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起,由于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生事物快速增加,而國際間往來頻繁、互通有無,亦帶動了文化藝術上的交流,這也使得許多新興藝術家于創作過程中,對于傳統繪畫的構圖與用筆上進行調整,以新知感性作為途徑,創造出符合當代特性的水墨語匯。
上世紀中葉,在港、臺等地區分別出現了 “新水墨運動” 以及 “現代水墨” 之發展,這些藝術家如呂壽琨、劉國松等,發展出從傳統國畫出發,加入設計觀念,力求新發展的 “抽象水墨”,以及透過不同素材與媒介之使用,創作出不同以往表現形式的 “實驗性水墨”。它們突破傳統水墨畫之框架,融合了西方當代藝術之技藝、思想與社會關懷,并對1980年代以后內地新興藝術家起了示范與啟發之作用,從而開創了如今充滿活力與多元發展的當代水墨藝術。

敬請橫屏欣賞圖片

劉丹的《太湖石》創作于2012年,作品中左側所描繪的供石,外形優雅纖細,棱角輪廓鮮明,表面凹陷與突起彼此參差。而在畫面右側,劉丹以精練的楷書題以唐代詩人白居易詩句,平衡了作品整體構圖,并提及太湖石原型為當代藝術家及古董收藏家曾小俊介眉堂所藏。畫家運用其卓越且嚴謹的筆觸,在微觀的巖石表面刻劃出光與影的細致變化,引導出巖體無所不在的皺褶,產生虛實不定的效果。
這種效果與法國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吉爾?德勒茲時空褶皺的概念相互呼應,體現出一種無窮盡的生成過程和連續差異性。俄國哲學家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曾主張,“藝術應表達對事物的感覺,而不是認知?!?深受其啟發,劉丹透過捕捉及放大巖體表面瑣碎的細節,創造出一個極其奇異的效果。對劉丹來說,巖石就象征著 “物質世界的縮影”,他在《太湖石》中提供觀者一個無止盡開放式的闡釋與可能性,引領觀者進行一場穿梭時空的旅程。

敬請左右滑動欣賞
此四件一套之李華弌團扇面作品以精致筆法捕捉四季風景,是畫家藝術生涯極其特殊的創作。受北宋山水大家及近代潑彩巨匠張大千的影響,李華弌不受尺幅和空間的限制,創作出氣氛渲染濃厚的多樣作品。
扇面作品的創作要求甚高,畫家需要調整手腕用力和眼睛對焦,于盈尺之間達到極致的筆墨控制與空間構建。本作中,李華弌融合潑墨技法與工筆傳統,將丘壑、怪石、奇樹以和諧的方式構置于畫面中。這種技法的融合與創新使得本作成為畫家生涯中的特別之作。
李華弌的藝術生涯始于幼時,他跟隨上海的著名畫家學習書法和繪畫。后來他移居舊金山,逐漸演變出最具特色的畫風。他筆下標志性的雄壯山水融合了傳統筆法和現代創新,與自然萬物交相輝映,亦蘊含了畫家對于攝影及音樂的濃厚興趣。

鄭重賓對水墨語言系統進行梳理、實驗與解構,以純粹的水墨作為視覺的中心,將墨的物質性本身視為藝術創作的重點。鄭重賓的白墨因有抽象立體的元素,“令水墨畫更豐富,創造出一個多元的環境,從而使水墨的材質更加可觸、可見。因引入丙烯這種外來媒材,清除了水墨語系中表達的障礙,擴充了繪畫的視覺語匯。通過剪裁,分割與重迭的紙張,鄭重賓營造出充滿張力的視覺空間,令觀者能靜觀個中哲理。突破二維空間并帶入立體的質感,令觀者可在《微風-2》這幅作品中看到風帶來的動態和活力。
鄭重賓的作品十分富有當代性,亦跨越不同媒介,突破傳統水墨藝術家創作的媒介及界限,通過使用創新性的媒材,他的作品打破空間限制,傳達出實驗性的概念。他近期的項目包括于京都寺廟展示的裝置藝術《流動的空間》,及于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展出的裝置藝術《I Look for the Sky》。

敬請橫屏欣賞圖片

彭薇畢業于南開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其作品結合了中國文人畫的經典美學與當代生活型態的表現方式。一襲古代漢服、一雙繡履,是她長期以來的創作題材。他將山水、地圖、世俗風物、神話題材等主題與寬松古典的漢服相融合,不同元素的碰撞產生和諧的效果,令古老的衣缽有了新的可能性。
彭薇在北京、上海、香港、臺北等地都舉辦過個展,其作品亦被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Cleveland Museum of Art)、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New York Brooklyn Museum)、香港M+美術館、中國美術館、??薙igg Collection等收藏。


1968年生于寧夏銀川,曾師從胡公石學習書法,擅長書畫裝裱及古代書畫修復。201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泰祥洲通過臨摹古代大師作品,深入研究中國山水畫的根源,其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廣泛展出,并被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等藝術機構收藏。

劉國松早年專注于油畫創作,至1961年重拾水墨媒材進行實驗性的創作,以幾何拼貼、抽絲剝筋法以及水拓法等創作技法提倡水墨畫的現代化。1960年代所開創的狂草抽象系列,靈感源自于草書書法。他以狂草筆法大膽入畫,在被弄皺的紙張上以寥寥數筆勾勒出傳統山水畫之構圖,此風格為其30多歲時的重要突破。

敬請橫屏欣賞圖片

陳其寬將建筑學對于時間、空間以及透視的掌握,和西方前衛藝術的元素,融合了中國藝術中所講求的人文情懷,創造出了多元而絢麗多彩的水墨作品。1948至1960年間,旅居美國并以建筑師為業的陳其寬曾多次舉辦繪畫個展,并在北美藝術圈中展露頭角。此時期的作品中,陳其寬進行了現代美術轉移媒材的嘗試,同時也出現許多以描繪故鄉情懷之作品,流露出濃厚的民族情感。
《朱顏》創作于1957年,便是一次將超現實主義所轉化出來的拼貼技法,與傳統中國山水作品結合的一種實驗,創造出一種窺視窗外世界的視覺感。

陳其寬于1960年移居臺灣,擔任東海大學建筑系系主任。此時的山水作品開始探討著人與大地、宇宙和空間的關系,呼應著傳統文人畫探討天人關系的哲理。透過建筑師的理性視角,他將所思所見的世界加以變形、轉化與重組,并在小尺幅的畫面中,大膽使用蠟染、墨拓、滴彩等技巧進行創作。
《龍門》采用垂直二元分立的構圖方式,將云南龍門峭壁之險峻呈現于細長的畫幅中,左側留白與右側峭壁產生強烈虛實對比,而留白處以疏落有致的飛鳥、扁舟和島嶼,使一片虛無的空間中留有一絲動態感。
佳士得將于本季春拍為廣大藏家呈獻數幅陳其寬1950、60年代的精美作品,以紀念藝術家百歲誕辰。

此幅作品為方召麐1970年代開始創作之《船民》系列作品之一,畫家以越南船民為主題,展現出畫家對于社會議題之關懷與人道主義精神。藝術家本身的遭遇讓他能夠在面對艱難時展現強大的韌性,展現出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并展現于作品之中。盡管現實中的越南船民歷經戰亂與磨難,生活刻苦而艱辛,但作品中的船民卻展現出豐衣足食的幸福氛圍,展現出船民們對于未來的希望之追求與向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