末藏書家毛晉曾據陸唐老音注《資治通鑒》翻刻,書中《總例》云:“溫公舊有節本,書肆嘗印行,既而蜀中有音注本,浙中有增節本,而吾郡鄉先生張公又為增續本”,《總例》中“浙中增節本”,成為此宋槧孤本的唯一的傳世記載,可謂四海無雙。南宋第三位皇帝宋光宗趙敦名諱“敦”字不避諱,刻于宋孝宗趙昚在位時。1.《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P265,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2.《中國古籍版刻辭典》P485,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 年。陳昌,南宋淳熙間(1174—1189)刻工,淳熙間參與刊刻《史記集解索隱》、《東坡集》。綜上,此《增節司馬溫公資治通鑒》刻于宋淳熙間無疑。Lot1589 增節司馬溫公資治通鑒 四十三至四十六卷(局部)《資治通鑒》,司馬光傾其畢生精力所著,陳寅恪贊之“吾國舊有政治史之空前杰作”,全書294卷,300余萬字,記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后周顯德六年(959)共1362年歷史。但因其卷帙過于浩繁,學人常病未易偏窺,往往採摭切要以便披閱,宋文學家樓鑰《通鑒總類》序云:“《資治通鑒》,司馬公精力盡于此書,而士夫鮮有能徧讀,始則以科舉而求簡便,世所傳節本,自謂得此足矣”。相傳司馬光曾親作節本,后人又在此基礎上增節音注,但因好尚不同,去取各異,形成了諸多版本,此后出現的陸唐老注本、呂祖謙節本,逐漸成為被世人認可的通行本,繼而使陸唐老、呂祖謙節注前的舊本久佚,今已僅存兩部:1. 宋孝宗時(1163—1189)刻本《呂大點校標抹增節備注資治通鑒》一百二十卷,現存七十八卷,藏于國家圖書館。2. 宋光宗時(1190—1194)刻本《入注附音司馬溫公資治通鑒》一百卷,現存八十一卷,藏于國家圖書館。此宋槧孤本的現世,是研究司馬光親節本及后續版本的第一手資料,即豐富了《通鑒》節本的種類,亦可為宋版浙刻增色。估價:RMB 8,000,000 - 12,000,000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