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清華大學考察,首站來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深刻闡明了美術、藝術與科技之間的相互關系,深刻指出了美術與藝術在服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重大意義,并對增強文化自信、深化國際交流提出了明確要求,指明了路徑和方法。

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校慶特別展
作為美術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提高站位,落實到位,踐行使命,切實推進新時代美術和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
融合創新,深化認識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深刻闡述了新時代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的本質關系和內在聯系,指明了藝術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方向。

共和國勛章、友誼勛章、國家榮譽稱號勛章
(黨和國家勛章獎章設計制作團隊)
藝術與科技是人類文明的兩種形式,二者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又具有必然聯系。成功的藝術創作和科技創新都具有突出的創造力,體現人類的思想和實踐能力。從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看,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具有共通的基礎。特別是信息社會,新的技術生產力和生活方式為推動美術、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提供了更廣闊空間。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設計主創2018年上合青島峰會國禮
設計學是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產物,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屬性。在當下新技術革命與文化藝術交流融合的背景下,設計已不單純是技術驅動下的創新或審美樣式的創造,更是一種生活本質的探索與回應,涉及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系建構,既形之于具體的“物”,也訴諸生活方式、關系和理念的建構。

“為人民而設計"——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藝術與設計作品展
對藝術院校而言,新文科背景下設計學科發展,要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和民生急需,研究中國現實問題,探索未來可持續發展問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學科體系。要進一步強化設計學科自身的交叉屬性,在推動與新文科各學科門類的融合創新的同時,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設計學專業深入融合,推動中華傳統造物文化精神與當代設計學建設的融合,實現從圍繞設計學科單科發展到構建藝藝跨界、藝文兼顧、藝工融合、藝管相契的多層次、小綜合學科專業發展體系轉變。在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利用科技發展成果,實現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塑造與表達,增強中國設計的影響力與自信力。

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金獎 《鑄夢》(作者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師徐強)
美在鄉村,把美術元素融入鄉村建設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這一論述深刻闡述了美術在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中具有的積極意義和重大價值,啟示我們在決策和規劃層面,要提升“美”的意識,在經濟建設、城鄉規劃建設和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注重美術元素、藝術元素的注入,構建一個美的生活環境和育人環境,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高品質生活的需求。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生命重于泰山——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打贏防控抗疫阻擊戰”主題創作
這一“美”的意識,尤其要體現在鄉村振興和鄉村建設行動上。鄉村振興關乎社會民生、關乎鄉村面貌,更關乎社會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作為“十四五”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在全面推進鄉村建設行動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進一步指明了鄉村建設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潘魯生著 《美在鄉村》、《手藝農村》
鄉村建設需要注入“美”的元素。美麗鄉村應該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應該是能觸景生情,找得到生活的美好記憶,保留得住當地的特色傳統。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正是我國鄉村價值肌理重塑、形態面貌快速演變的階段。鄉村建設需要規劃,需要設計,需要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深度參與建構的新時代鄉村美學。有了美的元素,鄉土才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農民才能增強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動力,鄉村經濟才能實現提升發展,鄉村風貌才能重構新顏。需要注意的是,鄉村的美來自于居民的生活實踐之上,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違背農村發展規律和農民意愿大拆大建,避免因為審美缺失帶來的情趣喪失和心靈枯萎。鄉村之美一定是保留鄉土記憶、鄉愁溫度的美,是各美其美、各具特色的美。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開展研究生鄉村志愿服務活動
作為藝術院校,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引領師生積極參與城鄉營造項目,扎扎實實,一個村落接一個村落做起,把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作為藝術人才培養和藝術家自我實現的現場,將美術元素、藝術元素的筆觸落到鄉村規劃建設中去,以藝術創作與設計服務美麗鄉村、美麗中國建設。
美美與共,以美為媒加強國際文化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突出強調了美術在增強文化自信中的使命任務,突出強調了美術在加強國際文化交流中的獨特作用,突出強調了美術在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中的藝術魅力。
當前,在世界朝向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邁進的歷史時期,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膠著較量的關鍵時刻,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還不夠了解,不夠理解,甚至還有不少誤解。面對世界之大變局,面對西方世界和我們價值觀的差異,要做好國際交流,應該主要從兩個方面做好工作。

2020年7月15日-12月15日 “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
一方面,要扎根中國大地,堅定文化自信,以我們已經形成的學術研究范式,和自己的學術理論體系來建構學科范疇。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民間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生動載體,是民族的“根”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寶。民間文藝中具有審美和意識形態屬性的多種文藝品類和樣態,與整個民族的歷史發展、生活方式、思維、情感、道德準則以及意識形態、精神文明建設緊密聯系,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完善傳統文化相關學科的學科體系,推動民間文藝學學科建設,將中國數千年傳承不斷的文化遺產、民間文藝文脈提升到學科層面加以發展,既是借鑒多學科的發展成果,開展系統研究和教育教學,也是從本土生活和文化出發,對具有整體性、穩定性的文化體系、話語體系、知識體系開展學術研究、教育教學并支持實踐發展,從而進一步梳理并明確自身文化傳承創新的基礎和理路,實現民族文化的振興發展,真正樹立起文化自信。

2020年9月28日《中國民藝館》英文版合作出版簽約儀式

《中國民藝館》5種圖書英文版獲“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資助
另一方面,我們要面向國際社會積極傳播我們的文化,增強文化的傳播力和吸引力,共同參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來,要發揮好人文學科,特別是美術和藝術的直觀性和感染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點就是心與心之間的相通,經典的藝術作品就是國家與民族的心靈圖像,可以增進彼此了解,實現心靈溝通,增進價值認同。我們要通過文化交流特別是美術和藝術作品的交流,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新發展展現出來,使國際社會了解,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具有崇尚天人合一、珍愛自然生命、胸懷家國天下、推崇開放包容、盼望和平富足的胸襟氣度。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美術和美術教育工作,使我們備受鼓舞,深感使命在肩。在今后的教育方向和創作道路上,我們將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指引,服務國家戰略,堅持為人民而設計,共同繪就祖國美好的明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