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2021春季拍賣會“筆墨文章——信札寫本專場”所見舊山樓圖卷為清季常熟藏書家趙宗建修葺先祖舊廬,于虞山北麓建藏書樓“舊山樓”后,遍邀好友潑墨揮毫而成。是卷由楊沂孫題引首,程庭鷺、范璣作畫,翁同龢、邵淵耀、吳鳴岐、李炳宗、張瑛、汪承慶、楊敬傅等文人名士題跋,重現了舊山樓的一段藏書往事。
故鄉如此湖山,隔江遙指應無恙。
中流容與,有誰擊檝,不堪凝望。
紙上樓臺,畫中樹石,舊時景狀。
記詩天酒地,君與我共酬唱。
莫說煙云過眼,細看來,信生惆悵。
殘山剩水,仗君收拾,頓時舊樣。
北墅東皋,角中歸后,攜賓重訪。
更與君,一覽江天圖,萬里愿斯償。

1938年一部《脈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重見天日,使世人驚嘆,鄭振鐸稱其為“不下于‘內閣大庫’的打開,不下于安陽甲骨文字的發現,不下于敦煌千佛洞抄本的發現”。《脈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曾經趙琦美、錢謙益、錢曾、季振宜、何煌、黃丕烈、汪士鐘、趙宗建、丁祖蔭諸家遞藏,它的最后一任主人常熟緗素樓主丁祖蔭曾在1929年國立北平圖書館月刊第三卷第四號上發表《黃蕘圃題跋續記》,記敘與它的淵源:“初我曾見我虞趙氏舊山樓藏有此書,假歸,極三晝夜之力展閱一遍,錄存跋語兩則……時促不及詳錄,匆匆歸趙。”舊山樓和它的主人趙宗建因此名噪一時。

楊沂孫、翁同龢等題 范璣、程庭鷺繪
舊山樓圖卷
1857年繪本
1卷 紙本、絹本
引首:73×19.5 cm
本幅:91×19.5 cm.、52.5×19.5 cm
題跋:410×19.5 cm
引首:舊山樓圖。咸豐十一年燈節,虞椒楊沂孫倚聲水龍吟。鈐印:沂孫子與、言子里人、楊、虞椒草堂
題識:
1.舊山樓圖。丁巳初春次侯二兄先生屬寫,引泉弟范璣。鈐印:引泉范璣
2.舊山樓圖。丁巳暮春次侯仁兄屬,程庭鷺。鈐印:序伯
3.舊山樓記。咸豐七年春五月榖日,杻庭逸叟邵淵耀撰并書,時年七十。鈐印:淵燿、問龕老人
4.舊山樓記。肖陶吳鳴岐撰并書。鈐印:鳴岐
5.甲戌三月廿又八日飲餞于趙氏古春野屋,次公出此圖屬題。感嘆先人舊游之所,好山喬木,無不可敬,因次濠叟水龍吟韻以補紙空。是日三更醉中剪燭記,叔平翁同龢。鈐印:同龢
6.舊山樓記。丁巳仲冬書請次侯二兄大人察正,仲標弟李炳宗拜稿。鈐印:臣炳宗印、蓉府
7.舊山樓后記。豫州樗巢弟周沐潤記畢并綴歲月緣起于后。鈐印:臣沐潤印、樗巢、不凋
8.舊山樓記。此記作于咸豐己未會庚申之變,虞山附郭遭劫尤甚,茲樓尚存十之六七。暇日登眺,城市已非。山色無恙,可作平等觀。要與次侯相勉,以不朽之業猶初志也。同治三年歲在甲子夏六月,錄舊作即請次侯二兄大人正是,溪民張瑛。鈐印:桃華溪民、紉秋蘭以為佩
9.次侯仁兄以舊山樓圖見示,卷中記文甚多,而韻語闕如,爰成七言長句以補之,即請吟正。梁谿弟秦業初稿。鈐印:秦業印、澹道人
10.此丁卯三月訪次公于舊山作也,并屬書于后。
11.次公仁弟大吟壇正題,己巳冬日汪承慶譜金縷曲。鈐印:稚泉所作
12.倚調憶舊游題奉次公仁兄詞宗指正,艮生弟楊敬傅填稿。鈐印:敬傅
著錄:
1.邵淵耀《小石城山房文集》,1919年鉛印本。
2.張瑛《知退齋稿》,收入趙宗建《舊山樓書目》,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趙宗建出身于藏書世家,翁同龢為他撰寫的《清故太常寺博士趙君墓志銘》載:“君諱宗建,字次侯,亦曰次公。先世宋室玉牒,由江陰遷常熟北郭,是為寶慈里趙氏。”自先祖趙承謙遷居常熟始,經趙用賢父子到趙宗建,趙氏搜羅典籍,精心庋藏,歷經十余世,被翁同龢譽為“三百年來第一家”。趙宗建更是大量儲書,兼及書畫、古器物,先后獲得瞿氏鐵琴銅劍樓、蘇州汪士鐘藝蕓書舍等散出之書,編撰有《舊山樓書目》,收書七百余種。

楊沂孫題引首
清咸豐六年(1856)趙宗建修繕因戰火毀損的虞山北麓報慈里舊宅,又在宅旁辟小園曰“半畝園”,并筑藏書樓三楹,名其樓曰“舊山樓”。葉昌熾曾于光緒九年(1883)造訪舊山樓,并在《緣督廬日記抄》中寫道: “游趙次侯園亭,種梅二畝許,暗香疏影,頗極幽靜。”又在《藏書紀事詩》卷七中言:“經過趙李小藏家,十頃花田負郭斜。劫火洞然留影子,舊山樓上數恒沙。昌熾二十五六時,游虞山,出北郭,登趙氏舊山樓,觀所藏書。問主人,則駕言出游矣。”

翁同龢題跋
趙氏舊山樓同常熟絕大多數藏書家的藏書樓一樣, 是開放式藏書樓, 主人通過刻書、提供閱讀和編目來傳播藏書,同時主人的好客及環境的優美,使舊山樓成為當時常熟及周邊學者們集會和交流的中心。翁同龢與楊沂孫、楊泗孫、龐鐘璐、龐鴻書、吳鴻綸、錢漱青、季士周、李升蘭、曾伯偉、潘欲仁、常熟三峰寺僧藥龕、印大和尚等多次在舊山樓雅集,談藝論學,讀書賞畫。趙氏每得古籍書畫也總是邀友人前來賞讀,翁同龢日記中多處涉及舊山樓書事,其詩詞中為趙氏題書畫的甚多。

邵淵耀題跋
光緒二十六年(1900)趙宗建去世,他的藏書由次子趙仲舉繼承,趙仲舉卒后趙氏所藏精華大量散出。此后歷經軍閥混戰與日寇侵占,舊山樓所藏金石書畫悉遭劫掠,趙氏藏書世家從此不聞。

張瑛題跋
今天,舊山樓遺址上是常熟市報慈小學的圖書館,“舊山樓上山依舊,喜有賢郎讀舊書”,恰好與翁同龢寫給趙宗建次子趙仲舉的這句詩遙相呼應。聚散有時,煙云過眼,唯有愛書讀書之風能夠長宜后世。

重建后的舊山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